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9篇
  2022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我院收治6例男性病人,年龄最小42岁,最大63岁。全部病例符合肝性脊髓病的诊断标准。在限制蛋白质饮食、给予保肝药物的同时,应用大量维生素B族、菸酸、支链氨基酸等,辅以中药及功能锻炼。结果3例好转,3例无明显变化。本文对本病的诊断依据、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发病机理、治疗及预后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2.
4种中药注射液临床应用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葛根素、丹参、刺五加、参麦注射液作为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物,在临床应用已多年,临床疗效尚可。临床应用时一向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糖尿病病人应用时与生理盐水配伍。为此对葛根素等4种中药注射液与大输液配伍后的微粒、pH值、最大吸收波长、吸光度(A)值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3.
背景机体衰老时,各组织尤其是中枢神经组织中线粒体DNA发生突变,氧化磷酸化基因受损致线粒体功能下降已被证实,形态学上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目的对衰老和年轻大鼠嗅球内神经元的线粒体超微结构进行对比观察,分析衰老大鼠嗅觉障碍与嗅球内神经细胞线粒体改变的关系.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承德医学院电镜室.材料实验于2002-04/12在承德医学院电镜室完成.雄性Wistar大鼠16只,老龄组(>24个月)8只,体质量300~350 g;年轻组(6个月)8只,体质量180~220 g.方法两组大鼠给予质量浓度为10 g/L的乌拉坦1 g/kg腹腔内注射,麻醉后开胸,升主动脉插管,戊二醛与多聚甲醛混合固定液200 mL灌流固定,取嗅球,振荡切片,锇酸后固定,平板包埋,光镜下选取嗅球各层,制备超薄切片,透射电镜下对比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大鼠嗅球的分层.②两组嗅球主要神经元内的线粒体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实验纳入大鼠16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大鼠嗅球的分层两组大鼠的嗅球分层均无明显改变,自外向内分别为嗅神经纤维层、团伞层、外丛状层、僧帽细胞层、内丛状层和嗅束神经纤维层.②两组嗅球主要神经元内的线粒体超微结构变化老龄组刷状细胞线粒体较多,杆状或椭圆形,线粒体嵴不规则,局部排列紊乱,有的嵴断裂分解成细粒状,形成电子密度很高的固缩小体,少数线粒体成为不规则或同心圆形的髓鞘样小体.年轻组所有神经元的线粒体多为椭圆形,内、外层膜清晰可辨,线粒体嵴排列较均匀,不规则者偶见.结论老龄大鼠的嗅球分层与年轻大鼠基本一致,但其嗅球内主要神经元的线粒体超微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与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下降相一致,可能是导致老年嗅觉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4.
背景:机体衰老时,各组织尤其是中枢神经组织中线粒体DNA发生突变,氧化磷酸化基因受损致线粒体功能下降已被证实,形态学上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目的:对衰老和年轻大鼠嗅球内神经元的线粒体超微结构进行对比观察,分析衰老大鼠嗅觉障碍与嗅球内神经细胞线粒体改变的关系.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承德医学院电镜室.材料:实验于2002-04/12在承德医学院电镜室完成.雄性Wistar大鼠16只,老龄组(>24个月)8只,体质量300~350 g;年轻组(6个月)8只,体质量180~220 g.方法:两组大鼠给予质量浓度为10 g/L的乌拉坦1 g/kg腹腔内注射,麻醉后开胸,升主动脉插管,戊二醛与多聚甲醛混合固定液200 mL灌流固定,取嗅球,振荡切片,锇酸后固定,平板包埋,光镜下选取嗅球各层,制备超薄切片,透射电镜下对比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大鼠嗅球的分层.②两组嗅球主要神经元内的线粒体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实验纳入大鼠16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大鼠嗅球的分层:两组大鼠的嗅球分层均无明显改变,自外向内分别为嗅神经纤维层、团伞层、外丛状层、僧帽细胞层、内丛状层和嗅束神经纤维层.②两组嗅球主要神经元内的线粒体超微结构变化:老龄组刷状细胞线粒体较多,杆状或椭圆形,线粒体嵴不规则,局部排列紊乱,有的嵴断裂分解成细粒状,形成电子密度很高的固缩小体,少数线粒体成为不规则或同心圆形的髓鞘样小体.年轻组所有神经元的线粒体多为椭圆形,内、外层膜清晰可辨,线粒体嵴排列较均匀,不规则者偶见.结论:老龄大鼠的嗅球分层与年轻大鼠基本一致,但其嗅球内主要神经元的线粒体超微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与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下降相一致,可能是导致老年嗅觉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及ACQ时间-强度曲线在肝硬化患者再生结节与癌变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1例肝硬化并肝内实性结节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及ACQ时间-强度曲线分析。病例分再生结节组和小肝癌组,分别取得病灶和病灶旁肝组织的造影剂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及峰值强度(PI),并对组内及两组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2例肝硬化再生结节病灶超声造影结果均与病灶旁肝实质同步;组内的AT、TTP及PI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19例小肝癌患者与病灶旁肝实质对比,组内的AT、TTP及PI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对两组间的统计学比较,AT、TTP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I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ACQ曲线分析结节与病灶旁肝组织的AT、TTP及PI是否有统计学差异可作为再生结节与癌变结节鉴别诊断的依据;再生结节和小肝癌间的AT及TTP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不能作为两者鉴别诊断的指标,PI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且经ROC曲线分析得出可以作为再生结节诊断的参考指标,当PI为23.36dB时,其灵敏度为73%,特异度为70%,阳性预测值68%,阴性预测值63%。  相似文献   
66.
