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7151篇 |
免费 | 13155篇 |
国内免费 | 798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185篇 |
儿科学 | 1907篇 |
妇产科学 | 727篇 |
基础医学 | 7394篇 |
口腔科学 | 2433篇 |
临床医学 | 14645篇 |
内科学 | 10547篇 |
皮肤病学 | 1161篇 |
神经病学 | 3101篇 |
特种医学 | 5679篇 |
外科学 | 10401篇 |
综合类 | 36473篇 |
现状与发展 | 28篇 |
预防医学 | 14567篇 |
眼科学 | 1723篇 |
药学 | 16039篇 |
211篇 | |
中国医学 | 14254篇 |
肿瘤学 | 58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21篇 |
2023年 | 1749篇 |
2022年 | 4353篇 |
2021年 | 5498篇 |
2020年 | 4760篇 |
2019年 | 2606篇 |
2018年 | 2643篇 |
2017年 | 3661篇 |
2016年 | 2831篇 |
2015年 | 5228篇 |
2014年 | 6601篇 |
2013年 | 8470篇 |
2012年 | 11759篇 |
2011年 | 12707篇 |
2010年 | 11615篇 |
2009年 | 10116篇 |
2008年 | 10287篇 |
2007年 | 9740篇 |
2006年 | 8790篇 |
2005年 | 6746篇 |
2004年 | 4638篇 |
2003年 | 3734篇 |
2002年 | 3000篇 |
2001年 | 2682篇 |
2000年 | 1859篇 |
1999年 | 604篇 |
1998年 | 148篇 |
1997年 | 134篇 |
1996年 | 135篇 |
1995年 | 102篇 |
1994年 | 86篇 |
1993年 | 48篇 |
1992年 | 52篇 |
1991年 | 36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29篇 |
1986年 | 27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12篇 |
1966年 | 2篇 |
1963年 | 3篇 |
196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摘要】 目的:比较中线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dlin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DLIF)与微创通道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月我院骨科采用MIDLIF技术与MIS-TLIF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技术治疗的44例伴双侧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L3-4 2例;L4-5 41例;L5-S1 1例。21例患者接受MIDLIF技术治疗,23例患者接受MIS-TLIF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技术治疗。两组患者随访时间、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MIDLIF组年龄较MIS-TLIF组大(P<0.05)。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下地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平均住院时间;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来评估腰痛及腿痛情况,术后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采用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ty index,ODI)评定患者躯体功能、行走等整体生活质量。通过腰椎三维CT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椎管横截面积(intervertebral canal cross-sectional area,ICCA)和硬膜囊横截面积 (dural sac cross-sectional area,DSCA),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椎正侧位X线片比较椎间隙高度(椎间隙前侧、后侧及平均高度),并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4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MIDLIF组出现1例脑脊液漏;MIS-TLIF组术后出现1例对侧神经症状加重患者;2例患者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随访时间22~28个月,平均26.5个月。末次随访时44例植骨均融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情况。两组术后平均下地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MIDLIF组手术时间(159.74±30.54min)比MIS-TLIF组(202.46±61.56min)短,有统计学差异(P<0.05);MIS-TLIF组术后引流量(55.35±53.24ml)比MIDLIF组(163.74±145.67ml)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腰痛及腿痛VAS评分及DOI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腰痛及腿痛VAS评分较术前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腰椎ODI较术前均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术前ICCA、DSCA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ICCA、DSCA较术前均明显增大,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MIDLIF组ICCA(184.42±46.74mm2)较MIS-TLIF组(135.54±42.63mm2)增大更明显;两组术后椎间隙前侧及平均高度均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术后椎间隙前侧及平均高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椎间隙后侧高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IDLIF和MIS-TLIF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双侧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疗效确切,且MIDLIF技术手术时间相对更少,术后ICCA增大更多。MIDLIF技术减压更广泛、更直接。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基于动物实验,结合文献回顾初步观察CT引导下置入新型便携式胸腔闭式引流装置用于治疗气胸的价值。方法 建立16头巴马猪气胸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8头。对实验组于CT引导下置入新型便携式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对照组置入传统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对比组间肺完全复张时间、引流效率、手术时间及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等差异,并与文献报道中的同类装置进行对比,初步观察新型胸腔闭式引流装置用于气胸的价值。结果 2组动物均存活,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实验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组间肺完全复张时间、引流效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引流完全后实验组血氧饱和度和心率均恢复至正常水平,与建模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T引导下置入新型胸腔闭式引流装置用于巴马猪气胸模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舍曲林联合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2组均用舍曲林治疗,研究组联合MECT治疗,每周2~3次,疗程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2、3、4周末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临床疗效;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1)研究组治疗第1周末PTSD-SS和BPRS分值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改变不明显;(2)第2、3、4周末2组PTSD-SS和BPRS分值均下降,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3)第4周末2组的减分率分别为92.15%和81.33%(P〈0.05),2组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舍曲林联合MECT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单用舍曲林比较,前者治疗效果更好,起效更快,而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94.
995.
