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95篇
  免费   1135篇
  国内免费   1565篇
耳鼻咽喉   104篇
儿科学   264篇
妇产科学   189篇
基础医学   2129篇
口腔科学   670篇
临床医学   4097篇
内科学   2607篇
皮肤病学   217篇
神经病学   457篇
特种医学   1397篇
外科学   1322篇
综合类   6081篇
预防医学   5373篇
眼科学   1115篇
药学   3360篇
  2篇
中国医学   1908篇
肿瘤学   1403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272篇
  2012年   509篇
  2011年   3643篇
  2010年   2314篇
  2009年   1280篇
  2008年   994篇
  2007年   841篇
  2006年   1004篇
  2005年   1561篇
  2004年   5673篇
  2003年   4863篇
  2002年   3393篇
  2001年   2041篇
  2000年   1080篇
  1999年   599篇
  1998年   379篇
  1997年   348篇
  1996年   256篇
  1995年   155篇
  1994年   180篇
  1993年   208篇
  1992年   160篇
  1991年   127篇
  1990年   121篇
  1989年   60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分析、认识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理论在烧伤创疡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应用MEBT/MEBO观察烧伤创疡创面的再生修复变化。结果:MEBT/MEBO治疗77种创疡疾病冶愈率达92%以上,有效率达100%。结论:MEBT/MEN)治疗慢性体表性溃疡及皮肤病性皮肤损伤、感染性溃疡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92.
目的:包扎,每天换药2次,天。结论:湿润烧伤膏观察湿润暴露疗法和湿润烧伤膏,治疗阴茎烧伤的疗效。方法:烧伤阴茎用湿润烧伤膏其他部位烧伤应用湿润暴露疗法治疗。结果:25例患者全部治愈,平均愈合天数23.5包扎疗法治疗阴茎部烧伤,病人无痛苦,创面愈合快,不易感染,瘢痕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比较湿润暴露疗法(MEBT)与手术植皮疗法对手背部深Ⅱ度烧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998-2003年期间收治的75例106只手背部深Ⅱ度烧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53只采用湿润暴露疗法,全程应用湿润烧伤膏治疗(A组);另53只采用早期削切痂,整张植皮术或后期肉芽创面邮票植皮术治疗(B组),观察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A组在愈合后手背部皮肤的色泽,柔软度及弹性均优于B组,疼痛发生率,瘢痕发生率及功能障碍出现率明显低于B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湿润暴露疗法治疗手背部深Ⅱ度烧伤疗效明显优于手术植皮疗法。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湿润烧伤膏(MEBO)治疗隆乳术后乳房假体外露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例乳房假体外露创面应用MEBO治疗,根据情况分别采用暴露疗法和包扎疗法。结果:疗程最短2周,最长4周,全部封闭创口。结论:MEBO具有抗感染,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清除坏死组织,促进创面愈合等作用,用于美容外科有独特的优点。  相似文献   
995.
美宝湿润烧伤膏治疗急性肛裂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对美宝湿润烧伤膏(MEBO)、肛裂膏外用治疗急性肛裂进行疗效分析,判断其优劣。方法:将2000-2002年我院治疗的188例急性肛裂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两组均采用相同的全身治疗,其中A组采用MEBO外用,B组采用肛裂膏外用。通过跟踪随访,在平均愈合时间、治愈率两方面进行判断分析,比较优劣。结果:A组在平均愈合时间、治愈率方面均优于B组。结论:湿润烧伤膏外用治疗急性肛裂优于肛裂膏,为治疗急性肛裂较好的外用药。  相似文献   
996.
骨骼肌钝挫伤后愈合质量的肌电评价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观察大鼠骨骼肌钝挫伤后 ,不同干预方法对骨骼肌修复过程中肌电信号的影响 ,研究肌电图在骨骼肌损伤愈合过程中的评价作用。方法 :10 8只雄性SD大鼠 ,利用自制的重物坠落打击装置造成右侧腓肠肌钝挫伤。随机分成 3组 ,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1(IGF - 1)组、中药组和自然愈合组 ,分别于损伤局部注射IGF - 1、黄芪丹参注射液、不作处理。于伤后第 2、5、7、10、14、2 1、2 8、35、5 6天观察并比较双侧腓肠肌的肌电图变化 ,记录纤颤电位和正尖波等自发活动 ,分析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CMAP)并测量其潜伏期和波幅 ,观察伤后CMAP的变化。结果 :(1)各组大鼠均于伤后第 2~ 5天出现纤颤电位和正尖波 ,约至第 7~ 10天达到高峰 ,然后逐渐减少。以IGF - 1组最早消失 ,中药组次之。 (2 )各组大鼠的伤侧肌电图CMAP中的潜伏期逐渐缩短 ,波幅逐渐增高。以IGF - 1组最快 ,中药组次之 ,自然愈合组最慢。 (3)伤后第 8周 ,IGF - 1组和中药组大鼠损伤侧CMAP波幅接近正常 ,自然愈合组则显著低于其它两组。结论 :(1)肌电图检测证实 ,IGF - 1和黄芪丹参注射液均具有促进骨骼肌损伤愈合的作用 ,但以IGF - 1的作用更明显。 (2 )损伤肌肉局部肌电信号的变化 ,可以用来评价损伤骨骼肌的修复进程和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不同运动训练方式和补剂对骨骼肌糖原合成酶(GS)活性的影响.方法:以成年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研究因素包括耐力游泳训练、间歇性高强度训练、肌酸和谷氨酰胺,实验期2周,最后进行一次糖原耗竭性运动,测定耗竭运动后恢复期大鼠骨骼肌GS活性.结果:糖原耗竭运动后1小时,耐力训练大鼠总GS活性和d型GS(潜)活性显著升高(P< 0.05);耗竭运动后6小时,耐力训练大鼠i型GS活性显著升高(P< 0.05);运动后24小时,耐力训练和间歇性高强度训练大鼠总GS活性和d型GS(潜)活性均显著增高(P< 0.05).以GS活性比(i型GS活性/总GS活性)进行观察则见:耐力训练大鼠在耗竭运动后1小时、24小时的GS活性比显著降低(P< 0.05),间歇性高强度训练大鼠在耗竭运动后各时相上GS活性比无显著变化.补充肌酸或谷氨酰胺对耗竭运动后恢复期大鼠GS活性也未见明显影响.结论:(1)耐力训练大鼠在耗竭运动后24小时恢复期中骨骼肌GS活性呈现运动后即刻降低、1小时内迅速升高、6小时后再次降低、24小时后重又增高的波浪式变化;间歇性高强度训练大鼠运动后骨骼肌GS活性延迟性增高.(2)补充肌酸或谷氨酰胺对运动后恢复期大鼠骨骼肌GS活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98.
目的:观察采用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抑制剂--丁胱亚磺酰亚胺(BSO)排空大鼠心肌谷胱甘肽(GSH)是否影响大鼠心肌组织GSH的稳态,以及是否对GSH代谢相关酶活性及mRNA表达产生影响.方法:采用长时间力竭运动、注射BSO排空GSH两种实验模型,比较对照组与注射BSO组SD大鼠心肌在静息状态和长时间力竭运动后GSH状态及其代谢变化.结果:注射BSO 8天后,大鼠心脏GSH含量分别为对照组?%,且GSH的下降伴随着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的下降,GSH/GSSG的比值无显著变化.GSH排空导致GSH代谢酶活性发生适应性变化,注射BSO后心肌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 < 0.001).注射BSO组与对照组相比,心肌谷氨酰转肽酶(GGT)活性显著增加(P < 0.05).注射BSO力竭组与注射BSO组相比,心肌GGT活性显著增加(P < 0.001),心肌注射BSO抑制γ-谷氨酰半胱酸合成酶(GCS)活性,注射BSO力竭组大鼠心肌GCS mRNA表达量高于注射BSO组,表明极度排空谷胱甘肽后,GCS mRNA表达量的增加可能是机体产生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999.
目的:在小鼠模型中,探讨有氧运动及其引起的血脂、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和自由基代谢改变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生长的影响.方法:ApoE基因敲除鼠和C57BL/6J对照鼠进行不负重游泳,120min/d,6d/w,持续12w.结果:安静状态下与对照鼠比较,ApoE-/-鼠血浆TC(1.91±0.35 mmol/L vs 14.6±1.46 mmol/L,P<0.001)、TG(0.96±0.30 mmol/L vs 1.28±0.34 mmol/L,P=0.013)升高,主动脉壁产生动脉粥样硬化复合斑块.运动后,ApoE-/-鼠TC进一步升高(14.6±1.46 mmol/L vs 17.8±2.96 mmol/L,P=0.023),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25.4±7.2 vs 25.9±12.6,P=0.93)没有显著变化,血管壁MDA增加(148.8±16.8 mmol/L vs 201.3±38.0 mmol/L,P=0.020).结论:12周耐力运动后ApoE-/-鼠血浆TC和血管壁MDA水平升高,但TC的升高没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额叶皮质的病理变化。方法大鼠分为模型组14只和对照组6只。模型组于6羟基多巴(6OHDA)毁损后3~5周,在活体状态下,以BIOSPEC47/30磁共振波谱仪(47T)对双侧额叶皮质行1H磁共振波谱(1HMRS)检测,分析该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和胆碱/肌酸(Cho/Cr)比值的变化。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对该区突触素(SYN)与神经丝蛋白(NF60,NF200)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该区突触的形态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右侧(毁损侧)额叶皮质NAA/Cr比值(1039±0018)显著低于左侧(1180±0013)和对照组同侧(t=12703,t=9445,P值均<001);而Cho/Cr比值(0664±0171)与左侧(0653±0130)及对照组同侧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t=0115,t=0548,P值均>005)。对照组双侧额叶皮质NAA/Cr和Cho/Cr比值均无统计学意义(t=0297,t=0438,P值均>005)。模型组大鼠右侧与左侧额叶皮质内突触素(SYN)反应物实际光密度值(COD值)分别是00896±00212和01912±00221,神经丝蛋白(NF)的COD值分别是00387±00203和01391±00211,两侧均有统计学意义(t=10843,t=10491,P值均<001)。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毁损侧额叶皮质的突触数量较对侧减少,突触结构出现异常。结论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毁损侧额叶皮质内存在神经元缺失或突触数量的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