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51篇
综合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 评价初学者应用改良的房间隔穿刺术的学习曲线.方法 改良的房间隔穿刺术仅应用冠状静脉窦导管作为解剖标志即可完成房间隔穿刺.选择2011年5月至2011年12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中心的房颤患者120例.3名既往无房间隔穿刺经验的初学者各接受30例穿刺培训,1名经验丰富的培训者完成30例房间隔穿刺作为对照组.分析下列参数:1针穿刺成功率、总操作时间、透视时间和操作过程中放射剂量.应用曲线拟合统计方法分析学习曲线重要参数(平均初始穿刺时间、平均学习平台穿刺时间和平均学习率).结果 初学者的1针穿刺成功率为82.2% (74/90),第2针穿刺成功率12.2%(11/90),5例患者穿刺失败.平均初始穿刺时间(4.1±0.8)min,平均学习平台穿刺时间(1.2±0.2)min.穿刺时间平均学习率(25±3)例.初学者房间隔穿刺学习曲线的重要参数可以通过反向拟合曲线统计方法计算得出.结论 对于初学者,改良的房间隔穿刺技术是一项简单、易学、经济和有效的培训和学习方法.基于本研究结果,初学者通过29例房间隔穿刺操作可以通过学习曲线的陡直区域,基本掌握房间隔穿刺技术.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索实时超声引导下股静脉穿刺在心电生理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连续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行心电生理手术患者62例。第一阶段研究(2019年9月至2019年11月)连续入组31例患者,应用实时超声引导下股静脉穿刺方法进行心电生理手术(超声组)。第二阶段研究(2019年12月至2019年4月)连续入组31例患者,应用解剖定位股静脉穿刺方法进行心电生理手术(对照组)。结果 超声组与对照组患者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0%VS 6.5%,P=0.472)。与对照组相比,超声组误穿动脉误次数(平均每次置管, 0.01±0.113VS 0.23±0.746,P=0.007)更低,平均每次穿刺时间长于对照组(29.68±31.98sVS 14.09±12.03s,P=0.000)。结论 超声引导下股静脉穿刺术是安全可行的股静脉替代穿刺方法。  相似文献   
33.
目的 评价血浆大内皮素l(big ET-1)预测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反应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和/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P/D)的患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基线big ET-1及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采集基线及随访期心功能(NYHA分级)和超声心动图指标,用Simpson法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功能降低Ⅰ级同时LVEF提高≥0.05定义为有反应;LVEF提高2倍或绝对值≥0.50同时心功能改善至Ⅰ或Ⅱ级定义为超反应.结果 共93例患者入组研究,其中男60例,女33例,平均年龄(60.8±11.0)岁.随访12~50(27±11)个月,无反应34例,有反应24例,超反应35例.3组患者血浆big ET-1水平分别为(1.2±0.9)pmol/L、(0.8±0.4) pmol/L、(0.8±0.6)pmol/L(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big ET-1浓度与NT-proBNP浓度相关(r=0.469,P=0.001).血浆big ET-1水平与CRT反应性相关(r=-0.237,P=0.022).结论 血浆big ET-1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相关.它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反应性的预测指标,与CRT反应呈负相关.big ET-1高预示患者对CRT无反应.  相似文献   
34.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38岁,主因发作性心悸20余年入院.20多年前患者出现发作性心悸不适,呈突发突止.当地医院诊断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约每年发作一次,静脉推注"异博定"有效.近两年发作频繁,每月发作2~3次,院外心电图示宽QRS波心动过速,欲行射频消融而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10/75mmHg(1mmHg=0.133kPa),发育正常,颜面、口唇无紫绀,心前区未触及震颤,心浊音界向左扩大,心音轻,心前区胸骨左缘第4、5肋间及剑突下均可闻及Ⅲ级收缩期杂音.  相似文献   
35.
