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884篇
  免费   39837篇
  国内免费   23435篇
耳鼻咽喉   3960篇
儿科学   6293篇
妇产科学   2232篇
基础医学   22837篇
口腔科学   7884篇
临床医学   46846篇
内科学   31960篇
皮肤病学   4218篇
神经病学   8385篇
特种医学   15747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34262篇
综合类   112136篇
现状与发展   87篇
预防医学   48098篇
眼科学   4537篇
药学   49387篇
  629篇
中国医学   42118篇
肿瘤学   17538篇
  2024年   2137篇
  2023年   5215篇
  2022年   12956篇
  2021年   16291篇
  2020年   14278篇
  2019年   7476篇
  2018年   8016篇
  2017年   11127篇
  2016年   8505篇
  2015年   15390篇
  2014年   20008篇
  2013年   25399篇
  2012年   36979篇
  2011年   39173篇
  2010年   35458篇
  2009年   31931篇
  2008年   32195篇
  2007年   30875篇
  2006年   27243篇
  2005年   21523篇
  2004年   15126篇
  2003年   12305篇
  2002年   9370篇
  2001年   8603篇
  2000年   6402篇
  1999年   2306篇
  1998年   466篇
  1997年   399篇
  1996年   361篇
  1995年   280篇
  1994年   315篇
  1993年   202篇
  1992年   133篇
  1991年   126篇
  1990年   104篇
  1989年   77篇
  1988年   50篇
  1987年   78篇
  1986年   83篇
  1985年   56篇
  1984年   64篇
  1983年   35篇
  1982年   35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分析一腓骨肌萎缩症家系的临床表现及不同基因检测方法的特点。方法收集一CMT家系8名成员临床资料,并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双酶切方法及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技术(MLPA)检测PMP22基因突变情况,同时选择60名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异的健康人做为对照组。结果该家系中患病者以行走不稳、跨阈步态,伴有弓形足为主要临床表现。该家系中5名成员经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双酶切及MLPA方法均检测出PMP22基因重复序列,其中出现临床症状的有4名(Ⅱ3、Ⅱ9、Ⅱ11、Ⅲ7),未出现临床症状但基因检测结果示PMP22基因重复序列的为携带者有1名(Ⅲ5),家系中余3名成员及对照组60名均未见重复序列。结论基因检测在明确CMT诊断中起重要作用,且MLPA法筛查基因时操作更简便、灵敏度更高、特异性更好。  相似文献   
92.
内听动脉闭塞综合征的临床与发病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听动脉闭塞综合征的临床与发病机理。方法:分析24例患者年龄、性别及所伴发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痛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结果:50岁以上,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者内听动脉闭塞发病明显增加。结论: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内听动脉闭塞综合征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3.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是一类重要的受体型酪氨酸激酶,在细胞增殖、分化的信号转导通路中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其在肺部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主要就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与肺部疾病(肺癌、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探讨以上三种常见肺部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4.
前后挤压型骶骨Ⅱ区骨折与骶丛神经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后挤压致骶骨Ⅱ区骨折造成骶丛神经损伤的机制。方法 经甲醛短期(1年内)浸泡固定的国人尸体6具,12侧。解剖保护骶丛神经,制成前后挤压型暴力致骶Ⅱ区骨折模型,定量测量不同骨折移位时骶丛神经被拉长的距离。另外,利用X线片观察骶从神经受压情况。结果 随耻骨联合分离逐渐增大,骶丛神经张应变呈直线相关逐渐加大,以S1,S4为最显著,且可造成神经的刺伤,多见于L5和S1,X线未发现骶丛神经受压表现。结论 前后挤压型暴力致骶骨Ⅱ区骨折神经损伤以牵拉伤为丰,以S1,S4为主,且与骨折移位程度成正相关关系。神经的刺伤,多见于骨折移位较大的L5和S1。  相似文献   
95.
