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28篇
  免费   1481篇
  国内免费   706篇
耳鼻咽喉   89篇
儿科学   157篇
妇产科学   110篇
基础医学   1479篇
口腔科学   303篇
临床医学   1888篇
内科学   1917篇
皮肤病学   139篇
神经病学   726篇
特种医学   500篇
外国民族医学   7篇
外科学   1504篇
综合类   2351篇
预防医学   1095篇
眼科学   246篇
药学   1343篇
  11篇
中国医学   918篇
肿瘤学   932篇
  2024年   80篇
  2023年   245篇
  2022年   701篇
  2021年   893篇
  2020年   656篇
  2019年   528篇
  2018年   486篇
  2017年   512篇
  2016年   453篇
  2015年   729篇
  2014年   862篇
  2013年   836篇
  2012年   1202篇
  2011年   1127篇
  2010年   809篇
  2009年   650篇
  2008年   776篇
  2007年   726篇
  2006年   657篇
  2005年   503篇
  2004年   420篇
  2003年   337篇
  2002年   326篇
  2001年   178篇
  2000年   188篇
  1999年   208篇
  1998年   105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5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3篇
  197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 研究损伤控制理念在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9年5月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外科收治的73例化脓性胆管炎患者行损伤控制性手术和后续治疗情况。结果 73例中,47例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减压+胆道镜取石+T管引流,13例行PTCD手术,13例行ERCP手术。一阶段干预治愈19例:经腹腔镜微创手术治愈17例,经内镜取石手术治愈2例。一阶段干预后死亡5例,病死率6.8%(5/73)。21例一阶段干预后未行二次手术: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8例,单 纯胆总管结石患者8例,恶性肿瘤患者5例。二期确定性手术治疗28例,术后切口感染2例,胆漏2例,胆道出血1例,手术后短期无死亡病例。 结论 损伤控制理念可有效提高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手术安全性,降低围手术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手术者10例,8例行坏死肠管切除吻合,2例行坏死肠管切除0281期造瘘。其余10例行抗凝溶栓祛聚治疗。结果:18例治愈,2例术后死于并发症。结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无腹膜炎体征者可行非手术治疗,有腹膜炎体征或肠已坏死者,应即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沿"胆囊管"逆行追踪法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胆管损伤(BDI)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8年10月324例行LC的患者,患者术中均采用沿"胆囊管"逆行追踪法,即在分离出认为的"胆囊管"后,紧贴该"胆囊管"向胆囊方向逆行游离,如游离后证实为真胆囊管,即可断夹,并切除胆囊,否则改变解剖路径,重新寻找胆囊管,以避免BDI,直至胆囊切除。结果:324例患者中,319例"胆囊管"证实为实际胆囊管或其安全部位,3例发现实际为肝(胆)总管,2例为变异的肝外右后叶胆管汇入胆囊管。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LC,平均手术时间64.3(25~210)min,平均出血量7.3(2~150)mL。术后并发轻微胆汁漏、胆囊区少量积液1例,穿刺孔感染2例,经穿刺引流、伤口换药而愈。其余患者未发现BDI。平均术后住院时间2.6(1~13)d。随访1个月未见黄疸、腹痛等异常。结论:沿"胆囊管"逆行追踪法预防LC术中BDI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可作为其他预防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影响百草枯中毒病人预后的相关因素及血液灌流治疗清除炎症介质和百草枯的效果。方法:收集35例急性百草枯中毒病人的临床资料,均在常规治疗百草枯中毒基础上行HA230树脂血液灌流器治疗。根据病人预后情况将病人分为存活组和病死组,比较病人第一次血液灌流前后血浆百草枯浓度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丙二醛水平及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变化,并分析病人血浆百草枯浓度、性别、年龄、服毒至第一次血液灌流时间和肝、肾、心肌损伤时间及血常规各指标与病人预后的关系。结果:35例病人中,存活20例,死亡15例,死亡率42.9%。2组病人服毒至第一次灌流时间和肝、肾、心肌损害时间及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灌流前比较,2组病人第一次灌流后血浆百草枯浓度均明显降低(P<0.01),SOD活力均上升(P<0.05);存活组病人灌流前后的血浆百草枯浓度均明显低于死亡组病人(P<0.01),而2组病人灌流前后的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白细胞介素-6和丙二醛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A230树脂血液灌流能有效清除百草枯,并能改善SOD活力;血浆百草枯浓度、服毒至第一次灌流时间和肝、肾、心肌损害时间及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是急性百草枯中毒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95.
火绒草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火绒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火绒草的资源分布、性味功能、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表明火绒草的研究和开发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构建《伤寒论》病因病机理论框架,厘清张仲景辨析病因病机的思路和特点,以补充相关研究并指导经方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知识元标引的方法将《伤寒论》中有关病因病机的论述内容进行全面的挖掘与整理,然后运用扎根理论三级编码将所得资料进行归类与分析。结果 共提取出“病因”知识元213条,“病机”知识元327条,构建了《伤寒论》病因病机理论框架,其中包括5类病因:外感病因、误治病因、病理产物病因、虫病因、复发病因;11类病机:脏腑病机、六经病机、阴阳病机、寒热病机、虚实病机、气血病机、表里病机、外感病机、荣卫病机、津液病机、三焦病机。结论 《伤寒论》病因病机理论以天人相应、阴阳学说等为指导,立足于人体经络脏腑、气血津液等生理病理基础,阐发疾病发生演变的机理和规律,是辨证论治的关键,更是遣方用药的依据。  相似文献   
997.
邓蔡  张丽  冷卫东  历丹  桂婷 《西部医学》2018,30(5):632-635
【摘要】 目的 探究注射性壳聚糖β 甘油磷酸钠(chitosan/β glycerol phosphate disodium salt,C/GP)凝胶负载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和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促进牙周再生的效果。方法 选取3只健康雄性杂种犬,分别在前磨牙、第一磨牙区制备30 颗牙的Ⅱ度根分叉区缺损模型,并随机将30颗牙纳入A组(C/GP)、B组(C/GP+PRP)、C组(C/GP+BMSCs)、D组(C/GP+PRP+BMSCs)和对照组,术中将所有牙周缺损处的组织瓣进行缝合,并在A~D组模型中注入凝胶,对照组则不予处理。采集术后8周时的组织标本,进行X线及组织学观察与评价。结果 B、C、D组与A组和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的牙周组织再生(P<005),D组与B、C组相比牙周组织再生最明显(P<005);A组和对照组仅有少量的牙周组织再生,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C/GP负载PRP和BMSCs有助于促进牙周组织的再生,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利用。  相似文献   
998.
目的通过体内培养筛选出高恶性度、高转移潜能的膀胱癌细胞系,构建膀胱癌裸鼠多器官转移模型,以期为进一步转移性膀胱癌的研究和诊疗奠定基础。方法将膀胱癌T24细胞系原位种植于裸鼠膀胱成瘤后(5周),取出原位瘤进行细胞培养,经胶原酶消化处理后以RPMI1640培养液+10%胎牛血清培养。采用差异性胰酶消化法进行传代以去除间质细胞。细胞系稳定传代(20代)后原位种植于6只裸鼠膀胱。5周后处死裸鼠,观察肿瘤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情况。取下原位瘤体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鉴定是否为膀胱尿路上皮来源。结果成功筛选出高侵袭性膀胱癌细胞系(T24M细胞系),T24M的细胞形态稳定,已经传至第86代,细胞形态和生长速度均无明显变化,且T24M细胞冻存复苏后的生长状态良好。将T24M细胞系稳定传代后(20代)种植于6只雌性裸鼠膀胱,35d后处死,解剖后发现,6只裸鼠均荷瘤成功且发生远处转移,平均每只裸鼠发生远处转移的器官数为7个(5~9个),包括髂血管淋巴结、腹膜后淋巴结和肝转移等,转移发生率为6/6,成功建立膀胱癌裸鼠多器官动物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24细胞系和T24M细胞系裸鼠膀胱原位肿瘤均高表达角蛋白CKAE1,可证实裸鼠肿瘤均来源于尿路上皮。结论膀胱癌裸鼠多器官转移模型成功建立。T24M细胞系和裸鼠多器官转移模型可用来进一步研究膀胱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机制。  相似文献   
999.

