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604篇 |
免费 | 3982篇 |
国内免费 | 268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72篇 |
儿科学 | 868篇 |
妇产科学 | 261篇 |
基础医学 | 2504篇 |
口腔科学 | 791篇 |
临床医学 | 5618篇 |
内科学 | 3785篇 |
皮肤病学 | 424篇 |
神经病学 | 719篇 |
特种医学 | 1671篇 |
外科学 | 4059篇 |
综合类 | 11778篇 |
现状与发展 | 18篇 |
预防医学 | 4915篇 |
眼科学 | 370篇 |
药学 | 5102篇 |
48篇 | |
中国医学 | 4059篇 |
肿瘤学 | 190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4篇 |
2023年 | 548篇 |
2022年 | 1256篇 |
2021年 | 1579篇 |
2020年 | 1502篇 |
2019年 | 773篇 |
2018年 | 848篇 |
2017年 | 1146篇 |
2016年 | 890篇 |
2015年 | 1509篇 |
2014年 | 2041篇 |
2013年 | 2617篇 |
2012年 | 3916篇 |
2011年 | 4028篇 |
2010年 | 3846篇 |
2009年 | 3415篇 |
2008年 | 3641篇 |
2007年 | 3429篇 |
2006年 | 3046篇 |
2005年 | 2357篇 |
2004年 | 1684篇 |
2003年 | 1283篇 |
2002年 | 1146篇 |
2001年 | 1035篇 |
2000年 | 782篇 |
1999年 | 269篇 |
1998年 | 52篇 |
1997年 | 68篇 |
1996年 | 49篇 |
1995年 | 49篇 |
1994年 | 55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26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11篇 |
1965年 | 4篇 |
1964年 | 7篇 |
1963年 | 7篇 |
1962年 | 7篇 |
1959年 | 6篇 |
1958年 | 10篇 |
1957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132.
133.
目的:以长期培养的牙周膜和牙龈成纤维细胞模拟老化细胞,在体外创面模型中,就增龄对牙周细胞覆盖创面的影响进行评价。方法:以反复传代12代以上的牙周膜、牙龈成纤维细胞作为老化(实验组)细胞,5代以内的牙周膜、牙龈成纤维细胞作为正常对照组。4种细胞接种于盖玻片直至融合。机械方法刮除部分融合细胞,形成宽约7mm的无细胞条带,即体外创面。创面形成后继续培养2、6、9d,固定玻片并作结晶紫染色。以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系统对细胞覆盖体外创面的面积进行百分比定量,采用SAS6.12软件包进行样本均数的t检验。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牙周膜、牙龈成纤维细胞覆盖创面面积明显较少,创面形成第6、9d,其覆盖创面面积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牙周膜、牙龈成纤维细胞覆盖创面面积存在差异,对照组创面形成后第9d牙龈成纤维细胞覆盖创面面积显著高于牙周膜细胞,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老化牙周膜、牙龈成纤维细胞覆盖创面的能力弱于正常细胞。增龄可能损害牙周细胞对创面的覆盖能力。 相似文献
134.
既往发现寻常型天疱疮(pemphigus vulgaris,PV)发病机制与桥粒芯糖蛋白1(desmoglein,Dsg1)和Dsg3抗体有关,目前在PV患者中发现大量非Dsg自身免疫性抗体,包括桥粒胶蛋白1(desmocollin,Dsc1)和Dsc3、斑菲素蛋白1(plakophilin,PKP1)和PKP3、斑珠... 相似文献
135.
目的:探讨杨梅总黄酮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ECV-304,通过H2O2诱导建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利用噻唑蓝(MTT)染色法研究杨梅总黄酮对血管内皮细胞存活率的影响,以MDA、LDH、SOD、NO含量的测定研究杨梅总黄酮对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杨梅总黄酮各给药组细胞存活率及SOD、NO活性显著提高,MDA含量和LDH漏出量显著降低。结论:杨梅总黄酮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达到保护内皮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6.