目的 联合体积测量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观察忧郁型抑郁症及精神病型抑郁症的海马、杏仁核体积及其静脉系统变化,探究2组亚型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方法 对18例忧郁型抑郁症、14例精神病型抑郁症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分别行海马、杏仁核的T1-MR形态扫描及SWI技术扫描,对比分析其体积及其静脉系统的变化规律.结果 2组亚型抑郁症患者的双侧海马体积均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而2组亚型之间体积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精神病型抑郁症的杏仁核体积显著小于忧郁型抑郁症及正常对照组,忧郁型抑郁症的双侧杏仁核体积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2组亚型抑郁症患者的侧脑室下静脉的直径、长度均显著小于正常组,而2组亚型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杏仁核体积缩小可能是精神病型抑郁症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此种改变或许可以作为鉴别2种抑郁亚型的一项较为客观的指标.抑郁症患者海马体积缩小与静脉萎缩之间可能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讨脑出血(ICH)不同时期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信号特点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变化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经CT证实的ICH患者MR图像,结合出血时间进行分期,分析各期MR信号特点,并测量血肿内部及健侧对应部位ADC值,对各期ADC值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超急性期、亚急性晚期、慢性期血肿DWI大部为高信号,其中超急性期血肿边缘见低信号环;急性期、亚急性早期DWI以低信号为主,边缘见高信号环;各期患侧ADC值与健侧比较均明显下降,其中急性期和亚急性晚期下降幅度最大;除慢性期外双侧ADC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脑出血各期DWI信号有一定特征性,血肿中心ADC值较健侧降低,DWI可以鉴别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VNC)技术在结直肠病变诊断中应用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对85例临床疑诊结直肠病变患者行腹部CT平扫及动、静脉期双能量增强扫描,经双能软件处理得到动、静脉期VNC图,比较真实平扫与VNC在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诊断符合率方面的差异。结果双能双期扫描辐射剂量较常规三期扫描辐射剂量降低约34.8%。VNC CT值在肠道病变、转移淋巴结、肠周脂肪中低于真实平扫(P<0.05或P<0.01),而在肝脏及肝转移灶高于真实平扫(P<0.01),动、静脉期VNC无明显差异(P>0.05)。真实平扫及动、静脉期VNC观察到的肠壁厚度、淋巴结大小、周围侵犯及肝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肠道疾病的诊断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NC噪声低于真实平扫(P<0.05),信噪比、对比噪声比高于真实平扫,图像评分与真实平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结直肠病变,双源CT双能量VNC技术可在保证图像质量、不影响病变诊断的前提下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998.
目的:研究大连市交通伤与跌倒所致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创伤骨折的救治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从信息中心调取2006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骨折患者资料,按照损伤原因分为交通伤骨折和跌倒骨折:交通伤骨折8037例,死亡16例(0.20%);跌倒骨折4172例,死亡9例(0.22%)。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住院日和住院费用。结果交通伤骨折病例每年相当,而跌倒骨折例数呈明显上升趋势,但两组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交通伤骨折多发生于第3、4季度(54.65%)和青壮年男性(20~60岁,73.97%);跌倒骨折高发于第1、4季度(53.40%)和老年女性(>55岁,65.56%)。交通伤和跌倒骨折分别以下肢骨折和髋部骨折常见,而交通伤脊柱骨折死亡率最高(0.62%)。交通伤骨折患者的平均住院日(21.73d)比跌倒骨折患者平均住院日(12.55d)长(P<0.05),交通伤骨折所需平均住院费用也高于跌倒骨折患者(26765元VS 23675元,P<0.05)。结论交通伤骨折的伤害形势严峻,同时跌倒骨折的危害也日趋严重,应根据各自流行病学的特点制定科学的防范措施,进而降低创伤骨折危害加剧。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时四种成像方案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60例临床疑为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采用经验值、智能跟踪(触发监测点设在腘动脉及腹主动脉两类)、Test Bolus技术等四种方法行血管成像,薄层重建横断面图像传入adw4.5工作站,进行血管三维重建.比较四组CTA图像质量并做t检验,P值小于0.05可认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 四组方法在双侧股腘动脉段均能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而双侧小腿及足部动脉段有明显图像质量差异.其中,Test Bolus技术D组图像质量优于经验值A组及智能跟踪B组(t=3.254、P<0.05).智能跟踪C组图像质量优于经验值A组及智能跟踪B组(t=3.377、P<0.05);Test Bolus技术D组与智能跟踪C组之间无显著差异(t=0.783、P>0.05).经验值A组与智能跟踪B组之间无显著差异(t=0.801、P>0.05).结论 16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四组方案在双侧股腘动脉段均能取得较好的图像质量.而腘动脉水平智能跟踪触发和Test Bolus技术对于小腿及足部动脉段的显示则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检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胎儿左、右心室心肌节段功能的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采集81例PIH胎儿,包括妊娠高血压组(GH组)24例、轻度子痫前期组(MPE组)25例、重度子痫前期组(SPE组)32例,以及136例正常胎儿(对照组)的心脏四腔观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右心室各节段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Vs)、舒张期峰值运动速度(Vd)、峰值应变(S)、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和舒张期峰值应变率(SRd)。结果 217例胎儿中成功采集图像192例。PIH各组左、右心室壁Vs和Vd均由基底段至心尖段逐渐减低(P<0.01),S、SRs和SRd在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H组左、右心室壁Vs、Vd、S、SRs和SRd与对照组相应节段心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E组右心室壁S、SRs和SRd较对照组降低(P<0.05);SPE组左、右心室壁S、SRs和SRd较对照组、GH组和MPE组均降低(P<0.05),右心室壁Vd较对照组及GH组降低(P<0.05)。结论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可以检测PIH胎儿左、右心室心肌节段功能的变化,PIH对子痫前期胎儿左、右心室功能均有影响,以右心功能损害首先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