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03篇
  免费   1180篇
  国内免费   567篇
耳鼻咽喉   57篇
儿科学   113篇
妇产科学   55篇
基础医学   922篇
口腔科学   230篇
临床医学   1191篇
内科学   1125篇
皮肤病学   114篇
神经病学   445篇
特种医学   319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757篇
综合类   1676篇
现状与发展   4篇
预防医学   667篇
眼科学   238篇
药学   1061篇
  20篇
中国医学   822篇
肿瘤学   731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252篇
  2022年   634篇
  2021年   767篇
  2020年   611篇
  2019年   445篇
  2018年   417篇
  2017年   415篇
  2016年   330篇
  2015年   514篇
  2014年   593篇
  2013年   530篇
  2012年   733篇
  2011年   681篇
  2010年   475篇
  2009年   342篇
  2008年   394篇
  2007年   378篇
  2006年   290篇
  2005年   288篇
  2004年   168篇
  2003年   165篇
  2002年   133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125篇
  1999年   120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观察左旋肉毒碱(L-carnitine,L-C)对人成骨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方法以3H掺入法(3H-TdR)测定左旋肉毒碱对人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吖啶橙/溴化乙啶染色和细胞凋亡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盒测定左旋肉毒碱对人成骨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免疫印记法检测左旋肉毒碱干预前后活化型Caspase-3、-9蛋白质表达水平的改变。结果10~100mmol/L左旋肉毒碱能促进人成骨细胞增殖。吖啶橙/溴乙啶染色法示100mmol/L左旋肉毒碱干预使人成骨细胞凋亡细胞明显减少。ELISA结果示10~100mmol/L左旋肉毒碱干预可显著抑制人成骨细胞凋亡。10~100mmol/L左旋肉毒碱干预可抑制无血清饥饿诱导的人成骨细胞caspase-3、9活化增加。结论左旋肉毒碱促进人成骨细胞增殖,并通过下调Caspase-3、-9的活化抑制人成骨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2.
目的 评价蛛网膜下腔注射甲氨蝶呤对大鼠胫骨癌痛的影响.方法 雌性未交配SD大鼠48只,体重150~1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6组(n=8):假手术+人工脑脊液组(SA组)、假手术+甲氨蝶呤200μg组(SM200组)、骨癌痛+人工脑脊液组(CA组)和骨癌痛+不同剂量甲氨蝶呤组(CM1~3组).CA组和CM1~3组采用胫骨骨髓腔内注射Walker-256乳腺癌细胞制备胫骨癌痛模型,于注射Walker-256乳腺癌细胞后第7天经L5.6蛛网膜下腔分别注射人工脑脊液、甲氨蝶呤50、100和200 μg; SA组和SM200组骨髓腔内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于相同时点经L5.6蛛网膜下腔分别注射人工脑脊液和甲氨蝶呤200 μg.于注射Walker-256乳腺癌细胞或生理盐水前l d(基础值)、注射Walker-256乳腺癌细胞或生理盐水后第7天(T0)、给药后2、4、8h及1、2、3、5、7 d(Tl~8)时测定大鼠缩足反应阈值(MWT).结果 与基础值比较,CA组和CM1~3组各时点MWT下降(P<0.05);与T0时比较,CA组T5~8时MWT下降,CM1组T3-5时MWT升高,CM2组T2~6时MWT升高,CM3组T2~7时MWT升高(P<0.05);与SA组比较,CA组和CM1~3组MWT下降(P<0.05);与CA组比较,CM1组T4~7时MWT升高,CM2组和CM3组T3-7时MWT升高(P<0.05).结论 蛛网膜下腔注射甲氨蝶呤可减轻大鼠胫骨癌痛,其效应与甲氨蝶呤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索便携式负压封闭吸引技术治疗压疮创面的效果。方法:2009年9月~2010年9月利用便携式负压吸引瓶,治疗深度压疮创面19例。治疗方法:先将创面清创后,用负压封闭吸引技术覆盖伤口,给以持续创面冲洗,接便携式负压瓶家中持续冲洗引流。结果:本组19例中14例在1周内生长出新鲜的肉芽组织,一次手术修复成功。5例感染较重,负压吸引1周后生长出新鲜肉芽组织,更换泡沫海绵后继续负压吸引、封闭冲洗约7天左右肉芽组织完全覆盖创面,行游离植皮或皮瓣修复一次成活。结论:便携式负压封闭吸引技术治疗压疮创面,方法简便易行,无需医院专业中心负压设备,方便快捷,缩短住院日内待术日期,为患者节约治疗费用,效果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4.
Guo QW  Hu YL  Jiao C  Ao YF  Yu CL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3):206-209
目的 总结、分析距骨骨软骨损伤的症状、体征、影像学特点、关节镜下治疗方法及手术效果.方法 2000年至2005年共收治34例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X线片、MRI表现、关节镜手术方法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根据主观和客观评分判断疗效.术前美国足踝外科后足评分平均(71±8)分,术前主观疼痛程度评分(7.5±1.3)分.结果 34例患者MRI均有骨软骨损伤征象,其中21例通过X线片检查发现距骨骨软骨损伤.距骨骨软骨损伤的主要症状为负重疼痛以及运动后加重,MRI诊断准确率较X线片高(χ2=16.07,P<0.001).31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8个月.术后美国足踝外科后足评分(91±9)分,显著高于术前(t=9.147,P<0.001);术后主观疼痛程度评分(2.4±2.3)分,显著低于术前(t=10.853,P<0.001);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7.1%.结论 MRI检查能够提高诊断的正确率,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5.
