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800篇 |
免费 | 3103篇 |
国内免费 | 157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17篇 |
儿科学 | 390篇 |
妇产科学 | 124篇 |
基础医学 | 1655篇 |
口腔科学 | 517篇 |
临床医学 | 3316篇 |
内科学 | 2356篇 |
皮肤病学 | 223篇 |
神经病学 | 580篇 |
特种医学 | 1132篇 |
外科学 | 2078篇 |
综合类 | 7525篇 |
现状与发展 | 8篇 |
预防医学 | 3275篇 |
眼科学 | 202篇 |
药学 | 3401篇 |
63篇 | |
中国医学 | 2920篇 |
肿瘤学 | 149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473篇 |
2023年 | 480篇 |
2022年 | 1042篇 |
2021年 | 1233篇 |
2020年 | 1105篇 |
2019年 | 582篇 |
2018年 | 617篇 |
2017年 | 770篇 |
2016年 | 617篇 |
2015年 | 1140篇 |
2014年 | 1370篇 |
2013年 | 1768篇 |
2012年 | 2561篇 |
2011年 | 2633篇 |
2010年 | 2374篇 |
2009年 | 2050篇 |
2008年 | 2098篇 |
2007年 | 1967篇 |
2006年 | 1667篇 |
2005年 | 1288篇 |
2004年 | 926篇 |
2003年 | 748篇 |
2002年 | 580篇 |
2001年 | 568篇 |
2000年 | 421篇 |
1999年 | 135篇 |
1998年 | 42篇 |
1997年 | 42篇 |
1996年 | 28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25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7篇 |
1981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3篇 |
1960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1953年 | 3篇 |
194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目的:评价Helioseal F,窝沟封闭剂在6~12岁儿童第一恒磨牙早期面窝沟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临床初诊6~12岁替牙期儿童第一恒磨牙病例252例,采用自身双侧对照。实验组126例应用Helioseal F,窝沟封闭剂结合预防树脂充填术治疗;对照组126例仅用复合树脂简单充填,随防1~3年,对两组继发龋病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3年随防,实验组继发龋病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Helioseal F,窝沟封闭剂3年完全保留率、部分保留率、全部脱落率、分别为77.23%、12.20%、10.57%;封闭剂保留率与龋病发生率成负相关。结论:Helioseal F,窝沟封闭剂结合预防性树脂充填术可有效防治6~12岁儿童第一恒磨牙早期面窝沟龋。 相似文献
142.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在体外对肺泡Ⅱ型细胞( ATⅡ)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人ATⅡ来源的A549细胞株为对象,应用化学性缺氧模拟剂CoCl2建立体外缺氧复氧损伤模型.研究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及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组(5、10、20、30、50、100μmol/L).应用CCK-8 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率;AV/PI流式细胞双染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ATⅡ特异性标志表面蛋白C(SP-C)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在A549细胞缺氧前应用低剂量辛伐他汀(5~20 μmol/L)预处理30 min,可促进A549细胞的增殖并显著抑制CoCl2引起的凋亡,同时显著增加SP-C和PCNA的蛋白表达;而高剂量辛伐他汀组(50~ 100 μmol/L)并没有观察到促进增殖、抑制凋亡的保护作用.给予L-甲羟戊酸竞争性抑制辛伐他汀,可逆转辛伐他汀对ATⅡ细胞的保护作用.结论 低剂量辛伐他汀可逆转ATⅡ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其保护机制与抑制甲羟戊酸代谢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143.
原发性胆囊癌1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原发性胆囊癌的外科临床资料,提高PCG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绍兴市人民医院收治111例PCG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术前诊断率为61.3%;111例胆囊癌患者中行单纯胆囊切除术22例,标准根治性切除术47例,扩大根治术18例,行姑息性手术12例,因腹腔内广泛转移而仅取活检12例.PcG术后3年生存率为29.7%(33/111),5年生存率为9.9%(11/111).结论 B超、CT仍是诊断胆囊癌的首选方法,高危人群放宽胆囊手术切除适应证,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改善胆囊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4.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treatment outcomes of techniques of K-wire fixation for treatment of supracondylar humeral fractures in children and provide guidelines for selection of internal fixation methods for humeral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in children.Methods Sixty-four cases d humeral supracondlylar fractures in children were treated by K-wire internal fixation from January 2004 to January 2009.They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with similar fracure types distributed to each group.Group one (crisscross K-wire fixation) contained 38 cases among which 21 were Gartlad Ⅱ fractures and 17 were Gartland Ⅲ fractures.Group two (lateral parallel K-wire fixation) cases contained 26 cases among which 18 cases were Gartland Ⅱ fractures and 8 cases were Garland Ⅲ fractures.Postoperative elbow functions we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excellent-good rate was carried out.Results Postoperatively all 64 patients were follow-up for 6 to 54 moths (average 26 months).The excellent-good rate of elbow fiuctions in group one and two was 92.1% and 84.6%, respectively.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functional recovery between the two fixation methods (P> 0.05).However ulnar nerve injury occurred in 4 cases of the crisscross K-wire insertion group, while none occurred in the lateral parallel K-wire insertion group.Conclusion Crisscross and lateral parallel K-wire fixation have similar clinical outcomes in treating humeral supracondylar fiactures in children.Lateral parallel K-wire fixation technique is simpler and can avoid the risk of iatrogenic ulnar nerve injury.It therefore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treat Gartland Ⅱ and Ⅲ supracondylar humerus fractures. 相似文献
145.
