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214篇 |
免费 | 4900篇 |
国内免费 | 237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23篇 |
儿科学 | 692篇 |
妇产科学 | 342篇 |
基础医学 | 2420篇 |
口腔科学 | 787篇 |
临床医学 | 5179篇 |
内科学 | 3730篇 |
皮肤病学 | 401篇 |
神经病学 | 775篇 |
特种医学 | 1496篇 |
外科学 | 3705篇 |
综合类 | 12478篇 |
现状与发展 | 10篇 |
预防医学 | 5173篇 |
眼科学 | 629篇 |
药学 | 5595篇 |
65篇 | |
中国医学 | 5584篇 |
肿瘤学 | 200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56篇 |
2023年 | 718篇 |
2022年 | 1572篇 |
2021年 | 1950篇 |
2020年 | 1725篇 |
2019年 | 918篇 |
2018年 | 918篇 |
2017年 | 1254篇 |
2016年 | 954篇 |
2015年 | 1844篇 |
2014年 | 2329篇 |
2013年 | 2971篇 |
2012年 | 4234篇 |
2011年 | 4428篇 |
2010年 | 4008篇 |
2009年 | 3535篇 |
2008年 | 3442篇 |
2007年 | 3306篇 |
2006年 | 2818篇 |
2005年 | 2148篇 |
2004年 | 1569篇 |
2003年 | 1229篇 |
2002年 | 950篇 |
2001年 | 837篇 |
2000年 | 623篇 |
1999年 | 225篇 |
1998年 | 52篇 |
1997年 | 50篇 |
1996年 | 50篇 |
1995年 | 37篇 |
1994年 | 27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5篇 |
1966年 | 2篇 |
1965年 | 4篇 |
1964年 | 2篇 |
1962年 | 2篇 |
1958年 | 3篇 |
1957年 | 5篇 |
195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目的立足于肿瘤转移的生物学特性与痰的病理特征相似基础上,探讨痰在肿瘤转移中发挥作用的可能物质基础。方法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胃癌痰湿证型患者30例治疗前后与非痰湿证型患者32例以及健康对照组10例血清中上皮钙黏附分子(E-Cad)、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表达;痰湿证组服用消痰散结方1个月,非痰湿证组不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清中E-Cad、MMP9的表达变化,并与非痰湿组血清中E-Cad、MMP9的表达进行比较对照。结果两种黏附分子表达在痰湿证型与非痰湿证型中的表达均较健康组升高(P<0.05),痰湿组较非痰湿组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E-Cad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MMP9的表达有降低趋势,但差异不显著。结论痰在肿瘤转移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可能是通过影响黏附分子的表达,两者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3.
目的:采用不同孔径钛铝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TAICPM)分离大黄虫丸,探讨经不同孔径TAICPM处理后的大黄虫丸抗动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择7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7组,其中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各10只,TAICPM组40只:1-5μm组、5-10μm组、10-15μm组、15-20μm组,每组各10只。血栓干重、血小板计数、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作为观察指标,评价经TAICPM分离后大黄虫丸抗动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结果:①对照组及TAICPM组血栓干重、血小板计数明显少于模型组(P<0.05),TXB-2和6-keto-PGF1α也较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TAICPM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TXB-2和6-keto-PGF1α也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③1-5μm多孔材料组血栓干重明显低于其它3个多孔材料组(P<0.01),血小板计数、TXB-2和6-keto-PGF1α也较其它3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经TAICPM处理后的大黄虫丸在抑制动脉血栓形成方面优于未处理的大黄虫丸,其中孔径为1-5μm的多孔材料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精制大黄(廑)虫丸抗动脉血栓形成作用及机制,观察钛铝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方法 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大黄(廑)虫丸组、精制方组、多孔材料组,每组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大鼠通过三氯化铁诱导动脉血栓形成模型,大黄(廑)虫丸组给予大黄(廑)虫丸,精制方组大鼠给予精制大黄(廑)虫丸,多孔材料组大鼠给予通过钛铝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处理的精制大黄(廑)虫丸方药,各给药组根据体重按1ml/100g灌胃,每天2次,共1周;模型组、正常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大鼠颈动脉血管组织病理变化,记录各组大鼠血栓干重,检测血小板计数、血液流变学、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大黄(廑)虫丸组、精制方组和多孔材料组血栓干重减轻(P<0.05);多孔材料组较精制方组和大黄(廑)虫丸组血栓干重降低明显(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小板计数、TXB2水平明显增加,6-keto-PGF1α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大黄(廑)虫丸组、精制方组和多孔材料组均可以明显降低血小板计数和TXB2水平,升高6-keto-PGF1α(P<0.05);多孔材料组较精制方组和大黄(廑)虫丸组降低血小板计数和TXB2水平明显(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液黏度增高、APTT和PTT缩短(P<0.05);与模型组比较,大黄(廑)虫丸组、精制方组和多孔材料组血液黏度降低,APTT和PTT均明显延长(P<0.05).结论 精制大黄(廑)虫丸能明显抑制大鼠动脉血栓形成,能改善血液流变性,明显延长APTT和PTT,其机制可能与升高6-keto-PGF1α的水平、降低TXB2的水平有关.钛铝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可应用于中药的分离筛选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5.
