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112篇
特种医学   7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5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利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左心功能和室壁运动同步性在双心室优化起搏过程中即刻的变化,以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VV间期优化起搏。方法选择接受CRT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32例,术前采用RT3DE检测左室16个心肌节段达收缩末最小容积时间的差值(Tmsv16-Dif)和心率标化后的标准差(Tmsv16-SD/R-R)作为同步性参数,与即刻的主动脉速度时间积分(VTIAV)进行比较,同时测量左室舒张末及收缩末容积(LVEDV,LVESV)和射血分数(LVEF)作为左心功能参数,与常规二维超声Simpson双平面法及M型超声Teich法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评价左心功能比较,1月后行VV间期优化,优化前及每个VV间期均采集术前相同数据,每调整一次双室起搏顺序后10min后同术前相同采集图像。对上述三维及常规参数定量分析比较。结果优化VV间期后与优化前比较,RT3DE所测室壁运动同步化指标包括Tmsv16-Dif,Tmsv16-SD%(R-R)有明显改善,与VTIAV成负相关。结论 RT3DE能更精确、更方便地评价左室收缩同步性和收缩功能,且能即刻反映相关变化趋势,在双心室优化起搏治疗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本文介绍一种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血运重建术 (PCI)过程中处理冠脉内血栓的简单方法 ,并观察其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 ,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近段病变及冠脉内血栓者。常规PTCA方法选择 7F指引导管 ,普通 0 0 14″冠脉导丝通过病变后 ,经导丝直接送入PercuSurge吸引导管至病变部位 ,反复抽吸至血栓消失 ,梗死部位恢复前向血流。然后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造影观察病变扩张结果及梗死相关血管血流和心肌灌注情况。并随访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及心功能。结果  12例急性心梗造影显示冠脉内大量血栓者接受了上述治疗。血栓吸引后即刻血栓影消失者 8例 ,血栓明显减少 4例。 8例完全闭塞者中经血栓吸引后 7例血管直接开通 ,前向血流明显改善。支架术后前向血流TIMI 3级和TMP 3级者 9例。 3例血流稍减慢 ,TMP 2级。住院期间无心绞痛、再梗及死亡等事件发生。出院前平均LVEF为 (6 4 1± 9 3) %。结论 经导管直接血栓吸出术是处理冠脉内血栓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增加了心室复极离散度(TDR),本研究旨在评价心肌跨壁复极离散度指标中的QTc间期,T波顶点(T p)T波终点(Te)之间的时限(TpTe)和TpTe /QTc是否与CRT-D患者需治疗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相关。方法:2011-01至2013-01连续选取160例于我院行CRT-D植入的患者,所选资料为术后即刻心电图,分析其V5导联的QTc间期,TpTe,TpTe/QTc值以评估其TDR,所有植入CRT-D患者均于我中心常规随访,随访时间为(20±10)个月。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均采自程控仪调取的CRT-D记录。结果:其中因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接受CRT-D治疗的患者为30例(治疗组,18.7%),未治疗的患者为未治疗组(130例,81.3%)。治疗组的TpTe/QTc (0.24±0.05 vs 0.20±0.04,P<0.001)和 TpTe [(119±30) ms vs (95±20) ms,P<0.001]较未治疗组明显增加,但两组间QTc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0±60)ms vs (470±70) ms,P=0.6]。QTc间期与CRT-D治疗的风险无相关性。TpTe/QTc ≥0.25预测CRT-D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7%和91%,而TpTe≥120 ms预测CRT-D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0%和95%。CRT-D术后患者生存曲线分析表明,TpTe/QTc和TpTe均能有效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P<0.001)。结论:TpTe和TpTe/QTc 的增加显著增加再同步治疗除颤器患者术后需CRT-D治疗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冠脉内血栓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介绍一种急性心肌梗死后经导管血栓吸出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近段病变及冠脉内血栓者。常规PTCA方法选择7F指引导管,导丝通过病变后,经导丝直接送入PercuSurg吸引导管至病变部位,反复抽吸至血栓消失,梗死部位恢复前向血流。然后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造影观察病变扩张结果及梗死相关血管血流和心肌灌注情况。并随访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及心功能。结果 9例急性心梗造影显示冠脉内大量血栓者接受了上述治疗。8例吸引导管直接通过病变,1例使用了球囊预扩张。血栓吸引后即刻血栓影消失8例,血栓明显减少1例。支架术后残余狭窄均消失,前向血流完全正常者7例,2例血流稍减慢。梗死部位心肌组织的再灌注达TMP3级者7例.TMP2级2例。住院期间无心绞痛、再梗及死亡等事件发生。无心力衰竭发生,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测定LVEF46%~72%。