中医学的现代研究应从中医证入手,对中医证进行规范化、客观化研究是中医研究的当务之急,也是当前中医理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如何应用影像医学来发展中医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笔者结合自己的点滴经验提出一些肤浅看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颗粒松质骨压紧植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的疗效。方法1998年12月-2005年5月,对15例髋臼骨折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患者行颗粒松质骨压紧植骨THA,所有患者髋臼假体均采用骨水泥固定,颗粒骨均取自体骨,术后24h后开始被动活动,3个月后开始全负重锻炼。临床随访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HSS)系统评分,对任何原因引起髋臼假体翻修均视为临床失败。根据Conn等影像学评价法观察颗粒骨长人情况,根据DeLee的三区法测量臼杯、骨水泥与移植骨间的界面宽度,臼杯的移位程度则依据其相对于泪点间线的距离而定。结果14例患者获得平均4.3年(1.0-7.5年)随访,HHS评分由术前平均42分(10-62分)提高到随访结束时平均84分(58-98分)。1例髋部有轻度疼痛,无患者行翻修手术。大部分髋部恢复了其正常的旋转中心,仅有2例高出对侧0.8 mm。大多数患者影像学表现稳定,2例在Ⅰ区和Ⅲ区出现进行性增宽的透亮带,1例在Ⅲ区出现非进行性增宽的透亮带。1例臼杯假体在术后7年出现明显移位(6 mm),但并没有行翻修手术。结论颗粒骨压紧植骨技术作为一种生物学髋臼重建方法,其联合THA治疗髋臼骨折后继发创伤性关节炎伴髋臼缺损的疗效令人满意,能够恢复髋关节的正常解剖和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97.
目的评价原位肝脏移植术(OLT)中持续输注多巴胺或多巴胺复合去甲肾上腺素对血液动力学、组织氧代谢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拟行OLT的患者30例,ASAⅢ或Ⅳ级,随机分为2组 (n=15)。A组:术中持续输注多巴胺,初始输注速率为1-3μg·kg-1·min-1;B组:术中持续输注多巴胺复合去甲肾上腺素,初始输注速率分别为1-3μg·kg-1·min-1和0.03μg·kg-1·min-1,多巴胺输注速率不超过5μg·kg-1·min-1;术中两组均调节输注速率维持MAP 60-80 mm Hg。分别于切皮前即刻、切肝期1 h、无肝期1 h、新肝期1h和术毕测定血液动力学、组织代谢和肾功能指标。结果两组HR、 MAP均维持较平稳。无肝期两组CVP、MPAP、PAWP、CO、CI、DO2、VO2降低(P<0.05);SVR和SVRI升高(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术中PVR、PVRI、pH及SvO2均较平稳。乳酸浓度增高并持续到术毕。两组术中Cr和BUN均在正常范围,B组总尿量高于A组(P相似文献   
98.
提倡垂体腺瘤的个体化及综合性治疗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垂体腺瘤的外科治疗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早期由于诊断技术落后,患者常常因肿瘤过大导致视力严重障碍或颅内压增高危及生命才来就诊,治疗以挽救生命及视力为主要目的。随着CT、MR I的普及应用,垂体腺瘤患者就诊时多以内分泌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部分伴有视力、视野障碍,因此,手术  相似文献   
99.
位于肺尖部和乳腺的恶性肿瘤或者上述部位肿瘤放射治疗后常常累及臂丛神经,少数情况下,如起源于颈椎、锁骨或第一肋骨的骨肉瘤等也可以侵犯臂丛神经.但臂丛神经良性肿瘤少见.关于这类肿瘤,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包括是否为神经源性起源?如果是神经源性起源,是良性还是恶性?如果是良性,是神经纤维瘤还是雪旺氏瘤?另外必需确定有无局部侵犯,特别是椎管内侵犯.  相似文献   
100.
目的评估增强减影在脊椎转移瘤MR 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0例脊椎转移瘤病人进行MR I增强扫描,对比剂采用Gd-DTPA(0.1 mmol/kg),然后用T1W I增强后的图像与增强前的图像进行减影。通过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以及肿瘤边界清晰程度的比较,对MR I减影与否进行评估。结果MR I对比增强减影图像比传统的T1W I增强图像显示更清晰、更直观。所有脊椎转移瘤图像MR I减影的CNR和SNR比常规T1W I增强图像的CNR和SNR高。MR I减影CNR为155.05±24.73(x±SD),常规T1W I增强图像的CNR为11.11±14.26(t=35.65,Ρ<0.001)。MR I减影SNR为192.82±32.89(x±SD),常规T1W I增强图像的SNR为46.03±28.22(t=23.95,Ρ<0.001))。MR I对比增强减影图像比传统的T1W I增强图像能更好地显示脊椎转移瘤的边界和侵犯情况(2χ=29.34,Ρ<0.005)。结论MR I增强减影为探查和评估脊椎转移瘤提供了一个新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