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387篇 |
免费 | 5308篇 |
国内免费 | 334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05篇 |
儿科学 | 1228篇 |
妇产科学 | 255篇 |
基础医学 | 3288篇 |
口腔科学 | 1070篇 |
临床医学 | 6644篇 |
内科学 | 4619篇 |
皮肤病学 | 489篇 |
神经病学 | 1045篇 |
特种医学 | 1830篇 |
外科学 | 5245篇 |
综合类 | 15654篇 |
现状与发展 | 10篇 |
预防医学 | 6382篇 |
眼科学 | 658篇 |
药学 | 6554篇 |
79篇 | |
中国医学 | 5476篇 |
肿瘤学 | 200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7篇 |
2023年 | 679篇 |
2022年 | 1692篇 |
2021年 | 2182篇 |
2020年 | 1875篇 |
2019年 | 978篇 |
2018年 | 1098篇 |
2017年 | 1536篇 |
2016年 | 1140篇 |
2015年 | 2046篇 |
2014年 | 2696篇 |
2013年 | 3334篇 |
2012年 | 4845篇 |
2011年 | 5263篇 |
2010年 | 5014篇 |
2009年 | 4645篇 |
2008年 | 4625篇 |
2007年 | 4195篇 |
2006年 | 3855篇 |
2005年 | 3108篇 |
2004年 | 2104篇 |
2003年 | 1658篇 |
2002年 | 1259篇 |
2001年 | 1196篇 |
2000年 | 866篇 |
1999年 | 347篇 |
1998年 | 70篇 |
1997年 | 71篇 |
1996年 | 82篇 |
1995年 | 37篇 |
1994年 | 59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23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3篇 |
1963年 | 2篇 |
1962年 | 4篇 |
1959年 | 4篇 |
1958年 | 6篇 |
1957年 | 13篇 |
1956年 | 9篇 |
1955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HNE1细胞株光动力学治疗前后形态学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体外光动力学治疗(PDT)引起鼻咽癌(NPC)细胞死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对鼻咽癌细胞株HNE1体外光动力学治疗前后形态学变化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对照组HNE1细胞培养3h,6h,12h,24h和48h后细胞形态与正常培养组HNE1细包开始变形皱缩,细胞界限模糊,细胞透光度和立体感较差,治疗24~48h后细胞发生凋亡。结论 体外光动力学治疗对HNE1具有明显的杀伤效应并HNE1细胞凋亡。PD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CD44v6、E -Cadherin表达与人鼻咽癌裸鼠移植瘤转移的关系。方法 分别将人鼻咽癌细胞克隆株F1在体外与鼠肺块共同孵育及胸内移植 ,然后将带瘤细胞肺块 (Ⅰ组 )和胸内瘤组织块 (Ⅱ组 )各行裸鼠皮下移植 ,并与瘤细胞悬液皮下移植瘤 (Ⅲ组 )比较 ,观察各组移植瘤转移特点。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移植瘤回复培养细胞CD44v6和E -Cadherin表达。结果 Ⅰ组和Ⅱ组皮下移植瘤的总转移率和淋巴结转移率均高于Ⅲ组 (其中ⅠvsⅢ ,P <0 .0 5) ;肺转移仅发生在Ⅰ组。这两组移植瘤细胞CD44v6表达水平明显增高 ,其阳性细胞数分别为 (79.7± 5.7) %、(74.1± 3.1 ) % ,第 3组为 (65.6± 4.31 ) %移植瘤转移率与CD44v6高表达密切相关 ;E -Cadherin阳性细胞分别为 (41 .7± 4.9) %、(43.8± 6.4) %和 (2 7.4± 4.9) % ,Ⅰ组、Ⅱ组与Ⅲ组之间比较 ,有显著差异 (P <0 .0 5)。结论 CD44v6的过表达和E -Cadherin功能障碍 ,可能在鼻咽癌侵袭转移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3.
目的 分析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例CSDH,就其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防治和预后进行临床探讨。结果 CSDH临床症状不典型,尤其是老年人,初诊误诊率达50%,积极治疗治愈率达100%。结论 应重视CSDH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先天性梅毒骨损害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3年临床资料较完整,并经血清学证实的13例先天性骨梅毒病例。结果 病理损害为干骺端炎、骨膜炎和骨髓炎,而以干骺端炎为主。骨干骺端炎,主要累及桡、尺骨,显示干骺端骨质密度减低,严重者出现骨质破坏。骨干炎,主要累及尺、桡骨、股骨、胫骨、顶骨、颅骨穹窿部,均显示骨质密度降低。骨膜炎,全部伴有千骺端炎,均表现为葱皮样骨膜增生或有骨膜反应。结论 先天性骨梅毒具有病变对称多发性、广泛而不规则增生破坏的特点,好发于四肢长骨,较少累及颅骨、短骨。 相似文献
45.
