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71篇
  免费   771篇
  国内免费   462篇
耳鼻咽喉   67篇
儿科学   95篇
妇产科学   94篇
基础医学   697篇
口腔科学   128篇
临床医学   867篇
内科学   950篇
皮肤病学   57篇
神经病学   414篇
特种医学   247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702篇
综合类   901篇
预防医学   402篇
眼科学   158篇
药学   637篇
  11篇
中国医学   525篇
肿瘤学   449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21篇
  2022年   344篇
  2021年   401篇
  2020年   316篇
  2019年   250篇
  2018年   268篇
  2017年   254篇
  2016年   236篇
  2015年   361篇
  2014年   395篇
  2013年   309篇
  2012年   422篇
  2011年   435篇
  2010年   313篇
  2009年   223篇
  2008年   275篇
  2007年   311篇
  2006年   281篇
  2005年   282篇
  2004年   210篇
  2003年   199篇
  2002年   181篇
  2001年   140篇
  2000年   152篇
  1999年   133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5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正常腹内压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探讨正常腹内压的影响因素 ,建立腹内压回归方程。方法 应用膀胱测压法测定 10 6例住院患者的腹内压 ,并对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质指数、既往和近期腹部手术史、住院原因、合并症情况及数量等 14项因子与腹内压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住院患者平均腹内压为 5 .5mmHg( 1mmHg =0 .133kPa) ,范围为 0 .4~12 .8mmHg。各级体质指数相应的腹内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F =5 .5 5 0 ,P<0 .0 1)。男性腹内压比女性高 2 .0mmHg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3.12 2 ,P<0 .0 1)。其他 12种因素对腹内压无明显影响 (P>0 .0 5 )。结论 正常腹内压可能受性别和体质指数影响 ,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42.
男性不育患者精浆尿酸的检测及临床意义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检测男性不育患者精浆尿酸的含量 ,并探讨其与不育的关系。 方法 :2 0 0 3年 2~ 8月就诊的男性不育患者 1 6 3例 ,分为 4组 :梗阻性无精子症组 ,1 5例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组 ,36例 ;少精子症组 ,4 3例 ;弱精子症组 ,6 9例。 2 0例正常生育男性为正常对照组。上述各组均作精液参数分析及精浆尿酸含量的测定。 结果 :正常对照组精浆尿酸含量为 (396 .9± 5 3.1 ) μmol/L ,显著高于梗阻性无精子症组 [(79.5± 1 8.1 ) μmol/L]、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组[(2 4 5 .8± 76 .5 ) μmol/L]、少精子症组 [(2 6 2 .2± 79.2 ) μmol/L]和弱精子症组 [(2 5 1 .4± 75 .4 ) μmol/L](P均 <0 .0 1 )。其中 ,梗阻性无精子症组精浆尿酸含量又显著低于其他各不育症组 (P均 <0 .0 1 ) ,其余各不育症组间精浆尿酸含量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结论 :精浆中尿酸作为生殖系统中的一种重要抗氧化物 ,可能在男性生殖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3.
目的 通过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构建中风病辨证施护模式,以提高护理效果和患者满意度.方法 将200例中风病患者按病区分为观察组104例和对照组96例.对照组采用中医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构建中风病辨证施护模式,采用该模式对患者辩证分型施护.连续14d后评价效果.结果 观察组疗效、Barthel指数评价及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中风病辩证施护模式应用于临床效果可靠,患者满意,可作为中医临床护理和研究的借鉴.  相似文献   
44.
Zheng X  Hong W  Tang Y  Ying T  Wu Z  Shang M  Feng B  Zhang W  Hua X  Zhong J  Li S 《Acta neurochirurgica》2012,154(5):799-805

Background

Surgeons often rely on intraoperative elect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to determine whether decompression is sufficient during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surgery for hemifacial spasms. A new monitoring method is needed when an abnormal muscle response is occasionally not available or is unreliable. This study was an observational clinical trial exploring a new waveform recorded from the facial muscles while the offending artery wall was electrically stimulated.

Methods

Thirty-two patients with typical hemifacial spasm and 12 with trigeminal neuralgia as a control were included. The facial muscle response was recorded during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surgery while the offending artery wall was stimulated (2?mA?×?0.2?ms). The latency, amplitude, and 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 were analyzed.

Results

A waveform was recorded from the facial muscles of patients with hemifacial spasm when the offending artery wall was stimulated and was named the “Z-L response.” The latency was 7.3?±?0.8?ms, the amplitude was 0.08?±?0.02?mV, and the 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 was 3.5–4?ms. The Z-L response disappeared immediately after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No waveform was recorded from the facial muscles of patients with trigeminal neuralgia while the 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which adheres to the facial nerve, was stimulated (2?mA?×?0.2?ms).

