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19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70篇
综合类   134篇
预防医学   26篇
药学   20篇
  1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不同水平腹内压对猪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水平腹内压(IAP)对猪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的影响,以寻找反映腹内高压(IAH)早期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变化的指标。方法15只猪经麻醉后,行气管插管、股动脉插管及经颈内静脉肺动脉插管,CO2充气建立气腹,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猪分为IAP10cm H2O组(IAP10组)、IAP20组及IAP30组(每组5只),记录充气前,充气后6、12、18及24h的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指标,观察不同水平IAP在不同时点上对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的影响。结果IAP10组充气后各时相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IAP20组于充气24h后出现动脉血乳酸值(ABL)明显升高(P〈0.01)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合度(SvO2)明显下降(P〈0.05);IAP30组于充气18h后即出现HR明显升高,于24h出现所有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指标的明显改变(P〈0.05,P〈0.01)。在充气24h的观察时间内,IAP30组的2只动物死亡,其余动物均存活。结论20cmH2O的IAP即会使猪的早期氧代谢指标发生变化,持续24h的高水平IAP可出现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指标的全面恶化,甚至导致死亡。临床上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尤其是SvO2和ABL,可较早地反映IAH对机体组织氧合状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2.
目的研究彩超在妊娠晚期胎儿脐带绕颈宫内松解方法中的应用,及时总结经验,为临床提供一种无创伤、无痛苦、低风险的方法,可以使胎儿脐带绕颈在宫内松解。方法随机纳入400例在我院产检的妊娠晚期(孕28周及以上孕周)有脐带绕颈的正常单活胎进行观察,并按孕妇相近的年龄及孕周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00例为对照组,另200例为干预组;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干预组利用彩超进行检查,综合分析后采取改变孕妇睡姿使胎儿逆向脐带缠绕的方向转动,借助于胎儿自身的胎动来促使胎儿脐带绕颈得以在宫内松解。结果对照组胎儿脐带绕颈宫内松解率为44.5%,干预组的松解率为83.5%,后者的松解率高于前者(P<0.05)。结论应用彩超指导下改变孕妇睡姿的方法可以明显提高胎儿脐带绕颈宫内松解率,对临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3.
1 一般资料 病例均为我院传染科肝炎病房收治的住院患者,诊断符合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所制定的诊断标准,并捧除其他原因所致黄疸、肝脏肿大及转氨酶升高。总病例数90例,肝康灵治疗组47例,平均年龄26.7±12.7。见表1。  相似文献   
104.
[目的]分析不同颈椎后路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及其可能的原因,探讨C4、5椎间孔减压对C5神经根麻痹的预防作用。[方法]将2005年6月~2012年5月行颈椎后路减压术的131例颈椎疾病患者纳入研究,男86例,女45例;平均年龄(58.3±10.9)岁。其中行椎管扩大成形术63例,行椎板切除减压术68例;此外,67例患者行单纯颈椎后路减压术(A组),64例患者接受颈椎后路减压术并双侧椎间孔减压术(B组)。对行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与行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患者术前术后的临床资料、术前影像学资料和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进行评估,同时对A、B组术前术后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和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12~54个月,平均(23.4±8.8)个月,131例患者中共有9例发生术后C5神经根麻痹,总体发生率为6.9%。行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中,3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4.8%);行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的患者中有6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8.8%)。两种术式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8例患者发生C5神经根麻痹(11.9%),B组有1例患者发生C5神经根麻痹(1.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结论]颈椎后路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有一定的发生率,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发生率相对较高,但两种方法并无统计学差异;加行C4、5椎间孔减压术可降低颈椎后路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5.
