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858篇 |
免费 | 4028篇 |
国内免费 | 204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29篇 |
儿科学 | 604篇 |
妇产科学 | 157篇 |
基础医学 | 2333篇 |
口腔科学 | 632篇 |
临床医学 | 4597篇 |
内科学 | 3116篇 |
皮肤病学 | 376篇 |
神经病学 | 671篇 |
特种医学 | 1643篇 |
外科学 | 3130篇 |
综合类 | 10077篇 |
现状与发展 | 13篇 |
预防医学 | 4653篇 |
眼科学 | 474篇 |
药学 | 4347篇 |
50篇 | |
中国医学 | 4249篇 |
肿瘤学 | 148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2篇 |
2024年 | 525篇 |
2023年 | 637篇 |
2022年 | 1349篇 |
2021年 | 1524篇 |
2020年 | 1410篇 |
2019年 | 825篇 |
2018年 | 770篇 |
2017年 | 1050篇 |
2016年 | 799篇 |
2015年 | 1498篇 |
2014年 | 1858篇 |
2013年 | 2350篇 |
2012年 | 3595篇 |
2011年 | 3721篇 |
2010年 | 3360篇 |
2009年 | 2947篇 |
2008年 | 3139篇 |
2007年 | 2769篇 |
2006年 | 2466篇 |
2005年 | 1896篇 |
2004年 | 1208篇 |
2003年 | 1023篇 |
2002年 | 702篇 |
2001年 | 671篇 |
2000年 | 507篇 |
1999年 | 137篇 |
1998年 | 27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5篇 |
1982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1956年 | 1篇 |
195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三维与二维培养肝癌HepG2细胞的药物敏感性及生物学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肝癌HepG2细胞株在不同培养模式下的生物学性质、耐药性。方法:采用琼脂糖预铺底法建立体外三维细胞模型,通过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方法证实三维细胞模型的成功建立;采用透射电镜、流式细胞术等技术方法,比较二维培养及三维培养细胞中细胞间连接、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的差异;采用MTT法获得不同培养模式下药物5-FU、DDP作用的细胞抑制率。结果:三维培养HepG2细胞第7天可形成直径160μm左右的多细胞球,悬浮生长;二维培养的HepG2细胞贴壁生长。三维培养与二维培养相比,存在细胞周期阻滞:G1期细胞增多[(59.23±1.28)%vs(39.45±1.21)%],G2期细胞减少[(12.47±0.14)%vs(36.15±1.09)%],早期自发凋亡细胞比例减少[(1.62±0.50)%vs(6.29±1.61)%],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S期细胞比例变化不大[(28.30±0.93)%vs(24.40±0.96)%,P〉0.05],晚期自发凋亡坏死细胞比例变化不大[(0.65±0.17)%vs(0.66±0.29)%,P〉0.05]。二维培养细胞间连接少见,三维培养细胞连接结构丰富,可见桥粒连接、中间连接及紧密连接结构;三维培养下5-FU、DDP药物的细胞抑制率明显降低(与二维培养相比)。结论:经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证实肝癌HepG2细胞体外三维培养模型成功建立,在三维培养条件下HepG2细胞对5-FU、DDP表现出多细胞耐药;与二维培养相比,三维培养的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有明显增强,且多细胞球生物学特性主要表现为细胞周期阻滞和早期凋亡减少,推测其可能与多细胞耐药有关。 相似文献
102.
快速肥胖伴通气不足、下丘脑功能不全和自主神经调节异常综合征(rapid-onset obesity with hypoventilation,hypothalamic dysfunction,and autonomic dysregulation syndrome,ROHHADS)是一种罕见的多系统疾病,诊治不及时可能导致灾难性心肺并发症。目前国内未见该病报道,该文报道1例ROHHADS患儿,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3岁女童,以快速体重增长、发热、意识障碍及惊厥为主要临床表现。体格检查示体重20 kg,嗜睡状,呼吸不规则,颈抗阳性。辅助检查示血泌乳素及促卵泡素增高、低钠血症;腰椎穿刺示颅内压增高。头颅MRI和核磁共振静脉造影示脑室周围对称性病变,右侧横窦、上矢状窦静脉血栓形成,睡眠监测示低通气;患儿最终诊断为ROHHADS,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经积极控制颅内压、抗凝及呼吸支持等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对于不明原因肥胖、发热、低通气,伴或不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均需考虑ROHHADS可能。早期诊断和规范随访可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MTB/利福平耐药实时荧光定量基因扩增检测系统(GeneXpert MTB/RIF)在基层医院对肺结核及利福平耐药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1-9月上海市奉贤区古华医院结核病专科门诊就诊的281例疑似肺结核患者的痰液标本,通过痰涂片抗酸染色镜检(AFB)、MGIT320培养及GeneXpert MTB/... 相似文献
104.