Conclusion

We found a new waveform for intraoperative monitoring of hemifacial spasm. The Z-L response was useful when the abnormal muscle response was absent before decompression or persisted after all vascular compressions were properly treated. Particularly, the Z-L response may help neurosurgeons determine the real culprit when multiple offending vessels exist.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Graves病患者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与肝功能各指标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 2014年1月—2018年6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Graves病患者231例。其中,男性53例, 女性178例。检测所有患者TRAb、甲状腺功能及肝功能指标;通过非参数检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及ROC曲线,分析Graves病患者肝功能异常指标与TRAb的关联性。结果 231例患者中,有58.4%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受损;TRAb水平四分位分组后发现,随着TRAb水升高,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和游离甲状腺素(FT4)上升(P?<0.05),而肝功能指标中只有碱性磷酸酶(ALP)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控制性别、年龄、FT3、FT4和其他肝功能指标后,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随着TRAb水平升高,血清ALP升高的相对危险度增加(P?<0.05),TRAb水平四分位的OlR值达3.284(95% CI:1.221, 8.832);ROC曲线分析显示,当TRAb≥11.96?IU/L时,ALP升高的危险增加。结论 TRAb水平是Graves病 患者ALP升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6.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致死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累及锥体束、脑干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肌肉萎缩、无力及延髓麻痹,最终因呼吸衰竭死亡。随着研究的深入,ALS除运动症状外,其非运动症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尽管目前该病的诊断主要基于病史、临床表现和电生理,辅助检查仅作为协助排除临床表现相似的其他疾病,遗传学和生物标记物的研究进展为ALS的早期诊断、病理生理机制的揭示、疾病进展及预后的评估提供了客观的参考。虽然目前ALS的治疗药物并不能有效阻止疾病的进展,然而以基因修饰及干细胞移植为代表的新的治疗方法在未来的治疗中显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7.
目的 初步评价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病例系列研究设计,自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分别于7个分中心纳入222例过敏性鼻炎患者予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各分中心之间纳入患者的基线一致,每周1次,共4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2、3、4、8周进行鼻炎症状量表(total nasal symptom score,TNSS)和鼻炎伴随症状量表(total nonnasal symptom score,TNNSS)评价,于治疗前、治疗第4、8周进行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标准版(rhin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RQLQ)评价。结果 222例患者中有1例失访,纳入统计的有效量表分别为221份TNSS、218份TNNSS、213份RQLQ。患者TNSS量表和TNNSS量表评分自针刺第2周开始持续下降至第8周(治疗结束后4周,观察结束时点),RQLQ量表评分在第4周或此前即明显降低,并于第8周进一步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例患者出现面颊肿胀的轻微不良反应。在8周的观察期内,AR患者的控制率超过80%。结论 初步证明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AR有效、安全、具备推广的可行性。进一步研究将增加客观指标评价、补充针刺即刻效应观察,细化可能的不良反应种类,延长随访时间,明确不同刺激方式对AR治疗效果的影响,规范针刺方案,优化患者就诊体验。  相似文献   
48.
革兰阴性病原菌耐药性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革兰阴性病原菌耐药水平的变化趋势。方法:对我院1998~2004年从各类临床标本分离出的革兰阴性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原菌对亚胺培南的总体敏感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以下依次为头孢他啶(69%)、阿米卡星(66%)和环丙沙星(66%),但是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率呈下降趋势。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始终维持很高水平,但对其它各类药物的敏感率大多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或维持在较低水平。结论:革兰阴性病原菌耐药水平有增高的趋势。亚胺培南可作为重症患者经验用药的首选药物之一,慎重使用第3代头孢菌素,并尽量避免经验用药。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保留齿状线加皮桥重建闭合切口治疗环状混合痔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治疗组选用保留齿状线加皮桥重建闭合切口32例,与对照组采用传统外剥内扎治疗34例在术后疼痛、水肿、出血、痔残留等并发症及住院时间、愈合时间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在术后疼痛、水肿、出血、痔残留等及住院时间、愈合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保留齿状线加皮桥重建闭合切口治疗环状混合痔安全、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单丝聚丙烯合成非吸收齿状线在美容整形中的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及应用方法及技术的改进。方法对近两年的单丝聚丙烯合成非吸收齿状线在美容整形中的应用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改进应用方法后,并发症明显减少,效果加强。结论单丝聚丙烯合成非吸收齿状线在美容整形中应用得当,可减少并发症、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