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9332篇 |
免费 | 8245篇 |
国内免费 | 542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830篇 |
儿科学 | 982篇 |
妇产科学 | 572篇 |
基础医学 | 6466篇 |
口腔科学 | 1301篇 |
临床医学 | 9739篇 |
内科学 | 8593篇 |
皮肤病学 | 692篇 |
神经病学 | 3082篇 |
特种医学 | 3228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4篇 |
外科学 | 8093篇 |
综合类 | 19325篇 |
现状与发展 | 23篇 |
一般理论 | 3篇 |
预防医学 | 7732篇 |
眼科学 | 1354篇 |
药学 | 9158篇 |
119篇 | |
中国医学 | 6207篇 |
肿瘤学 | 547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85篇 |
2023年 | 1196篇 |
2022年 | 3270篇 |
2021年 | 3868篇 |
2020年 | 3108篇 |
2019年 | 2045篇 |
2018年 | 2308篇 |
2017年 | 2519篇 |
2016年 | 2197篇 |
2015年 | 3707篇 |
2014年 | 4590篇 |
2013年 | 5008篇 |
2012年 | 7282篇 |
2011年 | 7744篇 |
2010年 | 6166篇 |
2009年 | 5223篇 |
2008年 | 5652篇 |
2007年 | 5388篇 |
2006年 | 4732篇 |
2005年 | 3987篇 |
2004年 | 2684篇 |
2003年 | 2198篇 |
2002年 | 1701篇 |
2001年 | 1448篇 |
2000年 | 1185篇 |
1999年 | 749篇 |
1998年 | 423篇 |
1997年 | 397篇 |
1996年 | 280篇 |
1995年 | 275篇 |
1994年 | 185篇 |
1993年 | 148篇 |
1992年 | 155篇 |
1991年 | 147篇 |
1990年 | 118篇 |
1989年 | 82篇 |
1988年 | 94篇 |
1987年 | 86篇 |
1986年 | 64篇 |
1985年 | 47篇 |
1984年 | 39篇 |
1983年 | 19篇 |
1982年 | 15篇 |
1981年 | 14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16篇 |
1978年 | 10篇 |
1974年 | 10篇 |
1972年 | 6篇 |
196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经皮激光腰椎间盘减压术后腰椎关节突关节和椎间高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椎关节突关节和椎间高度的变化。方法:应用半导体激光系统对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PLDD治疗。29例患者为单节段突出,其中L3/4 3例,L4/5 18例,L5/S1 8例;3例患者同时合并IA/5和L5/S1节段突出。利用Macnab标准评价随访患者的疗效,并观察术前、术后椎间盘突出节段关节突关节角的形态,测量L3,4、L4/5和L5/S1椎间高度指数和椎间盘突出节段关节突关节角的角度。结果:所有患者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随访14~22个月,平均17个月,按Macnab标准评价:优14例(43.75%),良13例(40.63%);可3例(9.37%),差2例(6.25%),优良率84.38%。术后L5/S1椎间高度指数与术前相比显著性下降(P〈0.05),但L3/4和L4/5椎间高度指数无显著性改变;关节突关节无明显退变;L4/5和L5/S1椎间盘突出侧的关节突关节角角度显著性下降(P〈0.05),但L3/4椎间盘突出侧的关节突关节角度无显著性改变。结论:经皮激光腰椎间盘减压术后患者的L5/S1椎间高度和腰椎间盘突出侧关节突关节角角度下降.有可能增加腰椎滑脱的风险。 相似文献
992.
993.
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临床评价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报告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临床评价方法及其初步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7年本治疗组伴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患者47例,其中男19例,女28例,男女比例为1∶1.5;年龄为34~72岁,平均50.5岁。入选条件:①明确诊断为脊髓型或神经根型\脊髓神经根混合型颈椎病。②均有交感神经症状。③患者均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术中均切除后纵韧带。其中8例术前影像学显示有椎节不稳,其余患者未见明显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及颈椎不稳。交感神经症状包括:眩晕,头痛,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模糊,心慌,记忆力下降,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或早搏等心电图异常,胃肠道症状,面部潮红,出汗等。交感神经症状评价采用20分评分法及患者主观满意度评定。患者主观满意度分为优、良、可、差4个等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10~48个月随访,术前交感症状评分6.0分;术后2.8分;患者主观满意度19例为优,16例为良,8例为可,4例为差,有效率为87.5%。结论切除后纵韧带的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对交感神经症状具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观察大鼠Nogo受体(NgR)特异性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在原代神经元干扰其mRNA表达的效果。方法体外培养大鼠原代皮层和海马细胞,应用阳离子脂质体转染试剂转染4对化学合成的大鼠NgR特异性siRNA,72h后提取细胞总RNA,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NgR mRNA表达情况。结果4对siRNA均能够下调靶基因NgR的mRNA表达水平,siNgR199、siNgR562、siNgR772和siNgR964等干扰后,NgR mRNA的表达分别为对照siRNA干扰组的6.5%、62.4%、15.2%和6.86%,与对照siRNA干扰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学合成的NgR特异性siRNA能够有效的干扰大鼠原代皮层和海马细胞内NgR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995.
精索静脉曲张患者血中儿茶酚胺浓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曲张后精索静脉血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及多巴胺浓度的变化,探讨儿茶酚胺在精索静脉曲张病理生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30例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精索静脉血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及多巴胺浓度,30例无精索静脉曲张的腹股沟斜疝患者作为对照。结果患者精索静脉血的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为(597.1±274.3)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386.2±172.6)pg/mL(P〈0.05)。肾上腺素浓度为(255.0±109.0)pg/mL,亦高于对照组(203.0±67.7)pg/mL(P〈0.05)。多巴胺浓度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精索静脉血中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浓度异常,这可能与精索静脉曲张的病理生理有关。 相似文献
996.