高密度聚乙烯多孔材料在颅骨缺损整复中的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高密度聚乙烯多孔材料Mcdpor在颅骨缺损整复中的临床应用,分析其改善情况.方法:对6例去骨瓣减压术后因颅骨缺损患者行高密度聚乙烯多孔材料修复术治疗.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2个月,外形恢复满意,无不良并发症.结论:研究表明高密度聚乙烯多孔材料操作容易,可塑性高,材料在体内可促进自体组织长入,不易感染及外露,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对颅骨缺损修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6.
5-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创面愈合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5-溴脱氧尿嘧啶(5-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大鼠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s并用流式细胞仪技术鉴定.将大鼠背部脊柱一侧作为实验组并制作一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其对侧为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入经5-BrdU标记的BMSCs,移植细胞数为2×107个.术后3天、7天、14天、21天、28天分批处死动物,观察移植细胞参与创面愈合的情况.结果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达CD29、CD90表达阳性;CD45表达呈阴性.实验组经5-BrdU体外标记的BMSCs进行细胞移植14天后大鼠创面局部及边缘可见5-BrdU标记的阳性细胞聚集,免疫组化染色可见基底层、真皮层、新生血管周围有散在红棕色标记细胞;对照组中未发现明显的聚集现象;抗5-BrdU/FⅧ、5-BrdU/波形蛋白免疫双标技术检测结果显示在创伤部位有部分BMSCs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参与创面愈合.大鼠对侧正常皮肤中未见明显的BMSCs聚集和增殖分化情况.结论5-BrdU标记的BMSCs参与皮肤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67.
地塞米松减少手术后硬膜外吗啡镇痛引起的恶心呕吐   总被引:48,自引:2,他引:48  
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地塞米松 (Dex)对减少手术后与硬膜外吗啡镇痛有关的恶心呕吐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随机双盲选择 87例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腹部手术的女性病人进行观察。所有病人在手术后均接受硬膜外吗啡镇痛。Dex组病人 (n =41)在手术后静注Dex 8mg ,对照组病人 (n=46 )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结果 在手术后 2 4小时内 ,Dex组病人手术后总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2 6 8% ,明显低于对照组病人的 43 5 % (P <0 0 1)。两组病人之间手术后皮肤瘙痒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Dex也不影响手术后硬膜外吗啡的镇痛作用。结论 预防性静脉注射Dex是一种减少与硬膜外吗啡镇痛有关的恶心呕吐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8.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 are mobilized from the bone marrow to blood circulation in response to tramatic or inflammatory stimulations. Once released, they actively seek and home to the sites of vascular injury to promote vascular repair. We monitored changes of EPC counts in peripheral blood of 29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for up to 21 days. We showed that the levels of circulating EPCs within the first 48 h of injury were lower than control subjects, but increased over time-reaching plateau around 7 days post-injury at a level tha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s. The initial EPC reduction, which was severe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injury Glasgow Coma Scale [GCS] < 12), differs from the acute increase in EPC counts found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injury. The subsequent increase in circulating EPCs is primarily through bone marrow mobilization because the cells were stained predominantly for CD133, which labels immature EPCs, but not CD34 (which stains cell of endothelial lineage). The increase appeared earlier in male patients and was greater in those younger than 50 years of age. Changes in circulating EPCs during follow-up periods correlated with platelet, but not leukocyte count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EPC mobilization following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y take a different course compared to that associated with body or vascular injuries.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家族性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胃部肿瘤科2003年3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91例家族性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同期293例散发性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家族性胃癌患者肿瘤直径小于或等于5 cm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散发性胃癌患者[65.9%(60/91)比52.6%(154/293),P=0.025],低分化者所占比例高于散发性胃癌患者[68.1%(62/91)比55.6%(163/293), P=0.034]。家族性胃癌患者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散发性胃癌患者(25.6%比38.9%,P=0.001);进一步分层分析,T4期家族性胃癌与散发性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14.5%和30.5%;N3期患者分别为10.4%和1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其他T分期和N分期5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病理类型、手术方式、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与家族性胃癌患者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HR=2.271)、病理类型(HR=1.449)、浸润深度(HR=1.748)及淋巴结转移(HR=1.487)是影响家族性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散发性胃癌比较,家族性胃癌患者具有肿瘤分化差和预后不佳的特点。  相似文献   
70.
林海  张世民  吴冠男  靳蛟  刘昱彰 《中国骨伤》2019,32(10):904-909
目的:分析经椎间孔入路与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L4,5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适应证、手术要点。方法:对2016年11月至2018年6月采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L4,5椎间盘突出症的4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2例采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TD),男17例,女15例,年龄(60.22±16.55)岁,病程(2.18±2.68)月;16例采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男7例,女9例,年龄(42.25±15.89)岁,病程(2.90±3.02)月。统计分析两组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时VAS、ODI,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48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治疗,且均获得随访。两组患者性别、病程、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TD组年龄(60.22±16.55)岁高于PEID组(42.25±15.89)岁(P<0.05)。PETD组中,高龄患者(70岁以上)10例,非游离型(24例)多于游离型(8例),肩上型(27例)多于腋下型(1例)和腹侧型(4例),5例外侧型和2例极外侧型均采用PETD;而在PEID组中,腋下型(8例)多于肩上型(2例)、腹侧型(6例),4例高位脱垂游离型(Ⅰ区和Ⅳ区)均采用PEID。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点腰痛和腿痛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PETD组优24例,良5例,可2例,差1例;PEID组优12例,良3例,可0例,差1例。结论:经两种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L4,5椎间盘突出症均能取得满意疗效,但PETD更适合高龄患者、非游离型、外侧型、极外侧型、肩上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者;而高位脱垂游离型(Ⅰ区和Ⅳ区)、腋下型腰椎间盘突出者宜选择PEI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