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4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可完整大块地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实现根治肿瘤的效果,但ESD手术操作时问长、技术难度高,出血及穿孔并发症发生率高。黏膜下注射液的停留时间长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Fujishiro等在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应用透明质酸、甘油果糖混合液黏膜下注射,证实其具有保持较好黏膜下液体垫和良好的安全性等优点,推荐其作为ESD优选的黏膜下注射液。  相似文献   
22.
[目的]通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病变,探讨手术风险控制方法.[方法]2008年3月~2010年8月内镜检查发现的消化道病灶病例作为入选对象,共131例.术前行染色内镜和超声内镜检查,确定病变范围和深度,常规行术前评估.手术步骤:(1)应用氩气刀(APC)于病灶边缘标记;(2)于病灶边缘标记点外侧进行多点黏膜下注射;(3)切开病变外侧缘周围黏膜;(4)于病灶黏膜下层进行剥离;(5)创面处理.观察手术时间、黏膜下注射液体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水平变化、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切除标本最大直径平均(3.61±0.99)cm; 术中平均黏膜下注射量为(29.2±11.53)mL;平均手术操作时间(68.70±31.69)min; 手术完整剥离成功率95.4%;穿孔发生率3.1%.[结论]采取综合措施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并发症的及时处理,有效地控制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23.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外已发表的有关东方国家人群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结直肠肿瘤(包括增生性息肉、腺瘤、肠癌)的关系进行综合评价。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8篇文献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选择OR值及95%CI作为meta分析指标。并做出倒漏斗图,对各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和效应值合并计算。结果纳入总样本量为5 385例,其中Hp阳性组为3 396例,Hp阴性组为1 989例;通过meta分析合并认为结果存在异质性(I2=83%,P0.10)。因存在异质性,对肿瘤的类型(增生性息肉、腺瘤、肠癌)、不同的Hp检测方法进行亚组分析。1Hp感染不增加患增生性息肉、结直肠非进展性腺瘤、肠癌的风险(OR=0.73,95%CI=0.45~1.17;OR=1.35,95%CI=0.98~1.86;OR=1.09,95%CI=0.71~1.68),而增加了患结直肠腺瘤及进展性腺瘤的风险(OR=1.81,95%CI=1.31~2.49;OR=2.02,95%CI=1.38~2.96);2采用血清学抗体检测出的Hp感染可增加患结直肠肿瘤的风险(OR=1.49,95%CI=1.00~2.22);3采用非血清学抗体检测出的Hp感染无明显增加患肿瘤的风险(OR=1.35,95%CI=0.89~2.07)。结论 Hp感染可能增加了结直肠腺瘤及进展性腺瘤的发生风险,但无明显增加患肠癌的风险。  相似文献   
24.
当前提高结肠癌治疗效果的有效方法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肠镜是检出早期结肠病变的最佳手段,但早期结肠病变的形态往往缺乏特异性,尤其是平坦型和微小型病变容易漏诊.色素内镜能发现平坦型、凹陷型腺瘤和早期癌的工具,是一种简单、安全、快速、适用范围广和价廉的检查手段.目前国内外有关普通肠镜发现可疑病灶后加用靛胭脂喷洒于局部病变黏膜从而进一步判断病变性质的报道较多,而常规采用全结肠靛胭脂染色内镜在筛查早期结直肠病变中研究较少.我们针对大肠癌高危人群常规采用全结肠染色肠镜检查与普通肠镜检查,并对结肠病变检出率进行了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5.
许松欣  丁岩冰 《胃肠病学》2013,(10):619-621
背景:结直肠癌术后肠梗阻(POI)并不罕见,其影响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减缓预后。目前关于POI危险因素的研究甚少。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术后发生POI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09年1月~2013年3月于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结直肠癌手术的患者,采集18项POI可疑危险因素,筛选POI发生相关因素,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共187例患者纳入研究,31例(16.6%)发生POI,性别、吸烟史、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史、白蛋白水平、直肠肿瘤、回肠造瘘与POI的发生相关(P〈0.05)。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性别、COPD史、回肠造瘘是PO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性别、COPD史、回肠造瘘是结直肠癌POI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贲门息肉的发生与胃食管阀瓣(gastroesophageal flap valve,GEFV)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349例贲门息肉患者(贲门息肉组)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根据倾向性评分匹配同期相同例数的非贲门息肉患者(非贲门息肉组)作为对照,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内镜及组织病理资料。结果 倾向性评分匹配后,贲门息肉组与非贲门息肉组各296例患者,两组在吸烟、反酸、烧心、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反流性食管炎、贲门炎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与非贲门息肉组相比,GEFV Ⅱ级患者(OR=3.046,95%CI:2.100~4.419,P<0.001)与GEFV Ⅲ级患者(OR=4.202,95%CI:2.299~7.681,P<0.001)发生贲门息肉风险增加。且与非贲门息肉组相比,GEFV异常患者发生贲门息肉风险增加(OR=2.822,95%CI:1.615~4.931,P<0.001)。GEFV异常与贲门息肉部位相关(χ2=22.169,P=0.003),与贲门息肉大小、数目、形态、周围黏膜肠化及上皮内瘤变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贲门息肉的发生与GEFV相关,GEFV异常患者更容易发生贲门息肉。  相似文献   
27.
目的研究血清和腹水采集间隔时间对腹水性质鉴别诊断的影响。方法采用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和腹水/血清肿瘤学标志物(F/S比值)两种腹水分类标准,观察两种血清和腹水采集间隔时间(≤2h和〉2h)对上述两种腹水分类标准的结果分析有无影响。结果腹水患者105例,间隔时间≤2h时检测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其中54例SAAG≥g/L,51例SAAG〈11g/L;间隔时间〉2h时,50例SAAG≥11g/L,55例SAAG〈11g/L,两者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间隔时间≤2h时检测F/S比值,30例F/S≥1.2,75例F/S〈1.2,间隔时间〉2h时,33例F/S≥1.2,72例F/S〈1.2,两者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和腹水采集间隔时间对按上述两种标准进行腹水性质分类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广基结直肠息肉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7例广基结直肠息肉患者行ESD治疗,护理方法包括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病情观察。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性剥离病灶,其中术后延迟出血1例,予内镜下成功止血,术中穿孔1例,行内镜下钛夹夹闭治疗,术后恢复良好。结论精心的围术期护理配合,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可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加速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29.
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是消化内科常见的临床急腹症,以胰腺的急性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患者机体处于高代谢和高营养需求状态。因此,及时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和相应的护理,对纠正负氮平衡及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定、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0.
<正>肠镜检查被认为一种安全的检查。随着肠镜检查及治疗的日益普及,其相关并发症受到重视,其潜在的主要并发症为穿孔、出血。穿孔发生率相对低,但部分需转外科手术治疗,严重的危及生命。基于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目前大部分穿孔可通过内镜下治疗而避免手术治疗。现回顾我院近年来结肠镜诊治中并发穿孔采用钛夹治疗的13例情况,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2006年12月至2014年4月我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