69例睾丸扭转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提高睾丸扭转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对69例睾丸扭转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12h内手术者,睾丸均存活;6例12—24h手术者,3例睾丸存活;39例超过24h手术者仅7例睾丸存活。未手术者16例,随访7例扭转睾丸均发生不同程度萎缩,尚未发现生育能力受影响者。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睾丸移植是治疗双侧睾丸扭转后功能性无睾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97.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症大鼠肠黏膜中维生素1,25(OH)2D3受体的mRNA和蛋白表达,揭示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同时,阐述纳米钙补肾中药的调节作用机制。方法切除大鼠双侧卵巢的方法复制骨质疏松症模型,采用纳米钙组及具有益肾填精、补钙壮骨作用的纳米钙补肾中药(大、中、小)剂量对实验大鼠治疗12周,以骨疏康颗粒剂、雌二醇(E2)及钙尔奇D600作为阳性对照组,正常大鼠和模型空白组为空白对照组;用PCR法、Western印迹法检测骨质疏松症大鼠肠黏膜中维生素1,25(OH)2D3受体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RT-PCR及Western方法检测,正常大鼠肠黏膜中含有维生素1,25(OH)2D3受体的mRNA和蛋白表达;模型空白组大鼠肠黏膜组织中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有明显的下降。纳米钙、纳米钙补肾中药各剂量组、钙尔奇D600组、骨疏康和雌二醇E2组用药后12周,与模型空白组比较,可不同程度上调肠黏膜组织中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但其中各治疗用药组的效果有所不同,一般表现为纳米钙补肾中药剂量组作用较好。结论①正常大鼠肠黏膜组织可以在基因、蛋白水平表达维生素1,25(OH)2D3受体,而且在肠钙吸收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②大鼠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肠黏膜组织中维生素1,25(OH)2D3受体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有关,从而影响肠钙的吸收。③纳米钙补肾中药通过调控大鼠肠黏膜维生素1,25(OH)2D3受体的mRNA和蛋白表达,促进肠钙的吸收,对于骨质疏松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998.
阴茎异常勃起诊治2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阴茎异常勃起的诊治方法、病理及预后。方法阴茎异常勃起患者21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海绵体血流成像、血气分析及穿刺活检术确诊后采用保守治疗、分流术及阴茎切除术等。结果低流量型阴茎异常勃起19例。勃起时间≤12h者8例。病理示海绵体间质轻度水肿,保守治疗后阴茎疲软,随访勃起功能正常;勃起时间13~24h者4例,其中轻度间质水肿1例、中重度3倒,行阴茎头-阴茎海绵体分流术后症状消失,随访3例勃起功能正常,1例发生轻度勃起功能障碍(ED);勃起时间25~48h者2例。病理镜下示海绵体平滑肌局灶性坏死及纤维样细胞,术后2侧均复发。其中1例扩大内瘘口后勃起消失,随访性功能无减退。另1例白血病引起者综合化疗后症状缓解,随访发生中度ED;勃起时间49~72h者3例。病理镜下示海绵体平滑肌广泛坏死、大量纤维样细胞及血栓形成。行大隐静脉-海绵体分流术后勃起消失。随访2例发生重度ED,1例术后2周因肺、脑梗死死亡;2例阴茎转移癌分别于术后12、18个月死亡。高流量型阴茎异常勃起2例,术后随访性功能正常。结论海绵体损伤程度与异常勃起时间紧密相关。应尽早采取治疗措施。同时治疗愿发病有助于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99.
细胞周期蛋白E在瘢痕疙瘩不同区域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E在瘢痕疙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瘢痕疙瘩不同区域和正常皮肤组织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中细胞周期蛋白E的表达。结果在瘢痕疙瘩周边部FB中存在细胞周期蛋白E的高表达;而在瘢痕疙瘩中央部阳性表达的FB数量少,8例标本FB中细胞周期蛋白E表达阴性。正常皮肤FB中细胞周期蛋白E表达阴性。经统计学处理,周边部与正常皮肤组及中央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及P〈0.05);中央部与正常皮肤(N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胞周期蛋白E在瘢痕疙瘩周边部FB中的高表达,不仅可能促进了瘢痕疙瘩的形成,并可能是瘢痕疙瘩侵犯周围正常组织,呈浸润性生长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00.
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为临床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中心2003年6月至2006年6月间行甲状腺癌根治+颈淋巴结清扫术,且颈清扫的淋巴结数目大于8枚的8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资料。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容易转移至Ⅵ区(单侧甲癌72.3%,双侧甲癌88.9%),其次是Ⅲ、Ⅳ区(单侧甲癌57.9%,双侧甲癌50%~66.7%),Ⅴ区和Ⅰ区较少发生淋巴结转移(单侧甲癌0%~20.1%,双侧甲癌25%~33.3%)。侵犯甲状腺包膜(88%)和滤泡亚型(85.7%)的甲状腺癌容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良性病变局部恶变(27.3%)和包膜型(25%)甲状腺癌,较少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甲状腺上极的肿瘤可以先出现颈外侧区淋巴结转移。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淋巴结转移的研究有助于确定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范围,建议甲状腺乳头状癌常规清扫Ⅵ区淋巴结,肿瘤位于甲状腺下极者需清扫对侧下极淋巴结;对于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的患者,应增加清扫Ⅱ、Ⅲ区的淋巴结。对风险较高的滤泡亚型及侵犯包膜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清扫范围要更大,应清扫Ⅱ~Ⅵ区淋巴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