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620篇
  免费   11169篇
  国内免费   7133篇
耳鼻咽喉   1095篇
儿科学   1878篇
妇产科学   857篇
基础医学   8247篇
口腔科学   2103篇
临床医学   13779篇
内科学   11148篇
皮肤病学   1185篇
神经病学   3120篇
特种医学   411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5篇
外科学   9960篇
综合类   26135篇
现状与发展   31篇
一般理论   3篇
预防医学   10959篇
眼科学   1967篇
药学   12298篇
  134篇
中国医学   9666篇
肿瘤学   6228篇
  2024年   537篇
  2023年   1685篇
  2022年   4267篇
  2021年   5273篇
  2020年   4485篇
  2019年   2782篇
  2018年   2828篇
  2017年   3486篇
  2016年   2816篇
  2015年   4676篇
  2014年   5943篇
  2013年   6844篇
  2012年   9649篇
  2011年   10387篇
  2010年   8555篇
  2009年   7402篇
  2008年   7793篇
  2007年   7397篇
  2006年   6470篇
  2005年   5493篇
  2004年   3814篇
  2003年   3204篇
  2002年   2538篇
  2001年   1988篇
  2000年   1546篇
  1999年   894篇
  1998年   384篇
  1997年   374篇
  1996年   302篇
  1995年   252篇
  1994年   216篇
  1993年   129篇
  1992年   108篇
  1991年   73篇
  1990年   85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52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66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定向皮肤扩张器在面颈部瘢痕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5  
付时章  殷国前  杨晓楠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3):276-278,i0004
目的:探讨定向扩张器在治疗面颈部瘢痕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0年至2004年用定向扩张器治疗48例面颈部瘢痕患者。手术分两期:先于瘢痕附近正常皮下置入定向扩张器,皮肤充分扩张后行扩张器取出、瘢痕切除、局部皮瓣转移。结果:48例患者共治疗56处瘢痕,置入扩张器60个,一次修复最大面积为12cm×16cm,除5例遗留部分瘢痕经第二次皮肤扩张修复外,所有患者均得到有效治疗;扩张期并发症18处(30%),以扩张器外露最多见。结论:定向皮肤扩张器在面颈部瘢痕治疗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但应重视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232.
目的 观察电针加火罐治疗面神经麻痹的效果。方法 选择面神经麻痹患者 4 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2 0例 ,予以电针加火罐治疗 ;对照组 2 0例口服祛风药或维生素B族药物治疗 ,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经过 4周治疗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5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75 % ,两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 电针加火罐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 ,且无任何副作用  相似文献   
233.
目的探索G蛋白耦联受体激酶结合蛋白1(GITI)在成骨细胞迁移中的作用,并分析其机理。方法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GIT1蛋白在鼠的成骨细胞内的表达;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确定: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不刺激和刺激的条件下,GIT1和细胞外调节激酶1/2(ERK1/2)在成骨细胞内的位置;用共同免疫沉淀的方法测定GIT1和ERK1/2相互结合,并且用免疫荧光双染的方法确定这两种蛋白相互结合的位置;用包含GIT1-RNA发夹结构的腺病毒感染成骨细胞后,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确定磷酸化ERK1/2(pERK1/2)在成骨细胞内的位置,用划痕愈合法检测在PDGF刺激下的迁移能力。结果在成骨细胞内,PDGF刺激导致了GIT1和ERK1/2的相互结合,并且这种结合发生在成骨细胞的局部粘附内。包含GIT1-RNA发夹结构的腺病毒明显抑制了pERK1/2招募至成骨细胞局部粘附内以及PDGF所刺激的成骨细胞的迁移。结论在PDGF刺激下,GIT1招募pERK1/2至成骨细胞的局部粘附内,从而促进成骨细胞的迁移。  相似文献   
234.
目的 观察供者表达活化性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aKIR)对受者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预后的影响。方法 1996年至2001年共行亲缘性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全相合骨髓移植59例,以序列特异性引物多聚酶链反应法(SSP-PCR)检测供者aKIR的表型。分析供者表达aKIR对受者移植后病毒、细菌和真菌感染及出血、复发、存活情况的影响。结果 供者表达aKIR与受者移植后出血、病毒及细菌感染发生的概率无明显相关性;当供者表达KIR3DS1表型时,发生真菌感染概率增高(X^4.804,P=0.028)。供者表达aKIR对受者HSCT后存活率和白血病复发率均无明显影响。结论 亲缘性HLA全相合HSCT中,供者表达aKIR并不能改善受者的移植效果。  相似文献   
235.
