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8篇
综合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患者女,61岁,因病窦综合征植入双腔起搏器,术后第10天自觉左侧腹部跳动感,一直未缓解,术后24天胸片及CT均证实右室电极导线穿出心影。在麻醉科、心外科保架下成功地进行了右室电极导线调整术。术后随访1个月起搏正常。  相似文献   
42.
目的论证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起搏器前后QRS时限的差值是否能够预测CRT治疗的无反应和超反应。方法将接受CRT治疗的55例患者,分为无反应组、不包括超反应者的有反应组和超反应组3组,通过组间比较和绘制ROC曲线,论证植入CRT前后QRS时限的差值是否能够预测CRT治疗的反应性。结果植入后QRS时限在无反应组、不包括超反应者的有反应组以及超反应组依次降低,QRS时限的差值在无反应组、不包括超反应者的有反应组以及超反应组依次升高,只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显示QRS时限差值不能有效预测CRT治疗的无反应和超反应。结论QRS时限差值不足以预测CRT治疗的无反应和超反应。  相似文献   
43.
目的评估长期VVI起搏对患者心功能和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的影响。方法对植入VVI起搏器的103例患者分别于VVI起搏器首次植入时和因脉冲发生器电池耗竭行更换术前进行临床、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评价心功能(NYHA分级)和房颤发生情况。结果VVI起搏器平均更换时间为8.4年。首次VVI起搏器植入时左心房内径平均36.27mm,左心室舒张末内径49.62mm,患者在更换VVI起搏器时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分别增加到40.39mm(P〈0.001)和53.27mm(P=0.007)。左心室射血分数由首次植入时的0.65下降到更换时的0.61(P=0.0485)。同时发现患者心力衰竭加重(P=0.0284),持续性房颤发生率增加(P=0.0283)。结论长期VVI起搏引起患者心功能恶化,持续性房颤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44.
生理性起搏如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能明显改善心脏电机械收缩同步性,而左束支区域起搏相较于希氏束起搏植入成功率高,起搏阈值低而稳定,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左束支区域起搏用于合并左束支阻滞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初步证实,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现就左束支区域起搏在合并左束支阻滞的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相关研究及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5.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年会于2010年9月16至19日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胜利召开。此次会议是继成功举办第二届亚太心律学会年会(APHRS2009)暨第五届亚太房颤论坛(APAFS2009)之后的又一次心律学盛会。大会分为13个分论坛,涵盖心律失常各个领域,全面展示了2009年以来心律学领域的新概念、新技术、  相似文献   
46.
远程家庭监测功能在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家庭监测功能在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远程无线家庭监测系统每日自动传输CRT信息。分析异常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异常事件发现时间以及较预期门诊随访提前时间。结果连续入选10例植入带有家庭监测功能的CRT患者,男性8例(80%),女性2例(20%),年龄19~70(56±15)岁。平均观察(90±63)d,发现异常事件83次,其中主要是疾病相关事件81次(97.6%),系统相关事件2例(2.4%)。家庭监测发现异常事件时间较3个月门诊随访平均提前(68±17)d,较6个月随访平均提前(158±17)d。结论家庭监测是一种安全可靠的CRT监测方法。应用CRT家庭监测功能可以早期发现异常事件,从而及时处理并观察处理效果。其远期疗效尚待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47.
心脏再同步治疗超反应的预测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寻找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超反应可能的预测因素.方法 将66例植入CRT的患者分为超反应组和非超反应组,通过组间比较、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及绘制受试者工作(ROC)曲线等方法寻找CRT超反应的独立预测因子,并评价其预测价值.结果 超反应患者中男性、右束支阻滞少,左束支阻滞多,植入术前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小,术后QRS时限短,但只有术前LVEDD是CRT超反应的独立预测因子,术前LVEDD≤68.5 mm预测CRT超反应的敏感性为84.6%,特异性为76.9%.结论 植入术前左心室较小的CRT治疗患者更容易从这一器械治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48.
目的 分析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患者的病变程度与超声心动图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析61例已确诊的ARVC患者,根据心脏磁共振(MRI)检查结果,将其按病变侵犯部位分为右心室局部病变组(A组)、右心室弥漫病变组(B组)、累及左心室的双心室病变组(C组),分析比较3组间的超声心动图.结果 心脏MRI结果示,A组患者19例(31%),B组28例(46%),C组14例(23%).共15例(25%)患者超声心动图结果正常(A组13例,B组2例).A组患者中均无右心房增大、右心室室壁变薄、右心室室壁运动减弱.超声心动图示:右心房、心室增大,右心室流出道增宽、右心室室壁变薄及室壁运动减弱均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而左心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无症状或局部轻度病变时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容易漏诊,应当结合临床表现、心电图并进行心脏MRI检查.依据超声心动图结果中右心参数可以判断病变进展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49.
目的分析流出道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消融靶点处峰电位的分布及与成功消融靶点间的关系,并对其产生的机制作一初探。方法选取经导管射频消融成功的流出道室早连续病例54例,对其成功靶点处记录到的峰电位的比率和形态进行分析。将峰电位分为4型。Ⅰ型:窦性心律(简称窦律)时有峰电位,而室早时没有。Ⅱ型:窦律时有,室早时也有;室早时峰电位发生反转提前者,为Ⅱa型,未发生反转提前者,为Ⅱb型。Ⅲ型:窦律时无峰电位,室早时也无峰电位。Ⅳ型:窦律时无,而室早时有峰电位。结果室早时在最终成功靶点局部电位上记录到峰电位的共46例,占85.2%,未记录到峰电位的仅8例,占14.8%,其中Ⅰ型2例,Ⅱa型21例,Ⅱb型12例,Ⅲ型6例,Ⅳ型13例。消融靶点位于右室流出道44例,左室流出道10例,而峰电位的分布在左、右室流出道间及右室流出道各部位间没有明显差异。复发4例,其中3例进行了第二次消融,1例第一次为Ⅰ型,第二次为Ⅱa型,2例第一次为Ⅱb型,第二次为Ⅱa型。结论在大多数流出道室早消融靶点处均可记录到峰电位,而室早时该峰电位发生反转提前可以成为成功靶点的有力指征。  相似文献   
50.
目的 分析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患者的病变程度与超声心动图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析61例已确诊的ARVC患者,根据心脏磁共振(MRI)检查结果,将其按病变侵犯部位分为右心室局部病变组(A组)、右心室弥漫病变组(B组)、累及左心室的双心室病变组(C组),分析比较3组间的超声心动图.结果 心脏MRI结果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