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51篇
综合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评估经静脉左心室导线的稳定性和长期表现.方法 研究入选1999年8月至2013年9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除颤器(CRT-P/CRT-D)更换患者.更换术中应用起搏分析仪直接测量原导线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并与首次植入时进行比较.结果 共25例患者成功更换CRT-P/CRT-D(男18例,女7例),CRT-P更换12例、CRT-D更换13例.更换间隔31~92(60.8)个月.所有左心室导线均经冠状静脉窦植入心脏静脉.首次植入时起搏阈值为0.5~2.5(1.4±0.7) V/0.48 ms,更换时达0.5~5.6(1.8±1.2) V/0.48 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更换时阈值较首次植入降低者6例,降低(1.2±0.5)V/0.48 ms;升高者15例,升高(1.1±1.2)V/0.48 ms;保持不变者4例.阈值变化差值>2.0 V/0.48 ms者2例(8%),均升高(1 V/0.48 ms对3.5 V/0.48 ms,0.8 V/0.48 ms对5.6 V/0.48 ms).后者系本研究中唯一1例起搏阈值>3.5 V/0.48 ms者.不同型号导线间首次植入、更换时阈值以及阈值变化差值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静脉左心室导线起搏阈值可长期保持稳定,绝大多数在可接受范围.不同型号导线的稳定性相似.  相似文献   
42.
目的 了解因遗传性心律失常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患者术后情况及ICD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从2004年6月到2011年6月诊断为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以及肥厚型心肌病并且植入了ICD的全部患者,通过定期随访及调阅患者的ICD内存储的数据了解患者术后的一般情况、ICD植入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情况以及ICD的工作情况.结果 共入选患者43例,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8~78(41.5±15.8)岁,随访8 ~84 (37.0±20.6)个月.21例(48.8%)患者在随访期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室速/室颤)事件,其中有5例(11.6%)患者发生的室速/室颤事件属于不恰当识别.1例患者在植入ICD后发生未识别事件.ICD共记录到室速/室颤事件382次,植入ICD后首次发生室速/室颤事件的时间为术后1~36(6.4±8.9)个月,84.6%的室速/室颤事件发生于1年内.ICD共启动治疗程序498次,包括抗心动过速起搏381次,同步电复律83次,高能量除颤34次.结论 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复发率高且复发早.二级预防植入ICD可有效预防患者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43.
目的:分析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术中心包填塞的发生率、原因及处理转归,探讨更有效的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心律失常中心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实施射频导管消融术患者共2211例,其中15例(0.68%)发生心包填塞。分析心包填塞发生率、原因及处理转归情况。结果:2211例射频导管消融的患者中,934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无心包填塞;707例房性心律失常患者中有10例(1.41%)发生心包填塞,其中9例是使用非压力导管导致术中出现心包填塞;57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有5例(0.88%)发生心包填塞。根据消融过程及开胸结果,12例可确定心脏穿孔位置,分别在右心室流出道(RVOT)游离壁3例、左心房顶部4例、右心室心尖部2例及其他位置3例。术中及时心包穿刺引流,9例患者顺利拔除心包引流管,6例需要外科开胸手术,所有患者经抢救后均恢复良好,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术中心包填塞发生率较低,其发生率与房性心律失常消融、操作损伤及有无压力监测相关。此外与特定解剖部位(比如RVOT游离壁、左心房前顶部等)局部薄弱或导管难以稳定贴靠导致过度消融相关。心包填塞大多经心包穿刺引流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4.
患者女,61岁,因病窦综合征植入双腔起搏器,术后第10天自觉左侧腹部跳动感,一直未缓解,术后24天胸片及CT均证实右室电极导线穿出心影。在麻醉科、心外科保架下成功地进行了右室电极导线调整术。术后随访1个月起搏正常。  相似文献   
45.
目的论证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起搏器前后QRS时限的差值是否能够预测CRT治疗的无反应和超反应。方法将接受CRT治疗的55例患者,分为无反应组、不包括超反应者的有反应组和超反应组3组,通过组间比较和绘制ROC曲线,论证植入CRT前后QRS时限的差值是否能够预测CRT治疗的反应性。结果植入后QRS时限在无反应组、不包括超反应者的有反应组以及超反应组依次降低,QRS时限的差值在无反应组、不包括超反应者的有反应组以及超反应组依次升高,只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显示QRS时限差值不能有效预测CRT治疗的无反应和超反应。结论QRS时限差值不足以预测CRT治疗的无反应和超反应。  相似文献   
46.
目的:总结KODEX-EPD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的初步体会.方法:总结分析2021年3月16日至2021年3月19日在我院接受KODEX-EPD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RFCA治疗的5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44.2±15.7)岁.记录手术过程、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47.
目的评估长期VVI起搏对患者心功能和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的影响。方法对植入VVI起搏器的103例患者分别于VVI起搏器首次植入时和因脉冲发生器电池耗竭行更换术前进行临床、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评价心功能(NYHA分级)和房颤发生情况。结果VVI起搏器平均更换时间为8.4年。首次VVI起搏器植入时左心房内径平均36.27mm,左心室舒张末内径49.62mm,患者在更换VVI起搏器时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分别增加到40.39mm(P〈0.001)和53.27mm(P=0.007)。左心室射血分数由首次植入时的0.65下降到更换时的0.61(P=0.0485)。同时发现患者心力衰竭加重(P=0.0284),持续性房颤发生率增加(P=0.0283)。结论长期VVI起搏引起患者心功能恶化,持续性房颤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48.
生理性起搏如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能明显改善心脏电机械收缩同步性,而左束支区域起搏相较于希氏束起搏植入成功率高,起搏阈值低而稳定,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左束支区域起搏用于合并左束支阻滞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初步证实,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现就左束支区域起搏在合并左束支阻滞的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相关研究及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9.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年会于2010年9月16至19日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胜利召开。此次会议是继成功举办第二届亚太心律学会年会(APHRS2009)暨第五届亚太房颤论坛(APAFS2009)之后的又一次心律学盛会。大会分为13个分论坛,涵盖心律失常各个领域,全面展示了2009年以来心律学领域的新概念、新技术、  相似文献   
50.
远程家庭监测功能在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家庭监测功能在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远程无线家庭监测系统每日自动传输CRT信息。分析异常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异常事件发现时间以及较预期门诊随访提前时间。结果连续入选10例植入带有家庭监测功能的CRT患者,男性8例(80%),女性2例(20%),年龄19~70(56±15)岁。平均观察(90±63)d,发现异常事件83次,其中主要是疾病相关事件81次(97.6%),系统相关事件2例(2.4%)。家庭监测发现异常事件时间较3个月门诊随访平均提前(68±17)d,较6个月随访平均提前(158±17)d。结论家庭监测是一种安全可靠的CRT监测方法。应用CRT家庭监测功能可以早期发现异常事件,从而及时处理并观察处理效果。其远期疗效尚待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