肺转移瘤的支气管动脉造影血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肺转移瘤的支气管动脉(BA)供血情况.方法 35例肺转移瘤,其中转移自原发性肝癌15例,胃癌7例,肠癌6例,子宫附件癌3例,胰腺癌3例、黑色素瘤1例;其中25例有手术史.35例患者共97枚转移瘤,病灶平均直径为(3.2±1.2)cm,单枚肿瘤直径最大者7 cm,1例患者肺转移瘤最多6枚.对35例肺转移瘤患者行支气管动脉造影,5例同时作肺动脉造影,根据转移瘤的分布部位、肿瘤类型、肿瘤直径,评价肺转移瘤的支气管动脉供血情况.结果 35例97枚转移结节在肺内分布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7枚中70枚(72%)为富血供 中等血供,肿瘤越靠近内、中带,支气管动脉供血越丰富;肺动脉造影见肿瘤仅周边浅染色或无染色;肺转移瘤支气管动脉供血与肿瘤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肿瘤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气管动脉是肺转移瘤的主要供血动脉,肺动脉不参与或仅参与周边供血. 相似文献
137.
小剂量多巴胺对高原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呼吸肌疲劳治疗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多巴胺对高原地区老年肺心病患者呼吸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4 8例老年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A组 )和对照组 (B组 ) ,每组 2 4例。A组用多巴胺 6 0mg加入 10 %葡萄糖溶液 15 0ml,以 5 μg·kg-1·min-1的速度静滴作为治疗。B组用等量 10 %葡萄糖溶液 ,以同样速度静滴作为对照。用药前、后测定肺功能、呼吸肌功能和心功能。结果 :用药前 ,两组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 (FEV1%预计值 )、动脉血氧分压 (PaO2 )、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最大吸气压 (PImax)、最大呼气压 (PEmax)、最大跨膈压 (Pdimax)、呼吸肌力量指数 (RMS)、心脏指数 (CI )和心搏指数 (SI)差异无显著性。用药后 ,A组PI max、PEmax、Pdimax、RMS、CI、SI显著高于用药前 (P均 <0 .0 1) ,B组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变化。A组用药后PImax、PEmax、Pdimax、RMS与CI呈显著正相关 (r=0 .6 74、0 .5 4 1、0 .6 6 9、0 .6 2 9,P均 <0 .0 1)。结论 :小剂量多巴胺有显著增强呼吸肌功能的作用 ,可作为高原肺心病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38.
139.
曲美他嗪对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自由基代谢心肌纤维化及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与倍他乐克进行对照,观察曲美他嗪(TMZ)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自由基代谢、心肌纤维化、血浆心钠素(ANP)和病理形态学方面(包括光镜和电镜)的影响,分析其产生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取雄性SD大鼠制成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模型,随机分为3组:心力衰竭对照组(S组);心力衰竭服用倍他乐克10mg·kg-1·d-1组(B组);心力衰竭服用TMZ10mg·kg-1·d-1组(T组)。每组8只,用药共6周。另设8只大鼠为假手术组(C组)。实验结束时进行血流动力学测定,血浆ANP、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血浆和心肌组织匀浆中过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等指标,以及病理形态学的检测等。结果:用药6周后,与C组比较,S组、T组和B组左室收缩压(LVSP)下降,左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升高,±dp/dt降低;T组、B组与S组比较,LVSP上升,LVEDP下降,±dp/dt上升,T组和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组、B组和T组的血浆SOD与C组相比,明显降低;S组的血浆MDA值与C组相比增高,T组血浆MDA值与其他3组比较降低。和C组相比,S、B和T组心肌组织的SOD均降低;B、T组的心肌SOD值较S组增高;S组的心肌MDA值较C组高。S、B和T组的血浆ANP值均显著高于C组,B组和T组明显低于S组。B、T、S组的血清HA值均比C组高,B、T组HA值与S组相比降低。光镜和电镜结果显示,T组和B组的心肌损害程度,较S组明显减轻。结论:TMZ可以改善心力衰竭大鼠的左室压力指标,改善自由基代谢,降低血浆ANP、HA值,改善心肌的病理和超微结构。 相似文献
140.
目的探讨VEGFR-2、VEGF和MVD在肾上腺皮质癌(A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经手术治疗且具有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的肾上腺皮质肿瘤存档石蜡标本37例,其中良性组20例,恶性组(ACC组)17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良、恶性肾上腺皮质肿瘤中VEGFR-2、VEGF和MVD的表达情况。结果 VEGFR-2在ACC组中呈高表达(76.47%),在良性组中表达较低(25.00%),ACC组与良性组之间VEGFR-2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VEGF在ACC组中呈高表达(70.59%),在良性组中表达较低(25.00%),VEGF在ACC组中的表达与在良性组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MVD在ACC组中的表达为(76.40±15.64),良性组中为(21.05±8.07),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VEGFR-2和VEGF以及MVD在ACC中的高表达为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在ACC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