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3983篇 |
免费 | 47611篇 |
国内免费 | 2593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413篇 |
儿科学 | 7134篇 |
妇产科学 | 2775篇 |
基础医学 | 26552篇 |
口腔科学 | 8705篇 |
临床医学 | 52704篇 |
内科学 | 35589篇 |
皮肤病学 | 4654篇 |
神经病学 | 9940篇 |
特种医学 | 1784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38767篇 |
综合类 | 126000篇 |
现状与发展 | 106篇 |
预防医学 | 52738篇 |
眼科学 | 5129篇 |
药学 | 53656篇 |
748篇 | |
中国医学 | 50219篇 |
肿瘤学 | 1985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4篇 |
2024年 | 6716篇 |
2023年 | 7038篇 |
2022年 | 15520篇 |
2021年 | 18609篇 |
2020年 | 16089篇 |
2019年 | 8781篇 |
2018年 | 9281篇 |
2017年 | 12576篇 |
2016年 | 9449篇 |
2015年 | 17349篇 |
2014年 | 22025篇 |
2013年 | 28150篇 |
2012年 | 40830篇 |
2011年 | 42923篇 |
2010年 | 38837篇 |
2009年 | 34653篇 |
2008年 | 35725篇 |
2007年 | 34872篇 |
2006年 | 30303篇 |
2005年 | 23681篇 |
2004年 | 16578篇 |
2003年 | 13719篇 |
2002年 | 10611篇 |
2001年 | 9563篇 |
2000年 | 7151篇 |
1999年 | 2475篇 |
1998年 | 579篇 |
1997年 | 503篇 |
1996年 | 492篇 |
1995年 | 373篇 |
1994年 | 386篇 |
1993年 | 234篇 |
1992年 | 170篇 |
1991年 | 154篇 |
1990年 | 118篇 |
1989年 | 76篇 |
1988年 | 65篇 |
1987年 | 89篇 |
1986年 | 100篇 |
1985年 | 61篇 |
1984年 | 36篇 |
1983年 | 55篇 |
1982年 | 36篇 |
1965年 | 38篇 |
1964年 | 37篇 |
1963年 | 38篇 |
1959年 | 62篇 |
1958年 | 49篇 |
1957年 | 3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CT辅助咽后壁瓣手术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CT辅助设计咽后壁瓣的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应用CT测量26例腭咽闭合不全者在静止和发“i”时腭咽腔的宽度和长度,观察分析咽后壁瓣成形术所需的宽度、长度和咽后壁瓣蒂的位置和与软腭的附着位置。结果 静止时腭咽腔的宽度15.10-37.25mm,平均27.01mm,长度12.54-30.39mm,平均22.10mm;发“i”时腭咽腔的宽度为9.11-34.06mm,平均17.69mm;咽后壁瓣蒂的位置都在第一颈椎平面或以上;与软腭的附着位置大部分在软腭的中后1/3处。结论 CT作为一种定量评价腭咽闭合功能的方法,能够辅助设计咽后壁瓣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2.
外胚层发育不全无汗综合征患者基因突变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外胚层发育不全无汗综合征患者的EDA基因的突变。方法:提取外胚层发育不全无汗综合征患者的基因组DNA,采用PCR方法扩增EDA基因的第5、9外显子,直接将PCR产物送测序。结果:确证该患者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外胚层发育不全无汗综合征,患者EDA基因的第5外显子存在突变位点:918位碱基C突变为A,致使226位线氨酸变为终止码,结论:该患者是X染色隐性遗传的外胚层发育不全无汗综合征,其EDA基因5外显子存在突变。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成人单侧后牙反患者髁突的对称性及矫治后髁突位置(R)的变化。方法:21例成功矫治的单侧后牙反成年患者作为实验组,男10例,女11例,年龄18~23岁,平均21.8岁。21例安氏Ⅰ类错患者作为对照组,男10例,女11例,年龄19~23岁,平均22.1岁。实验组矫治前后与对照组均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和双侧矫正薛氏位片,测量髁突的不对称指数和髁突在关节窝中的相对位置。结果:实验组两侧髁突高度(CH)不对称,与对照组相比,CH的不对称指数明显增大(P<0.05)。实验组矫治前后两侧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均无显著性差异,但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非反侧髁突相对位置由前位趋于正中位(R由13.52减小为9.48)。结论:成人单侧后牙反患者的髁突形态存在不对称性,而髁突位置相对对称,颞下颌关节可随咬合关系和下颌骨位置的变化发生改建;正畸治疗后髁突位置更加协调。 相似文献
104.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狗牙周缺损处引导组织再生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本文对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引导组织再生的动物实验的观察进行评价。方法6只成年狗,实验组,对照组各18颗牙。分别在每条狗抽取骨髓1ml,在实验室内进行原代骨髓干细胞培养,培养液为内含15%小牛血清(FCS)和0.5%青-链霉素抗生素的a-MEM培养液。第1代细胞转移到18块大小为6×2mm2胶原膜上,约每张胶原膜上1×107个细胞,培养24小时后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在膜上附着情况。在人工制造的牙周缺损中进行体外培养的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结合GTR方法(实验组)和单纯GTR方法(对照组)。在6周后切片行牙周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组新生牙槽骨新生牙周膜组织及新生牙骨质的修复再生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形成了的牙周结构,只是引导再生的牙周组织基本恢复到正常的牙周组织高度。实验组牙槽骨再生高度平均为4.50±0.13mm;对照组为3.09±0.28mm。结论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结合e-pTFE膜引导牙周组织再生可促进牙周组织的再生、加快正常骨结构组织的建立并缩短修复再生时间。 相似文献
105.
