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目的评估长期VVI起搏对患者心功能和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的影响。方法对植入VVI起搏器的103例患者分别于VVI起搏器首次植入时和因脉冲发生器电池耗竭行更换术前进行临床、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评价心功能(NYHA分级)和房颤发生情况。结果VVI起搏器平均更换时间为8.4年。首次VVI起搏器植入时左心房内径平均36.27mm,左心室舒张末内径49.62mm,患者在更换VVI起搏器时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分别增加到40.39mm(P〈0.001)和53.27mm(P=0.007)。左心室射血分数由首次植入时的0.65下降到更换时的0.61(P=0.0485)。同时发现患者心力衰竭加重(P=0.0284),持续性房颤发生率增加(P=0.0283)。结论长期VVI起搏引起患者心功能恶化,持续性房颤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52.
53.
目的评价家庭监测功能在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远程无线家庭监测系统每日自动传输CRT信息。分析异常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异常事件发现时间以及较预期门诊随访提前时间。结果连续入选10例植入带有家庭监测功能的CRT患者,男性8例(80%),女性2例(20%),年龄19~70(56±15)岁。平均观察(90±63)d,发现异常事件83次,其中主要是疾病相关事件81次(97.6%),系统相关事件2例(2.4%)。家庭监测发现异常事件时间较3个月门诊随访平均提前(68±17)d,较6个月随访平均提前(158±17)d。结论家庭监测是一种安全可靠的CRT监测方法。应用CRT家庭监测功能可以早期发现异常事件,从而及时处理并观察处理效果。其远期疗效尚待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54.
结构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治疗面临巨大挑战。主要是室速基质复杂、部位深在或靠近心外膜和血管、发作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上述因素导致药物治疗和消融治疗成功率较低,复发率高,远期预后差。本文就近年来室速的非药物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5.
目的:分析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术中心包填塞的发生率、原因及处理转归,探讨更有效的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心律失常中心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实施射频导管消融术患者共2211例,其中15例(0.68%)发生心包填塞。分析心包填塞发生率、原因及处理转归情况。结果:2211例射频导管消融的患者中,934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无心包填塞;707例房性心律失常患者中有10例(1.41%)发生心包填塞,其中9例是使用非压力导管导致术中出现心包填塞;57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有5例(0.88%)发生心包填塞。根据消融过程及开胸结果,12例可确定心脏穿孔位置,分别在右心室流出道(RVOT)游离壁3例、左心房顶部4例、右心室心尖部2例及其他位置3例。术中及时心包穿刺引流,9例患者顺利拔除心包引流管,6例需要外科开胸手术,所有患者经抢救后均恢复良好,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术中心包填塞发生率较低,其发生率与房性心律失常消融、操作损伤及有无压力监测相关。此外与特定解剖部位(比如RVOT游离壁、左心房前顶部等)局部薄弱或导管难以稳定贴靠导致过度消融相关。心包填塞大多经心包穿刺引流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6.
目的分析流出道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消融靶点处峰电位的分布及与成功消融靶点间的关系,并对其产生的机制作一初探。方法选取经导管射频消融成功的流出道室早连续病例54例,对其成功靶点处记录到的峰电位的比率和形态进行分析。将峰电位分为4型。Ⅰ型:窦性心律(简称窦律)时有峰电位,而室早时没有。Ⅱ型:窦律时有,室早时也有;室早时峰电位发生反转提前者,为Ⅱa型,未发生反转提前者,为Ⅱb型。Ⅲ型:窦律时无峰电位,室早时也无峰电位。Ⅳ型:窦律时无,而室早时有峰电位。结果室早时在最终成功靶点局部电位上记录到峰电位的共46例,占85.2%,未记录到峰电位的仅8例,占14.8%,其中Ⅰ型2例,Ⅱa型21例,Ⅱb型12例,Ⅲ型6例,Ⅳ型13例。消融靶点位于右室流出道44例,左室流出道10例,而峰电位的分布在左、右室流出道间及右室流出道各部位间没有明显差异。复发4例,其中3例进行了第二次消融,1例第一次为Ⅰ型,第二次为Ⅱa型,2例第一次为Ⅱb型,第二次为Ⅱa型。结论在大多数流出道室早消融靶点处均可记录到峰电位,而室早时该峰电位发生反转提前可以成为成功靶点的有力指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