原发性高血压肝阳上亢证证治规律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肝阳上亢证是原发性高血压的常见证型 ,与胰岛素抵抗增强、酪氨酸羟化酶基因过度表达、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分泌异常、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微循环障碍和垂体 -性腺激素分泌异常密切相关 ,其病机演变有内在规律 ,证候表现有自身特点 ,治疗以平肝潜阳为法。从而为平肝潜阳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6.
一氧化氮与光化学法诱导大鼠脑缺血早期损伤的关系和绞股蓝总皂苷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与光化学法诱导大鼠脑缺血早期损伤的关系和绞股蓝总皂苷(Gyp)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光化学法诱导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观察氧合血红蛋白(OHb)和Gyp对MCAO后脑梗死范围,脑组织含水量、NO及超氧化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产物TBARS含量的影响。结果:MCAO6h可导致大鼠局部脑组织明显梗死、脑水肿,同时SOD活力下降,TBARS含量升高,NO释放减少。OHb能进一步强化上述改变而Gyp能逆转上述变化。结论:脑内过氧化反应水平增高导致早期NO含量减少是脑缺血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Gyp可通过影响脑缺血损伤早期脑内NO水平发挥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卵巢癌复发的可能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卵巢癌患者101例,分为复发组36例及对照组65例,比较两组患者孕产史、肿瘤及妇科肿瘤家族史、腹水细胞学阳性率及手术时淋巴结清扫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复发组与对照组平均妊娠次数、生育次数及手术时淋巴结清扫等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两组比较妇科肿瘤家族史16.7%(6/36)和4.6%(3/65)P<0.05;两组Ⅰ~Ⅱ期患者腹水细胞学阳性率80.0%(4/5)和26.3%(5/19),P<0.0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卵巢癌患者的妇科肿瘤家族史及腹水细胞学阳性率与卵巢癌的复发有一定的相关性,而手术范围是否包括淋巴结清扫与肿瘤复发无关. 相似文献
48.
灯盏细辛注射液合雅施达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30例——附西药对照组28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观察灯盏细辛注射液联合雅施达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 (DN)的疗效。 5 8例患者随机分为 2组 ,在采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有效控制血糖水平的基础上 ,治疗组服用雅施达治疗的同时 ,联合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 ,对照组单服雅施达 ,两组均治疗 4周。结果 :治疗组的 2 4h尿微量白蛋白 ,血糖 ,血脂 ,血 β2 -MG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改善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DN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49.
针刺对吗啡戒断大鼠脑组织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针刺对吗啡戒断大鼠脑组织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基因 (nNOSmRNA)表达的影响 ,探讨针刺改善戒断症状的分子生物学机理。方法 :建立大鼠吗啡自然戒断模型 ,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测定戒断大鼠脑组织nNOSmRNA的表达。观察戒断后 ,针刺“足三里”和一氧化氮合酶 (NOS)抑制剂L N 硝基精氨酸 (L NAME)对吗啡戒断大鼠戒断症状和脑组织nNOS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戒断组nNOSmRNA表达增加 ,针刺组和L NAME组nNOSmRNA表达比戒断组减少。针刺组戒断积分比戒断组少 ,组间差异显著 (P <0 .0 1 )。结论 :针刺“足三里”穴具有抑制吗啡戒断大鼠脑组织nNOSmRNA表达的作用 ,提示这可能是针刺改善吗啡戒断症状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0.
电阻抗断层成像硬件系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各种原因导致的人体重要器官的缓慢出血等是导致病人死亡或预后较差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的医学成像技术,包括CT、MRI、PET、超声等还无法对出血的过程进行长期、连续的床旁监测和监护。电阻抗断层成像是以目标体内电阻抗的分布或变化为成像对象的一种新型成像技术,作为一种廉价的无损伤检测技术,不使用核素或射线,无毒无害,因而可以成为对病人进行长期、连续图像监护的设备。本文介绍了一个基于物理模型的电阻抗成像硬件系统(FMMU V3),包括具有32个银复合电极的物理模型、采用DDS技术的恒流激励源、高精度信号检测模块、驱动测量模式程控设置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数字I/O模块和高精度多路电源模块。该系统基于物理模型的测量数据经100次迭加后,测量精度在小信号时为1.0%,大信号时为0.1%。采用外触发DMA方式采集一组成像数据(32 X 31个)的时间小于1秒,基本满足了基于物理模型的动态成像要求,并给出了基于物理模型的初步动态成像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