心力衰竭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现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已成为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法。然而,CRT治疗对于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患者疗效不佳。这可能与RBBB患者心脏病变更为严重有关。不过,RBBB患者也可能存在左室激动延迟,因此有可能从CRT治疗中获益。应用临床和超声学指标筛选CRT植入者有助于改善其反应率。  相似文献   
36.
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对心肌缺血犬模型血生化指标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探讨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PTMR)对犬心肌缺血模型血生化指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②方法15只健康成年杂种犬,随机分成PTMR组(n=12)和对照组(n=3),分别于结扎左冠状动脉回旋支手术前、手术后0.5、1.0、3.0、6.0h采血,测定血中血管紧张素Ⅱ(ATⅡ)、心钠素(ANP)、儿茶酚胺(CA)浓度。③结果冠状动脉阻断前,血中ATⅡ、ANP、CA浓度PTMR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t=0.18~0.86,P>0.05)。冠状动脉阻断后各时间点,PTMR组各指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t=2.48~10.83,P<0.05)。④结论PTMR能够降低缺血犬模型血液中过高的ATⅡ、ANP、CA,从而减轻心肌损害,保护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37.
自体干细胞移植修复病损心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心血管研究领域近几年有许多突破,但心肌梗死(MI)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仍居于显著威胁国民健康的疾病之列。传统治疗MI的方法只是改善心肌血液供应,挽救“冬眠”心肌。治疗后期坏死心肌被瘢痕组织取代,有收缩功能的心肌数量减少,随后发生“心室重构”,最终发展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38.
结构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治疗面临巨大挑战。主要是室速基质复杂、部位深在或靠近心外膜和血 管、发作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上述因素导致药物治疗和消融治疗成功率较低,复发率高,远期预后差。本文就近年 来室速的非药物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9.
目的 评估经静脉左心室导线的稳定性和长期表现.方法 研究入选1999年8月至2013年9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除颤器(CRT-P/CRT-D)更换患者.更换术中应用起搏分析仪直接测量原导线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并与首次植入时进行比较.结果 共25例患者成功更换CRT-P/CRT-D(男18例,女7例),CRT-P更换12例、CRT-D更换13例.更换间隔31~92(60.8)个月.所有左心室导线均经冠状静脉窦植入心脏静脉.首次植入时起搏阈值为0.5~2.5(1.4±0.7) V/0.48 ms,更换时达0.5~5.6(1.8±1.2) V/0.48 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更换时阈值较首次植入降低者6例,降低(1.2±0.5)V/0.48 ms;升高者15例,升高(1.1±1.2)V/0.48 ms;保持不变者4例.阈值变化差值>2.0 V/0.48 ms者2例(8%),均升高(1 V/0.48 ms对3.5 V/0.48 ms,0.8 V/0.48 ms对5.6 V/0.48 ms).后者系本研究中唯一1例起搏阈值>3.5 V/0.48 ms者.不同型号导线间首次植入、更换时阈值以及阈值变化差值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静脉左心室导线起搏阈值可长期保持稳定,绝大多数在可接受范围.不同型号导线的稳定性相似.  相似文献   
40.
目的 了解因遗传性心律失常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患者术后情况及ICD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从2004年6月到2011年6月诊断为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以及肥厚型心肌病并且植入了ICD的全部患者,通过定期随访及调阅患者的ICD内存储的数据了解患者术后的一般情况、ICD植入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情况以及ICD的工作情况.结果 共入选患者43例,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8~78(41.5±15.8)岁,随访8 ~84 (37.0±20.6)个月.21例(48.8%)患者在随访期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室速/室颤)事件,其中有5例(11.6%)患者发生的室速/室颤事件属于不恰当识别.1例患者在植入ICD后发生未识别事件.ICD共记录到室速/室颤事件382次,植入ICD后首次发生室速/室颤事件的时间为术后1~36(6.4±8.9)个月,84.6%的室速/室颤事件发生于1年内.ICD共启动治疗程序498次,包括抗心动过速起搏381次,同步电复律83次,高能量除颤34次.结论 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复发率高且复发早.二级预防植入ICD可有效预防患者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