目的探讨转移相关蛋白(nm23和P53及S100A4)在晚期胃癌转移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nm23、P53和S100A4在74例胃癌患者的癌、癌旁、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肝脏、胰腺、卵巢等)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同癌旁组织相比,癌组织中P53和S100A4表达明显升高(P〈0.01),而nm23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同癌组织相比,淋巴结中nm23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远处转移组织S100A4表达明显升高(P〈0.01)。3者的阳性表达与胃癌的部分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癌组织中nm23^+/P53^+、P53^+/S100A4^+和nm23^+/S100A4^+的基因表型比例分别为48例(64.9%)、50例(67.6%)和39例(52.7%),其中P53^+/S100A4^+、nm23^+/S100A4^+和nm23^+/P53^+/S100A4^+均与胃癌的高转移潜能相关。结论nm23和S100A4在肿瘤转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联合检测nm23、P53和S100A4的表达可用于评定胃癌的转移潜能。  相似文献   
236.
目的:研究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植入动物体内后与机体的关系。方法:管状膨体聚四氟乙烯两端闭合,内充DMEM培养液,埋入家兔皮下,观察宿主生命情况,于术后1、2、4、6周取出标本,行大体及光镜下观察。结果:家兔在植入膨体聚四氟乙烯材料及DMEM培养液后存活情况良好,DMEM培养液在1周时即已完全无色透明;4周时膨体聚四氟乙烯与周围组织有粘连,6周时粘连紧密;光镜下观察,各时间点材料间隙均可见着色,1周时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无血管及组织细胞。材料内壁未见细胞附着。结论:植入膨体聚四氟乙烯材料及少量DMEM培养液对宿主动物存活无影响;管内外液体可相互交通,管状膨体聚四氟乙烯可作为组织工程化尿道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237.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近期及远期效果。方法139例TCCF患者行血管内栓塞术后3个月开始通过再次入院、邮寄调查表或电话随访.其中再次入院完成及收回调查表共64例,电话随访62例,获随访126例(90.6%)。结果126例中26例术后行MRA检查,20例行颅脑CT检查,均未见异常;10例术后半年行DSA复查,未见复发。11例复发,经再次栓塞后治愈。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TCCF,术后复发率不高,临床随访即可。  相似文献   
238.
宫颈癌放疗后家庭阴道冲洗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寻找一种院外阴道冲洗的有效方法,从而帮助一些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来医院行阴道冲洗术的患者继续完成治疗。方法:对204例宫颈癌放疗结束后的患者随机分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实施家庭阴道冲洗,对照组未行阴道冲洗,通过放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门诊随访,观察阴道粘膜急性放射反应治疗后消退情况,对家庭阴道冲洗患者和未行阴道冲洗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行家庭阴道冲洗者在阴道粘膜急性放射反应方面与未冲洗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家庭阴道冲洗是对因各种原因出院后不能来医院行阴道冲洗的患者可以采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39.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上尿路结石患者368例,平均年龄57岁.其中输尿管上段结石116例,结石大小(2.1±0.8)cm;肾结石252例,结石大小(4.6±1.4)cm,其中非鹿角形结石190例,结石大小(3.2±1.1)cm,鹿角形结石62例,结石大小(7.6±1.6)cm.均采用微创经皮肾穿刺,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或联合钬激光碎石治疗,对结石清除率和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68例患者中单通道取石356例(96.7%),双通道12例(3.3%).一期取石344例(93.5%),二期取石24例(6.5%).总结石取净率为88.6%(326/368).平均手术时间73 min.一期取净结石者住院时间4~8 d,平均6 d.术后发热14例(3.8%);输血5例(1.4%);2例肾结石术后出血严重者经输血及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后治愈.结论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损伤小、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及并发症少、结石清除率高、可重复取石,是治疗上尿路结石有效的微创手段.  相似文献   
240.
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的研制及其成骨效应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自行研制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并评估其成骨效应。方法 取南海澄黄滨珊瑚碳酸钙在特定条件下经过“热液交换反应”,制成单纯珊瑚羟基磷灰石(coralline Hydroxyapatite,CHA)人工骨,并将其与基因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rhBMP2)和几丁糖复合制成了三种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composite Coralline Hydroxyapatite,CCHA)人工骨,将此三种不同配型的复合人工骨和单纯CHA人工骨分别植入四组24只SD大白鼠肌肉内。手术后2、4、6、8周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计数高倍单位视野内的成骨细胞数量和炎性细胞数量。采用SPSS8.0统计软件处理系统分析。结果 术后各时期取材结果显示:B组(CHA rhBMP2)和D组(CHA rhBM2P 几丁糖)的单位视野内成骨细胞数量明显多于A组(单纯CHA)和C组(CHA 几丁糖):而C组和D组的单位视野内炎性细胞数量明显少于A组和B组。即D组人工骨的单位视野内的成骨细胞数量多、炎性细胞少。结论 rhBMP2-几丁糖/CHA复合人工骨不但具有显著的成骨诱导作用,还具有炎症反应轻及持续的诱导成骨作用,是一良好的骨移植替代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