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8683篇 |
免费 | 46033篇 |
国内免费 | 2874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588篇 |
儿科学 | 7518篇 |
妇产科学 | 3122篇 |
基础医学 | 29042篇 |
口腔科学 | 8863篇 |
临床医学 | 56048篇 |
内科学 | 40251篇 |
皮肤病学 | 4881篇 |
神经病学 | 11294篇 |
特种医学 | 1867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9篇 |
外科学 | 41844篇 |
综合类 | 128578篇 |
现状与发展 | 113篇 |
一般理论 | 3篇 |
预防医学 | 53714篇 |
眼科学 | 5994篇 |
药学 | 56619篇 |
775篇 | |
中国医学 | 49215篇 |
肿瘤学 | 2229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86篇 |
2023年 | 6218篇 |
2022年 | 15844篇 |
2021年 | 19646篇 |
2020年 | 16686篇 |
2019年 | 9517篇 |
2018年 | 10039篇 |
2017年 | 13300篇 |
2016年 | 10092篇 |
2015年 | 18565篇 |
2014年 | 23594篇 |
2013年 | 29528篇 |
2012年 | 43012篇 |
2011年 | 45405篇 |
2010年 | 40318篇 |
2009年 | 35762篇 |
2008年 | 37229篇 |
2007年 | 36465篇 |
2006年 | 31846篇 |
2005年 | 25158篇 |
2004年 | 17618篇 |
2003年 | 14702篇 |
2002年 | 11464篇 |
2001年 | 10267篇 |
2000年 | 7870篇 |
1999年 | 3200篇 |
1998年 | 993篇 |
1997年 | 937篇 |
1996年 | 825篇 |
1995年 | 692篇 |
1994年 | 696篇 |
1993年 | 402篇 |
1992年 | 390篇 |
1991年 | 374篇 |
1990年 | 350篇 |
1989年 | 258篇 |
1988年 | 215篇 |
1987年 | 207篇 |
1986年 | 221篇 |
1985年 | 154篇 |
1984年 | 106篇 |
1983年 | 94篇 |
1982年 | 63篇 |
1965年 | 39篇 |
1964年 | 37篇 |
1963年 | 39篇 |
1959年 | 63篇 |
1958年 | 49篇 |
1957年 | 39篇 |
1956年 | 3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lacing double J stent using a ureteroscope in early managing ureterovaginal fistula.Methods Twenty-eight patients cases with ureterovaginal fistula from 2002 to 2008 were treated early with placing double J stent using a ureteroscope and 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viewed.Results Twenty-two of 28 cases were treated and double J stent was placed in them by a uretero-scope and 75% (21/28)of cases were cured.Four of 21 cases were treated twice by a ureteroscope and were cured finally.7 cases with failure ureterovaginal treatment underwent ureterocystostomy and were cured.The follow-up from 6 months to 33 months (average 10.1±6.4 months)showed that all of the 28 cases had been cured and had no urinary fistula.Conclusion Placing double J stent using a ureteroscope is the first choice of operative procedure for the early treatment of ureterovaginal fistula. 相似文献
42.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VEGF和NF-κB P65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血管生成因子VEGF和细胞核因子NF κBP6 5蛋白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视网膜母细胞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②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VEGF和NF κBP6 5蛋白在 36例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表达情况。③结果 NF κBP6 5在正常视网膜中呈阴性表达 ,VEGF在正常视网膜中呈弱阳性表达 ,而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两者均呈阳性表达。两者在肿瘤组织细胞中的表达与在正常组织细胞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 (F =1 5 2、1 2 3,q =4 0 .1 1、2 7.2 0 ,P <0 .0 5 )。且VEGF在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神经浸润组与未浸润组的表达之间也有统计学差异 (q =1 0 .5 3,P <0 .0 5 )。 ④结论 VEGF和NF κBP6 5均参与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形成 ,且VEGF可能与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43.
抑郁患者血清皮质醇与血压在应激前后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抑郁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血压在应激前后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在安静状态、心理应激状态和心理应激后 (恢复状态 )测量抑郁组和对照组的血清皮质醇浓度、血压 ,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 ,以及心理应激前后的变化。心理应激以规定时间内的计算试验模拟 ,血清皮质醇以酶联免疫试验检测 ,血压为常规检测。结果 1.皮质醇 :抑郁组在安静状态、应激状态、恢复状态的皮质醇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抑郁组应激前后皮质醇浓度的波动显著小于对照组 (P <0 .0 5 )。2 .收缩压 :安静状态和恢复状态时抑郁组的收缩压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应激状态时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应激前后收缩压的波动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3 .舒张压 :抑郁组在安静状态时舒张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 5 ) ,在应激状态和恢复状态时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应激前后舒张压的波动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抑郁患者存在基础血压升高 ,此现象可能与抑郁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44.
45.
46.
矢状缝早闭(舟状头)全颅成形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治疗矢状缝早闭(舟状头)畸形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David“‖”形颅缝重建法(6例)、旋转骨瓣截骨法(2例)、梅花颅骨瓣头颅盖成型法(3例)等术式对舟状头进行矫治。结果11例患儿均治愈,外形满意。结论1~3个月舟状头宜采用简单的David“‖”形颅缝重建法进行治疗,3个月以上的患儿可选用浮动颅骨瓣头颅成型术、梅花瓣法颅骨瓣头颅盖成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近端/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振幅比率在术后面神经肿瘤侵犯段功能评估上的价值和对早期面神经修复的指导意义。方法 比较术末面神经近端/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振幅比率和术后2周、6个月患侧面神经功能的H-B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 术后6个月面神经H-B分级恢复到Ⅰ-Ⅱ级者,术末近端/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振幅比率均>0.3。结论 术末面神经近端/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振幅比率是判断术后面神经远期功能,特别是肿瘤侵犯段功能的重要指标,为术中直接修复面神经提供了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治疗颅脑外伤后肢体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实施的21例显微外科治疗颅脑外伤后肢体痉挛状态,根据不同病例采用相应的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包括:胫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腰骶段脊神经后根,共计50个肢体.结果 术后随访2~24个月,全部患者术后立即感相应肢体痉挛状态缓解,随访期间缓解率为98%(49/50).随访期间运动功能改善率为86%(18/21),生活质量提高率为95%(20/21).术后发生肢体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26个(52%),肌力下降18个(36%),随访期间均见好转.术后痉挛状态复发1个(2%).结论 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是治疗颅脑外伤后肢体痉挛状态安全有效的方法.选择适应证及手术时机和术后坚持康复训练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原发性眼眶静脉曲张(POV)的CT及MRI表现。方法临床诊断的30例原发性眼眶静脉曲张患者,9例行CT横断位和冠状位扫描,21例行MR扫描,4例行CT和MR检查。结果30例中30只患眼,左眼18例,右眼12例,均为单侧发病。病变部位眼睑3例,眼眶前部1例,眼眶后部(球后)17例,眼睑和眼眶前部5例,眼睑、眼眶前部和眼眶后部2例,眼眶前部和眼眶后部2例。形态17例为不规则块状,4例为卵圆形,9例为不规则条状。CT冠状位,病变均显示为软组织密度,有明显强化;静脉石2例;眶骨受压变薄、眶腔扩大3例。MR扫描,颈部加压后25例均显示病变,11例呈等T1长T2信号,7例呈长T1长T2信号,1例呈等T1等T2信号,6例呈长T1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增强的22例中,14例呈明显均匀强化,8例呈不均匀强化。结论CT横断位和冠状位及颈部加压或俯卧位MRI在原发性眼眶静脉曲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