通过对1996-2009年我国特色数据库研究的调查统计分析,总结和评价了近年我国特色数据库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对特色数据库研究的未来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探讨正常新生儿血、尿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in,I-FABP)跟性别、胎龄、出生史等的关系,了解血、尿中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4月NICU收治的没有感染、窒息病史的早产儿100例及同期出生的正常足月儿100例为实验对象,出生后24 h内采外周静脉血2 mL及用无菌管收集尿液2 mL,离心,收上清液,-60℃冰箱保存,统一检测.用ELASA方法测定血及尿液中IFABP的浓度.结果 新生儿血、尿中I-FABP在性别、胎龄、出生史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中I-FABP有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为0.489 (P<0.05).结论 血、尿中I-FABP浓度与新生儿胎龄、性别、出生史、单胎、多胎等因素无关.血尿中IFABP浓度有相关性,血标本因易导致医源性贫血及依从性差,而尿液I-FABP的检测采集方便、成本低、病人痛苦少等特点,临床上可以用尿液替代血液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血糖紊乱与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糖水平分成血糖正常组、糖尿病前期组及糖尿病组,观察各组患者的年龄分布、通过随访了解糖代谢紊乱与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本组胰腺癌患者伴糖尿病前期的比例为27.27%,胰腺癌伴糖尿病的比例为31.84%,胰腺癌患者伴有糖耐量异常患者生存时间长于胰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P<0.05),胰腺癌患者不伴有糖耐量异常的生存时间长于合并糖尿病患者(P<0.05)。结论:胰腺癌患者出现糖代谢紊乱的比例较高,糖代谢紊乱的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短于无糖代谢异常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中的应用与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共120例分为两组,观察组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在冠脉造影后拟行PCI术时,在导丝/球囊通过病变处后,冠脉内应用盐酸替罗非班10μg/kg,3min内静脉注射,继之以0.15μg·kg-1·min-1静脉泵入,持续24~36h;对照组不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治疗;观察比较两组PCI术后即刻造影的TIMI血流分级,术后6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术后观察组即刻TIMI血流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6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替罗非班可以提高PCI治疗效果,期间应加强围术期的护理。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发生因素及妊娠结局,选择终止妊娠的方式及时机。方法:对我院2004年7月~2006年12月住院分娩的早产合并胎膜早破10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易发因素有流产、引产史占首位,达53.9%(55/102),居第2、3位依次为原因不明25.4%(26/102)、胎位异常19.6%(20/102);剖宫产史25.4%(26/102)。孕28-34^+6w者新生儿窒息率37.5%(15/40);病死率30.0%(12/40);而孕35-36^+6w者分别为17.8%(13/73)、9.6%(7/73),两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早产合并胎膜早破在严密监护下适当延长孕龄可减少新生儿窒息及降低围产儿病死率,而不增加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09.
血乳酸浓度监测与组织氧合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寻找能反映严重烧伤后组织氧合状况的简便易行、微创、有效的生化指标。方法 将收治的 34例大面积烧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A组 18例 ,采用改进后的抗休克复苏方案 ,使患者尿量维持在每小时 10 0ml左右 ;B组 16例 ,采用常规补液公式 ,使患者尿量维持在每小时 4 0ml左右。两组同时于复苏前、复苏后 1、8、16、2 4、4 8、72h监测血乳酸浓度 (BL)及常规监测指标 (尿量、血压、心率、神志 )。 结果 (1)A组患者复苏后 2 4h内 ,血BL浓度平均为 (3.2± 0 .4 )mmol/L ,常规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 ;B组患者常规指标基本正常 ,血BL平均值为 (7.4± 1.6 )mmol/L ,持续时间可达 72h以上。 (2 )在常规监测指标指导下 ,B组复苏治疗效果不佳 ,病死率高 (31.2 % ) ;A组通过监测BL指导治疗 ,病死率仅为 5 .5 %。 (3)BL与尿量呈负相关 ,与心率呈正相关。 结论 (1)严重烧伤休克时组织的乏氧代谢增强 ,监测血BL ,能基本达到快捷、灵敏、简单、有效、微创的要求 ,是反映全身组织器官氧合状况的良好指标。 (2 )建议烧伤抗休克的复苏时间应延长至 72h ,尿量保持在 10 0ml/h ,确保复苏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10.
脑胶质瘤白细胞介素-6自分泌或旁分泌环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 6(IL 6) /IL 6受体 (IL 6R)自分泌或旁分泌环路与脑胶质瘤的关系。方法 采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方法检测IL 6和IL 6R基因在 4株脑胶质瘤细胞株、62例脑胶质瘤组织标本、5例良性脑膜瘤组织和 5例人正常脑胶质细胞中的表达 ;将IL 6单抗 (McAb)或IL 6RMcAb与脑胶质瘤细胞共同孵育 ,四甲基偶氮唑蓝 (MTT)比色法检测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 脑胶质瘤细胞株C6、9L、U 2 5 1和SHG44均有IL 6和IL 6R的表达 ,脑胶质瘤组织标本中 47例 (75 .81% )表达IL 6、5 2例 (83 .87% )表达IL 6R、41例 (66.13 % )同时表达IL 6和IL 6R ;良性脑膜瘤组织 4例表达IL 6,人脑正常胶质细胞仅有IL 6弱表达 ,两者均无IL 6R表达。IL 6McAb和IL 6RMcAb能够显著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 ,并存在剂量依赖关系(P <0 .0 1)。结论 脑胶质瘤很可能存在IL 6/IL 6R自分泌或旁分泌环路 ,阻断此环路可以明显抑制胶质瘤细胞的恶性增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