目的 研究促甲状腺激素(TSH)型垂体腺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19例TSH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4例,女性5例;年龄20~70岁,平均40.5岁;病程1~228个月,平均55个月.15例患者因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症状就诊,其中12例被误诊为原发性甲亢并口服抗甲亢药物治疗,另3例入院后很快确诊.4例患者因头痛和视力视野障碍等肿瘤占位效应就诊.在12例误诊患者中,2例行131I放射性核素治疗,1例行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所有患者均行经蝶垂体腺瘤切除术.结果 病理均为垂体腺瘤,免疫组化TSH阳性17例,阴性2例,生长激素阳性2例,泌乳素阳性1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阳性1例.术后MRI显示肿瘤全切除15例,肿瘤残留4例.随访时间6个月~7年,平均3.6年.术后3个月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各项均正常13例,其中2例3个月后复查TSH再次升高,但MRI未见肿瘤复发,行垂体放疗后甲状腺各项激素均正常.手术治愈率11/19,手术加放疗治愈率13/19.结论 对合并TSH升高的甲亢患者的筛查是提高TSH型垂体腺瘤的早期诊断的关键.治疗采用以手术治疗为主,垂体放疗和生长抑素为辅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6.
目的 探索一种全下睑全层缺损Ⅰ期再造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11例患者设计颊部旋转皮瓣再造下睑皮肤,鼻中隔软骨黏膜复合组织片游离移植再造下睑的结膜和睑板,完成Ⅰ期再造全下睑全层缺损.结果 11例再造下睑全部成活,除2例发生再造下睑轻度退缩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外形及功能均令人满意.结论 采用颊部旋转皮瓣覆盖皮肤,鼻中隔软骨黏膜复合组织移植片替代睑板和结膜行全下睑全层缺损再造,此术式操作简单,效果良好,是全下睑全层缺损再造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47.
148.
布托啡诺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脊柱后路手术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布托啡诺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脊柱后路手术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效果.方法 90例行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患者,根据术后镇痛药物的不同随机均分为三组:布托啡诺8 mg组(B组)、氟比洛芬酯200 mg组(F组)、布托啡诺4 mg+氟比洛芬酯100 mg组(BF组).记录术后4、6、12、24、48 h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镇静评分及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 BF组术后4、6、12 h时VAS评分低于B组和F组(P<0.05),其它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Ramsay评分术后6、12 h高于F组和BF组(P<0.05);三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布托啡诺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脊柱后路手术术后可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49.
目的:探讨俯卧位经背侧人路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俯卧位经背侧入路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治疗12例单纯性肾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为31~67岁,平均42.6岁。术前均行泌尿系B超、静脉尿路造影(IVu)和肾脏CT平扫及增强检查明确囊肿大小、数量及位置,证实与肾盂集合系统不相通。囊肿直径4.5~12.0cm,平均7.6cm。结果:12例患者均在后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105min,平均48.5min;术中出血量5~25ml,平均14.2ml;术后住院时间3~6天,平均4.8天。围手术期未出现并发症。随访12~20个月,平均15.3个月,未见囊肿复发。结论:俯卧位背侧入路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治疗单纯性肾囊肿安全可行。经背侧入路后腹腔镜手术的成功实施为临床手术路径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0.
目的探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在膀胱及其腹膜的发病特点以及腹腔镜用于诊断和手术治疗的注意事项。方法回顾分析了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和广东省人民医院3297例采用腹腔镜或开腹手术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膀胱腹膜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为29.5%,其中红色病灶占25.7%,蓝色病灶63.2%,白色病灶占11.1%。红色病灶多存在于Ⅱ期(P〈0.05),蓝色病灶多存在于Ⅱ(P〈0.05)和Ⅲ期(P‘〈0.05),白色病灶多存在于Ⅳ期(P〈0.01)。蓝色病灶部位常引起膜状粘连(P〈0.05),而白色病灶部位常引起紧密粘连(P〈0.05)。5例紧密粘连患者在腹腔镜手术中采用单极电凝行粘连松解,因膀胱破损或可疑破损而行病变部位切除加修补术。7例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其中5例行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均无复发。结论膀胱腹膜是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后期的常见病变部位,紧密粘连是腹腔镜手术引起膀胱破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