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59篇 |
免费 | 336篇 |
国内免费 | 26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78篇 |
儿科学 | 27篇 |
妇产科学 | 6篇 |
基础医学 | 271篇 |
口腔科学 | 57篇 |
临床医学 | 603篇 |
内科学 | 317篇 |
皮肤病学 | 38篇 |
神经病学 | 84篇 |
特种医学 | 272篇 |
外科学 | 353篇 |
综合类 | 1206篇 |
预防医学 | 526篇 |
眼科学 | 57篇 |
药学 | 459篇 |
中国医学 | 435篇 |
肿瘤学 | 17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79篇 |
2021年 | 106篇 |
2020年 | 113篇 |
2019年 | 55篇 |
2018年 | 66篇 |
2017年 | 96篇 |
2016年 | 71篇 |
2015年 | 142篇 |
2014年 | 213篇 |
2013年 | 288篇 |
2012年 | 455篇 |
2011年 | 472篇 |
2010年 | 439篇 |
2009年 | 406篇 |
2008年 | 381篇 |
2007年 | 384篇 |
2006年 | 362篇 |
2005年 | 274篇 |
2004年 | 206篇 |
2003年 | 115篇 |
2002年 | 57篇 |
2001年 | 59篇 |
2000年 | 55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改良Moore分类法在下颈椎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6年8月至2010年3月收治下颈椎损伤患者200例,男165例,女35例;年龄19-88岁,平均52岁。应用下颈椎损伤改良Moore分类全面地描述下颈椎损伤的状态,颈椎损伤严重程度(稳定性)量化评分与有否神经症状表现相结合,根据骨折类型和稳定性、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情况、韧带损伤后的稳定程度及其他参考因素进行分类诊治,选择治疗方法。其中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130例(ASIA评分:A级6例,B级13例,C级43例,D级68例),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70例。对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下颈椎损伤患者,根据ASIA评分进行疗效评定;对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患者,根据影像学检查对颈椎的序列和高度进行观察。结果:前、左、右侧和后柱均损伤35例;前柱损伤33例;前、后柱均损伤90例;前、左侧和后柱均损伤5例;前、右侧和后柱均损伤3例;前、左侧和右侧柱均损伤3例;前、右侧柱损伤2例;前、左侧柱损伤5例;后柱损伤12例;左侧柱损伤7例;右侧柱损伤5例。200例患者中手术治疗98例,非手术治疗102例(其中可以手术而患者家属要求非手术治疗39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3例行手术后脊髓功能无恢复迹象,ASIA分级无变化,但其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另3例未手术患者脊髓功能及肢体症状均无变化。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手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一定程度恢复,ASIA评分平均提高1.2级。未手术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非手术治疗后ASIA评分平均提高0.3级。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手术后经影像学检查显示均恢复了颈椎的正常序列和高度。结论:根据改良Moore分类法,稳定性量化评分值大于等于4分有下颈椎不稳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分值越大,手术指征越明显,若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则有绝对手术指征。稳定性量化评分为3分且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一般也有手术指征。稳定性量化评分为3分不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或3分以下者均不需要手术治疗。应用改良Moore分类法有利于下颈椎损伤患者的临床规范化、标准化诊治,以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2.
目的评价侧卧位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从2008年6月至2010年10月间采用侧卧位经皮肾镜取石术的83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中男60例,女23例,序肾结石43例,右肾结石30例,双肾结石10例,其中孤立。肾1例。结果本组83例患者除1例术中改开放,2例结石残留,其余均一次性碎石取石成功,手术时间60-180min,平均92min。术后复查血红蛋白下降8~27g/L,尤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1~2d拔尿管,2~5d拔除肾造瘘管后出院,4周后返院拔除双J管。结论侧卧位PCNL具有创伤轻、并发症少、结石清除率高、恢复快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3.
后凸成形术结合体位复位治疗创伤性胸腰椎椎体骨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在体位复位辅助下后凸成形术治疗创伤性胸腰椎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7例新鲜单节段胸腰椎椎体骨折患者,男28例,女9例;年龄24~79岁,平均48岁。通过体位复位及Sky扩张器撑开复位后,经双侧椎弓根穿刺充填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CPC)。根据Denis胸腰椎骨折的分型:压缩性骨折,B型27例,C型3例,D型5例;爆裂性骨折2例,均为B型。利用体位复位,经皮穿刺,Sky椎体成形器扩张椎体,注入可降解的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根据术前和术后侧位X线片测量椎体高度、后凸畸形角度,并计算椎体高度丢失率和后凸畸形矫正率,记录分析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伤椎形态变化。结果:术后随访9~24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伤椎处疼痛均显著缓解,VAS评分改变从术前平均(7.6±2.5)分降至术后平均(1.8±1.5)分,椎体前壁高度和中间高度明显恢复,后凸畸形得到矫正。随访期间疗效满意,伤椎高度无明显丢失。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合适病例的前提下,采用体位复位辅助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创伤性胸腰椎椎体骨折,能迅速缓解疼痛,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矫正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44.