目的:研究犬乳恒牙替换过程中IL-6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IL-6在乳恒牙替换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半定量分析的方法检测IL-6在成年犬和幼犬替牙期的表达。结果:成年犬IL-6的表达呈阴性;幼犬替牙期的乳牙成牙本质细胞层、牙周膜和恒牙胚上方骨组织中均有阳性信号表达。结论:提示IL-6可能在幼犬乳牙替换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6.
有限元力学分析法在口腔修复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限元法是口腔修复工作中常用的力学分析方法.应用有限元法对口腔修复中各种复杂问题的力学分析,对于口腔临床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一些常见口腔修复工作中应用有限元法的情况进行文献综述,并对有限元法将来的发展简要地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外科级半水硫酸钙(SGCS)和富血小板血浆(PRP)复合物在种植前牙槽骨保存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利用SGCS和PRP复合物、SGCS植入5只犬两侧手术区后,采用螺旋CT、放射性核素骨显像、X线片、组织学和组织形态计量技术,比较牙槽骨修复后的变化。结果SGCS和PRP复合物减小了牙槽骨吸收,提高了新骨生成的代谢活性和种植体的骨结合率。而在SGCS中加入PRP仅在早期表现出较高的骨代谢活性。结论在本项实验中,SGCS和PRP复合物可用于种植前牙槽骨的保存。 相似文献
108.
种植套筒冠覆盖义齿在无牙颌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以种植套筒冠覆盖义齿修复无牙颌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种植中心就诊的21例无牙颌患者,采用种植套筒冠覆盖义齿修复。共28件修复体,其中上颌全颌覆盖义齿13件,下颌全颌覆盖义齿15件。共植人种植体139枚,其中Camlog 74枚,IMZ 28枚,Frialit-2 37枚。种植体修复基台切削后直接作为套筒冠内冠,套筒冠外冠分别采用金沉积技术和失蜡铸造技术加工。修复后平均追踪26.5个月(12-39个月)。以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评价修复效果。结果至最后一次复查,21例患者临床检查未见修复体松动、折断、损坏,修复体固位好、稳定,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19例患者曲面断层X线片显示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稳定,无吸收。仅2例在修复3年后发现少量骨吸收,约1 mm。修复后至最后一次复查未见种植体脱落。结论种植套筒冠覆盖义齿稳定,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稳定,可用于无牙颌修复。 相似文献
109.
改良失活法在牙髓炎疼痛控制中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改进多聚甲醛牙髓失活法与传统失活法的临床效果,并观察其在60岁以上老年人的效果差异.方法:观察两种方法在A、B两个年龄组间牙髓失活时疼痛发生率、牙龈坏死、所封失活剂能否被完整取出、牙髓失活效果以及去除冠髓时牙髓出血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两个年龄组改良方法疼痛发生率均低于传统方法(P<0.01).A组改良法失活效果优于传统法(P<0.01);B组改良法与传统法差异无显著性(P>0.05).改良法失活剂完整取出率高于传统法(P<0.01);两个年龄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各组均没有牙龈坏死情况.结论:改良法优于传统法.可以有效提高牙髓失活效果,降低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牙的疗程.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龋病与口腔白色念珠菌家族传播的关系。方法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间采集35个家庭(119个样本)口腔牙菌斑,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白色念珠菌基因型,并记录龋失补(DMFT)指数。结果18个家庭(18/35,51.4%)、34个样本(34/119,28.6%)中检出白色念珠菌,其中11个家庭存在家族传播(11/18,61.1%)。呈垂直传播、垂直-水平传播和水平传播的白色念珠菌基因型一致率分别为0(0/5),66.7%(2/3),66.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571,P<0.01)。念珠菌感染与DMFT指数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口腔白色念珠菌的传播呈明显的基因多态性,念珠菌感染与龋病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