电脑塑型钛网修复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后颅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钛网予电脑塑型和手工塑型对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后大面积颅骨缺损修复临床价值.方法: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后大面积颅骨缺损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电脑塑型组)和对照组(手工塑型组).治疗过程中观察钛网塑型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术后反应症状持续时间及切口愈合时间.结果:研究组在塑型、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反应症状持续时间和愈合时间短于对照(P<0.05).术后患者满意度:研究组100%,对照组50%.结论:电脑塑型钛网修复颅骨缺损可以缩短钛网塑型和手术时间,使患者颅骨修补后头颅形状最大限度恢复生理原貌,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6.
急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常规治疗疗效差的心力衰竭患者往往需要住ICU治疗。在基础治疗上ICU的呼吸循环管理和营养支持已成为急性心力衰竭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应用万古霉素鞘内梯度注射并腰骶引流对术后颅内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作用。方法对32例术后颅内葡萄球菌感染患者,腰骶穿刺后鞘内注入生理盐水20ml+万古霉素并持续腰骶引流(continued lumbosacral cerebrospinal fluid drainage,CLCFD),1次/d,剂量从20、40、60、80、100、120、140mg,逐日递增,共7d。在治疗前、后监测患者体温、血白细胞、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脑脊液常规、生化指标及细菌培养。结果用万古霉素鞘内注射治疗前各指标高于正常值,注射后1d各指标较用药前略升高(P〉0.5),治疗2~3d后逐渐下降,4~7d即出现颅内压降低,体温、白细胞计数、脑脊液生化及常规指标恢复正常;治疗前、后对比各指标差异明显(P〈0.05,P〈0.01),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万古霉素鞘内梯度注射并持续腰骶引流治疗颅内葡萄球菌感染疗效显著,操作简便,无毒副作用,是临床治疗颅内葡萄球菌感染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8.
后路非融合固定在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后路非融合固定(Graf技术)应用于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分析13例非融合固定(A组)和21例融合固定(B组)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和ODI功能评价评估临床疗效,腰椎过伸和过屈、侧位X线片评估腰椎活动度和腰椎前凸角(Cobbs法),观察两组手术并发症。结果平均随访19个月(12~29个月),末次随访A、B两组VAS评分分别由术前9.4、9.1分减少到2.1、3.6分;JOA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P<0.001),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术后ODI优良率93%,B组71%,A组显著优于B组(P<0.05)。结论后路非融合固定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与融合固定相比,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和保留一定的腰椎活动度。  相似文献   
109.
吴丹霞  姚筱  万勇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6):1154-1156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水平测定在急诊呼吸困难鉴别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测定138例急诊呼吸困难患者的血浆BNP浓度,其中88例行超声心动图仪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依据病史和相关检查分为心源性呼吸困难组及非心源性呼吸困难组,比较BNP水平,同时依心脏彩超结果分为EF>50%、EF 30%~50%、E...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为了探讨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分子CD5 4(细胞间粘附分子 1)在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 2 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 ,ALL) ,15例多发性骨髓瘤 (multi plemyeloma ,MM) ,2 6例非霍杰金氏淋巴瘤 (non Hodgkinslymphoma ,NHL) ,4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hroniclymphocyticleukemia ,CLL) ,4例霍杰金氏淋巴瘤 (Hodgkinslymphoma)及 16例正常人造血干细胞CD+ 3 4细胞表面CD5 4的表达。结果 ( 1)除多发性骨髓瘤、霍杰金氏淋巴瘤外 ,非霍杰金氏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膜表面CD5 4表达低于正常造血细胞CD+ 3 4细胞 (分别为 12 .9± 5 .7%、10 .2± 2 .8%、11.2± 5 .8%VS47.7± 12 .1%)。 ( 2 )细胞间粘附分子 1与细胞类型有关 ,在T ALL表达明显低于B ALL表达。 ( 3) )细胞间粘附分子 1与非霍杰金氏淋巴瘤 (NHL)部分临床特征有相关性 ,有结外病变、骨髓浸润、Ⅳ期患者表达水平下降 (P <0 .0 5 )。结论 不同的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粘附分子CD5 4的表达存在不同的改变并与NHL临床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