46.
目的 比较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并发性白内障患者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房水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差异情况,探讨细胞因子与并发性白内障的相关性。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因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3个月~6年需手术治疗的并发性白内障患者(实验组)19例(19眼)及需手术治疗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对照组)11例(11眼)。方法 每例受试者白内障手术中收集房水0.1~0.2 ml,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房水中细胞因子IL-1β、IL-2、IL-4、IL-5、IL-6、IL-10、TNF-α、IFN-γ的表达。主要指标 上述8种细胞因子的表达量。结果 实验组中IL-6的表达量(199635.64±28156.5 fg/ml)及IL-10的表达量(273.57±206.7 fg/ml)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3340.96±1970.36 fg/ml)及(117.45±64.77 fg/ml)(P均<0.05)。其余6种细胞因子表达两组间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并发性白内障患者房水中细胞因子IL-6、IL-10含量较高,可能与并发性白内障的形成或加速有关。(眼科,2013,22:269-272) 相似文献
47.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指因机体对严重疾病或创伤产生长时间逐渐恶化的炎症反应,导致多个器官发生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8.
目的 通过比较痛风丸、非布司他联合用药与单独使用非布司他、痛风丸治疗痛风的疗效,评价联合用药治疗痛风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痛风患者1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1组和研究2组,对照组只给予非布司他治疗,研究1组只给予痛风丸治疗,研究2组给予非布司他联合痛风丸治疗,治疗周期2个月.结果 3组治疗前后肿胀疼痛积分、证候积分、... 相似文献
49.
目的建立齿囊耙齿菌固体发酵产物中麦角甾醇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汉邦ODS-C18色谱分析柱(250×4.6mm,5μm),流动相为100%甲醇,流速1.0m L/min,检测波长282nm;柱温30℃。结果麦角甾醇进样量在0.20~1.40μg之间与吸收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07%,RSD(%)=1.91%。方法具有较高的专属性、准确性、重现性和可行性。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度好,为齿囊耙齿菌固体发酵产物质量评价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0.
目的:初步观察和评价肩痛颗粒治疗肩痹(肩周炎)属风寒湿痹证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阳性药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将72例肩周炎(风寒湿痹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肩痛颗粒组)和对照组(祛痹肩安丸组),两组每次服用颗粒剂和丸剂各1袋,一日3次,疗程为4周。按照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对治疗前及用药后每周进行疗效评价;并对患者进行用药前后的三大常规、心、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检查,观察以上安全性指标的变化。结果:疗效性结果:肩痛颗粒组的愈显率为29.63%,总有效率为92.59%;而祛痹肩安丸组分别为16.67%和83.33%。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每周证候总积分:试验组患者用药后21、28d中医证候总积分下降值和下降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结果:治疗前后患者的指标差异值无临床意义,未观察到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结论:肩痛颗粒在目前的口服剂量疗程范围内,治疗证属风寒湿痹的肩周炎疗效确切,安全,无毒副作用,是一种治疗肩周炎安全、有效的中药新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