结论 经导管直接血栓吸出术可能是处理冠脉内血栓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β2糖蛋白I抗体的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β2糖蛋白I(β2-GPI)抗体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34例ACS患者和30例对照者血清中β2-GPI抗体水平,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处理。结果:ACS患者血清中β2-GPI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1.89±6.83)U/ml:(14.96±11.13)U/ml,P<0.01]。结论:在ACS血栓形成的过程中,免疫因素的介入,β2-GPI抗体可能为ACS患者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介绍血栓经导管吸引后直接置入支架处理急性心肌梗死 (AMI)并发冠状动脉 (冠脉 )内血栓的急诊介入治疗方法 ,并观察其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急诊冠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血管完全闭塞伴冠脉内血栓的AMI患者 ,常规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 (PTCA) ,选用 0 .35 6mm普通冠脉导丝通过病变后 ,经导丝直接送入PercuSurge导管系统中的吸引导管至病变部位 ,持续负压吸引 ,至血栓影消失 ,前向血流恢复后采取直接冠脉内支架置入术 ,观察术前和术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流和心肌灌注情况 ,并随访术后近期心功能和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17例患者中经导管吸引后即刻血栓影减少或消失 ,梗死血管直接开通者 15例 (88.3% ) ,其中前向血流恢复达TIMI 3级者 11例 (6 4 .7% ) ,TIMI 2级者 4例 (2 3.5 % ) ;另 2例前向血流未恢复 ,吸引导管不能通过。血栓吸引后再置入支架 ,术后即刻前向血流恢复达TIMI 3级者 14例 (82 .4 % ) ,TIMI 2级者 3例 (17.6 % )。TIMI心肌灌注分级达TMP 3级者 13例 (76 .5 % ) ,TMP 2级者 4例 (2 3.5 % )。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随访住院期间无心绞痛、再梗死及死亡等事件发生。出院前测定左室射血分数为 33%~ 76 % [(6 1.1± 11.3) % ]。结论 :血栓经导管吸引后直接支架术是处理AMI并发  相似文献   
17.
例1 女性,75岁。反复劳累性心前区疼痛10年余。6年前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胸痛症状减轻。近半年来心前区疼痛症状明显加重,以至轻体力活动时有胸痛发作。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年,近半年来血压明显增高,增加降压药血压控制不理想。心绞痛发作时伴有血压明显增高,最高达210/110mmHg。体格检查:BP180/95mmHg,心率80次/分,律齐。腹部未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二尖瓣狭窄 (MS)伴心房颤动 (AF)患者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成型术 (PBMV)及术后即刻电复律成功率与安全性。方法  5 8例MS伴AF患者均行胸前超声心动图 (TTE)及食道超声心动图 (TEE)检查 ,用Wilkin’s法评分 ,术前、术中、术后测定血流动力学及超声心动图指标的改变 ,术后 32例患者在口服胺碘达隆基础上给予同步电复律。结果  5 8例MS伴AF患者行PBMV均取得良好的血液动力学及超声心动图指标的改变 ,平均左房压力 (MLAP)、二尖瓣跨瓣压差 (MVPG)在术后有显著的降低 (P <0 .0 0 1) ,二尖瓣口面积 (MVA)较术前明显增加 (P<0 .0 0 1) ,左房内经 (LAD)术后也较术前有显著缩小 (P <0 .0 5 )。PBMV术后电复律即刻成功率为 90 .6 %(2 9/32 ) ,平均随访 2 .1年维持率 84.33%。结论 MS伴AF患者行PBMV术效果良好 ,术后电转复律即刻成功率高 ,随访维持率良好 ,心功能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9.
伴有糖代谢紊乱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律失常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健  严激  安春生  王家森  张学启 《临床荟萃》1999,14(14):631-632
急性心肌梗塞(AMI)病程复杂、多变,心律失常是其常见临床表现之一,为探讨伴有糖代谢紊乱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律失常的特点,本文对近10年来收住我院心内科监护室的193例患者作一回顾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诊断标准 AMI的诊断参照1979年WHO标准,糖尿病(DM)的诊断参照1980年WHO标准。1.2 分组 根据糖代谢紊乱情况将AMI患者分为三组:A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小剂量胺碘酮与普罗帕酮预防房颤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  73例均为阵发性、持续性或慢性房颤复律后患者 ,排除甲亢所致房颤病例。服用胺碘酮组 4 2例 ,普罗帕酮组 31例。胺碘酮组服用胺碘酮 0 6 g/d ,逐渐减量 ,维持量 0 1g/d至每周 1 0 g/周 ;普罗帕酮组口服普罗帕酮 4 5 0~ 6 0 0mg/d ,维持治疗量为 15 0~ 30 0mg/d。两组病例均长期随访 ,比较两种药物预防房颤发作的疗效 ,并观察药物副作用及服药顺从性。结果 疗效 :胺碘酮组患者在 6个月、12个月及 18个月能够维持窦性心律的患者例数分别为 37、35及 32例 ,分别占该组例数的 88 1%、83 3%及 76 2 %。普罗帕酮组患者在 6个月、12个月及 18个月能够维持窦性心律的患者例数分别为 2 8、2 2及 17例 ,分别占该组例数的 90 3%、77 1%及 5 4 8%。副作用 :两组均见部分病例出现胃肠道反应 ,普罗帕酮组 2例因心衰而停药 ,未发生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作为药物治疗手段 ,胺碘酮及普罗帕酮对于预防房颤复发均有良好的作用 ,但长期疗效胺碘酮优于普罗帕酮 ,并且副作用发生率低、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