Background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ACC/AHA/ESC) guidelines gave fondaparinux a class I recommendation for use in patients with non-S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NSTE-ACS) undergoing invasive or conservative strategy. Nadroparin is one of the common anticoagulants used in NSTE-ACS in China. Accordingly, this study compared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between fondaparinux and nadroparin in patients with NSTE-ACS.

Methods  In this prospective, randomized, open-label, and single center study, a total of 300 patients with NSTE-ACS were randomized to receive either fondaparinux (group F, n=150, 2.5 mg/d) or nadroparin (group N, n=150, 0.1 ml/10 kg q12 h) for a mean of 4 days. The primary safety endpoint was the incidence of major or minor bleeding at 9 days that was not related to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The primary efficacy endpoints included dea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or recurrent ischemia at 9 days. All patients underwent a 180-day follow-up.

Results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were well match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re was a non-significant 28% relative risk reduction in the primary safety endpoint in group F compared with group N (4.7% vs. 6.7%, HR 0.72, 95% CI 0.42–1.65, P=0.38). The primary efficacy endpoint was 8.0% in group F and 10.0% in group N (HR, 0.82, 95% CI 0.54–1.71, P=0.49). The composite of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endpoints at 9 days (10.0% vs. 16.0%, HR 0.61, 95% CI 0.31–1.10, P=0.10), 30 days (14.0% vs. 17.9%, HR 0.72, 95% CI 0.47–1.16, P=0.21), or 180 days (18.7% vs. 27.3%, HR 0.65, 95% CI 0.38–1.11, P=0.11) showed a non-significant trend toward a lower value in group F.

Conclusion  Fondaparinux resulted in a nonsignificant risk reduction in patients with NSTE-ACS in both bleeding and ischaemic events during short- and long-term follow-up compared with nadroparin.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观察醒脑静对急性重度酒精中毒H2O2、SOD的影响。方法:符合要求的急性重度酒精中毒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10%葡萄糖或生理盐水,肌注Vit B1和Vit B6,保护胃黏膜,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2O2、SOD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H2O2水平、SOD活力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2O2、SOD差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醒脑静可以降低急性重度酒精中毒患者的H2O2水平、升高急性重度酒精中毒患者的SOD活力,有利于清除氧自由基、保护机体免受损伤。醒脑静注射液可通过改善急性酒精中毒氧化应激损伤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