丁志敏 《河北医学》1996,2(5):491-492
UBI治疗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神经根神经病初步结果(067000)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丁志敏自1990年至1993年我们采用UBI疗法治疗7例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神经根神经病(CIDP)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并就治疗机制进行初步讨论。1资料与方法1...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高分子量角蛋白和TPO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测定5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11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结节性甲状腺肿伴乳头状增生50例、癌旁组织50例和滤泡性腺瘤10例)高分子量角蛋白和TPO表达情况。结果5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高分子量角蛋白阳性46例,阴性4例;11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高分子量角蛋白均阴性。5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TPO阴性48例,阳性2例;11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TPO均阳性。高分子量角蛋白和TPO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中的评价指标:敏感度分别为92%、96%,特异度分别为100%、100%,准确度分别为97.5%、98%,阳性预测值均为10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49%、98.21%。平行试验显示,高分子量角蛋白和TPO联合测定敏感度为99.7%,特异度为100%。结论高分子量角蛋白和TPO蛋白均可作为鉴别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结甲伴乳头状增生等良性病变的重要参考标志物,联合测定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Podoplanin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研究它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10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Podoplanin的表达情况,计算肿瘤间质Podoplanin阳性淋巴管密度,分析它们与临床病理特点关系。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Podoplanin表达水平升高,边缘癌组织表达更强,Podoplanin表达强度与淋巴道转移有关(P〈0.01);Podoplanin阳性微淋巴管主要分布于边缘癌组织间质内,伴淋巴道转移及肿瘤最大径大于4Cnl者Podoplanin阳性淋巴管密度明显高于无淋巴道转移者(P〈0.01及P=0.02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Podoplanin表达上调,抑制Podoplanin表达可能是防治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道转移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讨经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后发生远处转移的鼻咽癌病理组织学分型特征、临床诊治中鼻咽癌病理亚型提示远处转移几率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61例患者中发生远处转移的49例鼻咽癌鼻咽活检病理切片.结果 361例鼻咽癌经治疗后发生远处转移率为13.57%,出现远处转移者鼻咽癌病理类型均为未分化型非角化性癌,病理亚型分别为类圆形23例(46.94%),梭型细胞癌17例(34.70%),泡状核5例(10.20%),多形性4例(8.16%).结论 (1)鼻咽癌经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后远处转移发生率有所下降;(2)发生远处转移的49例均为分化较差的未分化型非角化性癌,其亚型类圆形与梭型细胞占的比例较多.  相似文献   
70.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与肝血管瘤的超声造影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和肝血管瘤的清晰程度。方法经增强CT或MR对照,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病变患者10例,肝血管瘤患者21例。采用第二代超声造影剂SonoVue进行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造影成像,记录肝实质及病灶的充填过程、充盈方式及增强程度。结果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和肝血管瘤的造影模式各有其特点,其主要鉴别点在于病灶的充填过程及充填方式,10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动脉相均为快速增强,其中7例为中央型,3例为整体型,门脉相均为高回声,延迟相8例为高回声,2例为等回声;21例肝血管瘤,动脉相表现为周边环状增强,中央无增强,门脉相继续由周边环状或结节状向中央向心性增强,延迟相均呈整体增强。结论超声造影能清楚显示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和肝血管瘤的造影充填过程及充填方式,对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和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