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65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8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目的:探讨经颅底硬膜外切除海绵窦肿瘤的可能性及实用性。方法:应用最新的海绵窦解剖理论,对12例侵入海绵窦的颅中窝肿瘤进行手术治疗,经硬膜外切除窦内肿瘤。结果:经颅中窝硬膜外可以进入海绵窦,全切肿瘤8例,次全切4例。4例窦内结构保全良好。结论:侵入海绵窦的颅内外沟通性肿瘤可经颅底硬脑膜外入路全切除。  相似文献   
212.
外伤性颅内血肿施行双侧清除的病人在全部脑外伤手术中占的比例较小 ,但死亡率却较高。我院自 1986年至1996年共收治此类病人 14例 ,占同期脑外伤手术病人 12 8例的 10 9% ,但死亡率却高达 6 4 3% ,大大的高于同期脑外伤手术死亡率的 2 5 % ,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男 10例 ,女 4例。年龄 2 4~ 6 9岁。致伤原因 :交通事故 8例 ,坠落伤 4例 ,打击伤 2例。临床表现 :来院时昏迷 8例 ,意识朦胧 5例 ,意识清楚 1例。入院时GCS评分 3~ 7分 9例 ,≥ 8分 5例。双侧瞳孔散大 3例 ,双侧瞳孔不等大 5例。伤后 7小时内手术者 10例 ,8~…  相似文献   
213.
动眼神经麻痹是后交通动脉瘤最有价值的定位和警兆症状。文章综述了后交通动脉瘤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发病率、致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几个方面近年来的进展。  相似文献   
214.
单侧颈动脉阻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临床治疗中有时不得已要牺牲一侧颈动脉。由于颈内动脉是大脑主要供血动脉,要阻断颈动脉而又不造成神经功能缺损,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文章介绍了近年来各种颈动脉阻断试验及其检测手段和阻断后大脑生化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15.
视神经胶质瘤罕见 ,大部分视神经胶质瘤发生于 2 0岁内。临床自然发展病程为 :因肿瘤生长引起视力障碍甚或死亡。本文就其病理学特点、生长部位、临床表现、与神经纤维瘤病的关系、治疗方法及预后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16.
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在脑瘤术后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在颅内恶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并与地塞米松常规治疗作比较。方法:术前首次1.0g静推,术中每4h用1.0g,术后每4-6h1次,剂量为500mg/次,维持2-3d,第3-4天开始减量,约8-10d左右停用。维持剂量可视病情采用80mg每4-6h或40mg每4h静脉推注。结果:甲强龙组对脑水肿的疗效优于地塞米松组。甲强龙组30例与地塞米松组24例的不良反应,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结论:大剂量甲强龙疗效好。不良反应与常规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别。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17.
鞍侧腔是位于蝶鞍外侧区骨膜-硬膜间隙内成对的结构,由海绵窦、颅神经、交感神经、颈内动脉及其内的胶原纤维网所组成,其结构大部分在胎儿出生前形成。海绵窦是仅由一层内皮构成的静脉管样空腔结构。颅神经由胶原纤维束包裹、走行于鞍侧腔基质中;胎儿期颈内动脉在鞍侧腔中直行向前,并不形成明显的“S”形弯曲。鞍侧腔结构复杂,从胚胎发育角度研究鞍侧腔的组织学特点及其内诸结构解剖关系,是介入此区疾病外科入路的基础。  相似文献   
218.
近年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人们对脑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讨 ,本文就脑血管疾病基因治疗策略、基因转移载体、转移途径、基因靶向及其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