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12.
目的探讨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进程中ERK/MAPK信号通路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及它对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单克隆法获得人源性的牙周膜干细胞,分别用DMEM培养基、成骨诱导培养液处理牙周膜干细胞7、14、21d后收集细胞,提取总蛋白,通过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ERK/MAPK通路的变化;分别用DMEM培养基、成骨诱导液、成骨诱导液+ERK抑制剂U0126处理牙周膜干细胞21d,通过茜素红染色的方法检测PDLSCs的成骨分化能力的改变;并通过分光光度计对茜素红染色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DMEM组和成骨诱导组中,牙周膜干细胞胞内磷酸化ERK(P-ERK)的表达水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诱导第14d达到峰值,在21d表达水平下降。在诱导第7d和第14d,成骨诱导组牙周膜干细胞胞内P-ERK/ERK的表达水平比值均高于DMEM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在第21d时,DMEM组牙周膜干细胞胞内P-ERK/ERK的表达水平比值略高于成骨诱导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ERK的抑制剂U0126的加入抑制牙周膜干细胞的成骨向分化过程中矿化结节的产生。结论 ERK/MAPK信号通路参与牙周膜干细胞的成骨向分化调控,它在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中的表达随着时间的发展呈非线性变化。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45岁,四肢、躯干反复荨麻疹样皮损伴发热、关节痛1年.体检:双腋下和腹股沟可触及肿大淋巴结.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散在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实验室检查:白细胞、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持续升高;血液免疫固定电泳示:IgM轻链κ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骨扫描示:右侧肱骨远端、双侧股骨中下段、左侧胫骨异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设置症状管理顾问进行肿瘤患者症状群管理的方法与效果.方法 在科内选取符合条件的7名护士作为症状管理顾问,邀请专业的师资团队对7名症状管理顾问进行系统培训.7名症状管理顾问各自负责1个症状群,2016年6月—2017年6月,对130例患者展开临床实践.当患者出现症状时,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初评,并将初评结果告知症状管理顾问,症状管理顾问对患者再次评价后拟定症状群管理路径表,责任护士按照症状群管理路径表为患者实施护理,每日抽取固定的时间由症状管理顾问与责任护士共同评价症状群管理路径表落实情况与患者症状控制情况.结果 症状管理顾问的工作明显降低了肿瘤患者症状群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满意度及护士自身职业价值感.结论 在肿瘤专科设置症状管理顾问,对肿瘤患者开展症状群的管理实践工作,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李蕊  严妍  李玲  李妍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7,37(24):2509-2513
二甲双胍是临床上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激动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达到减少肝脏葡萄糖输出、降低血糖的目的。然而在临床应用中,二甲双胍的疗效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基因多态性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对近年来二甲双胍疗效与基因多态性关联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阐明特定基因对其降糖药效的影响,为预测药物的疗效,实现个体化药物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五黄养阴颗粒联合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8年9月在淮安市淮安医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96例,根据用药的差别分为对照组(48例)和治疗组(48例)。对照组口服盐酸吡格列酮片,15~30 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五黄养阴颗粒,6 g/次,3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8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β细胞功能、超氧化物歧化酶(ROS)、血清尿酸(SU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指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85.42%,显著低于治疗组的9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2 h PG、HbA1c等血糖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这些血糖指标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FINS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ISI指数和HOMA-IR指数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ROS、SUA显著降低(P0.05),而GSH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五黄养阴颗粒联合盐酸吡格列酮片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良好,降低血糖水平显著,减轻炎症反应,降低肾脏损伤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构建携带人硫酸酯酶1基因(hSulf-1)的腺病毒载体,研究其对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通过基因操作技术将hSulf-1基因插入到腺病毒基因组中,构建重组腺病毒Ad5-hSulf1;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hSulf-1蛋白在ECV-304细胞中的表达及细胞内磷酸化Akt、ERK的表达变化;MTT实验检测hSulf-1过表达对于ECV-304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划痕实验研究hSulf-1过表达对于ECV-304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携带目的基因hSulf-1的腺病毒载体;免疫印迹结果表明hSulf1基因过表达会下调ECV-304细胞Akt和ERK信号分子的磷酸化水平;细胞增殖实验结果表明hSulf1基因过表达抑制了ECV-304细胞增殖,感染复数为50、100时细胞存活率下降至(68.49±0.05)%以及(67.78±0.06)%(P<0.05);划痕实验结果表明hSulf1基因过表达能够抑制细胞的迁移,相比于对照组细胞迁移能力减弱(P<0.01)。结论 重组腺病毒Ad5-hSulf1介导的hSulf-1基因在ECV-304细胞中的过表达明显抑制细胞增殖及迁移,为hSulf-1用于肿瘤及血管生长相关疾病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科住院患者全天在院率下降原因及对策,为开展针对性护理、医院管理及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自行制定量表,按便利抽样原则对笔者所在科室2010年10月~2011年10月755例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总结分析有效问卷706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科患者全天在院率仅为58%。原因主要为病情病种的因素、反感住院环境(包括环境选择权、健康权、安宁权、审美权不能得到满足)、工作压力、家庭照护的需要和调整、医保自付费用比例及其他因素。结论加强人文护理,修正适应新形势下的护理管理思路,改善住院环境,尊重患者及家属环境权及选择权,引起医保决策领导者重视,对于提升住院患者在院率,提高医疗环节质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手外科患者禁烟依从性的效果.方法将110例手外科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60例,对照组50例.实验组采取人性化指导、全方位参与等干预措施实施禁烟.对照组用传统方法进行禁烟指导,即在入院时予以指导,其余时间随机进行;比较2组患者禁烟的依从情况.结果实验组禁烟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及情绪稳定情况均好于对照组,p<0.01;血管危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依从性明显高于时照组,p<0.01.结论预测患者禁烟依从性,给予人性化指导,全方位参与等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禁烟依从性,对预防手外科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及断指再植的成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序贯抗结核治疗(antituberculosis therapy,ATT)中ART启动时间对结核病(tuberculosis,TB)/HIV患者CD4+T、CD8+T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的影响.方法 收集云南省传染病医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间收治入院的TB/HIV患者病历资料.根据ART启动时间分为A组(ART基础上启动ATT)、B组(ATT 8周内启动ART)、C组(ATT 8周后启动ART).分析比较48周随访期内3组的免疫学指标差异.结果 共收集TB/HIV患者193例,分为A组90例、B组77例和C组26例.基线时B组的CD4+T细胞计数低于A组和C组(P均<0.05).3组患者在48周随访期内CD4+T细胞计数、CD4/CD8比值均呈不同程度上升趋势(P均<0.05).A组和B组的CD4+T细胞计数在序贯治疗后开始上升(P均<0.05),而C组则延迟至24周开始上升(P<0.05).24周、48周时3组的CD4+T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的CD4+T细胞计数增幅高于A组和C组(P均<0.05).48周时,3组中仅少数患者的CD4+T细胞计数恢复至≥500 cells/μl,以B组恢复最为明显(12.99%).24周和48周时,CD4+T细胞计数≥500 cells/μl患者所占比例在3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尚未开始ART的TB/HIV患者应尽早接受ART,以恢复免疫功能,ATT 8周内启动ART,免疫重建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