CT介导同轴套管针脊柱病变经皮活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介导同轴套管针经皮活检术在脊柱病变临床诊治中的价值。方法CT引导下同轴穿刺套管针经皮穿刺活检脊柱病变37例,其中胸椎9例,腰椎13例,骶椎8例,胸腰椎同时累及7例。根据病变的部位,采用经椎弓根或椎旁入路,进入病变部位后旋转套管切割病变组织,送组织学检查。结果所有37例患者均穿刺成功,每例患者获穿刺组织块1~4块,平均2.1块;34例获明确诊断,分别为转移性肿瘤15例,结核9例,脊索瘤5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骨巨细胞瘤2例,嗜酸性细胞肉芽肿1例,成功率91.9%;无一例严重并发症。结论CT介导同轴套管针脊柱病变经皮活检术诊断率高,并发症少,且微创、安全,价格低廉,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5.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中轴骨IL—6,bFGF的免疫组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白细胞介素6(IL-6),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原发笥骨质疏松症患者中轴骨中的细胞定位,表达强度及其与骨密度MD)的关系。方法:采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和正常人腰椎椎板近关节突部松质骨组织切片,以IL-6,bFGF单克隆抗抗体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骨质疏松组骨组织中成骨细胞,骨髓基质细胞bFGF染色浅淡,IL-6染色阳性,较对照组染色深,且IL-6阳性细胞数随BMD减低而增多,对照组上述细胞IL-6染色浅谈,bFGF染色阳性,bFGF阳性细胞数随BMD增高而增多,两组骨细胞bFGF,IL-6染色均阴性,结论:IL-6,bFGF作为调节骨代谢的肽类生长因子在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6.
目的比较单纯全麻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梗阻性黄疸手术中对患者血液动力学变化及术后苏醒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随机分成单纯全麻组(全麻组)、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复合组),每组20例。两组全麻方法相同,复合组在全麻基础上是复合低浓度小剂量硬膜外阻滞。记录入室后、插管时、术中、拔管时的HR、MAP,两组病人麻醉维持用药量及清醒拔管时间,术后躁动情况。结果复合组在插管拔管过程中HR、MAP均较全麻组低且平稳(P<0.05),全麻组拔管反应剧烈,在插管、拔管时各项指标与诱导前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全麻组全麻用药芬太尼、异氟醚、维库溴铵等用药量均显著多于复合组(P<0.05)。复合组较全麻组清醒快,拔管时间明显早于全麻组(P<0.05)。复合组发生躁动1例,显著低于全麻组的11例,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更加适合于梗阻性黄疸病人的麻醉。 相似文献
47.
为探讨X线电视(TV)透视下空气灌肠对拟诊为急性结肠梗阻患者的辅助诊断价值, 笔者选取无腹部手术及腹膜炎病史、肛查为阴性、腹部立位片提示急性结肠梗阻的患者48例。在X线TV透视下经Foley双腔导尿管注入压力为60~80mmHg的空气,然后观察空气影像。结果示42例空气影像在结肠不同部位受阻,手术均证实为结直肠癌梗阻;其中38例(90.5%)肿瘤位置与空气灌肠梗阻部位一致。3例为小肠梗阻。2例横结肠癌并发肠套叠。1例乙状结肠扭转。提示空气灌肠X线TV透视有利于急性结肠梗阻的定位诊断,对结肠套叠及扭转有相对的定性诊断价值。该方法操作简单、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免疫清除期,甲胎蛋白(AFP)与HBV DNA清除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处于免疫清除期发病2周内AFP升高5倍以上患者共58例,分为非抗病毒治疗组(下称观察组)31例和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组(下称阳性对照组)27例,另取同期住院AFP阴性首次发病的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患者30例作为阴性对照组。分析影响HBV DNA清除率的相关因素。结果阳性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患者均行抗病毒治疗,HBV DNA定量与各临床数据之间均无相关性,观察组HBV DNA定量与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AFP与HBV DNA清除具有显著相关性(r=0.8420,P=0.018),以下依次为ALT(r=0.7888,P=0.027)和总胆红素(TBil)(r=0.7816,P=0.032)。HBsAg(r=0.0480,P=0.413)和HBeAg(r=0.3356,P=0.191)与HBV DNA清除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对乙型肝炎免疫清除期AFP升高5倍以上患者,可先进行密切病情观察,根据病情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49.
目的分析治疗口疮的成方制剂的剂型、功能主治、组方用药规律及核心组合,为临床治疗口疮的辨证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以下简称《中药成方制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以下简称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治疗口疮的成方制剂的名称、处方、剂型、功能与主治,录入Microsoft Excel及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统计用药频次;运用Apriori算法及关联规则对处方核心组合进行统计分析(支持度为10%,置信度100%);采用熵聚类算法统计2-3个不同成分间的关联系数(支持度为8,惩罚度为2);根据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法提取内在核心组合和新方组合。结果 挖掘得出86种成方制剂及其处方,以丸剂、散剂、片剂等多见,包含药物148味,使用频次较高为冰片、甘草、大黄、黄芩等,药物四气五味以苦寒为主,主要归肺胃心脾经,治疗证型较多为热毒炽盛证、热毒攻喉证等,常用核心配伍包括“黄芩-大黄”“黄连-甘草”等,挖掘得出新方组合“珍珠-川贝母-灯心草-天花粉-没药”等4首。结论 利用数据挖掘分析治疗口疮的成方制剂的组方规律,由核心药物组合成新方,可为临床辨证使用及研发治疗口疮成方制剂、新药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