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800篇 |
免费 | 3103篇 |
国内免费 | 157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17篇 |
儿科学 | 390篇 |
妇产科学 | 124篇 |
基础医学 | 1655篇 |
口腔科学 | 517篇 |
临床医学 | 3316篇 |
内科学 | 2356篇 |
皮肤病学 | 223篇 |
神经病学 | 580篇 |
特种医学 | 1132篇 |
外科学 | 2078篇 |
综合类 | 7525篇 |
现状与发展 | 8篇 |
预防医学 | 3275篇 |
眼科学 | 202篇 |
药学 | 3401篇 |
63篇 | |
中国医学 | 2920篇 |
肿瘤学 | 149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473篇 |
2023年 | 480篇 |
2022年 | 1042篇 |
2021年 | 1233篇 |
2020年 | 1105篇 |
2019年 | 582篇 |
2018年 | 617篇 |
2017年 | 770篇 |
2016年 | 617篇 |
2015年 | 1140篇 |
2014年 | 1370篇 |
2013年 | 1768篇 |
2012年 | 2561篇 |
2011年 | 2633篇 |
2010年 | 2374篇 |
2009年 | 2050篇 |
2008年 | 2098篇 |
2007年 | 1967篇 |
2006年 | 1667篇 |
2005年 | 1288篇 |
2004年 | 926篇 |
2003年 | 748篇 |
2002年 | 580篇 |
2001年 | 568篇 |
2000年 | 421篇 |
1999年 | 135篇 |
1998年 | 42篇 |
1997年 | 42篇 |
1996年 | 28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25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7篇 |
1981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3篇 |
1960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1953年 | 3篇 |
194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和病死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一家教学医院结、直肠癌患者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和病死率情况。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992—2005年903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资料,对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和病死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903例患者中,结肠癌518例,占57.4%;直肠癌385例,占42.6%。住院期间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21.8%(197/903),结肠癌为18.3%(95/518),直肠癌为26.5%(102/385)。其中会阴部伤口感染、腹部伤口感染、肺部感染、肠梗阻较常见。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为1.2% (8/717),在结肠癌为0.8%(4/518),直肠癌为2.0%(4/199)。2000年前、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没有明显变化。急诊手术的伤口感染、肺部感染、腹腔内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择期手术。结、直肠癌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为1.0%。急诊手术的病死率为3.8%(3/80),择期手术为0.5%(2/438)(P= 0.028)。结论2000年后新技术的引入并没有改变结、直肠癌患者住院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2.
目的探讨胃癌前哨淋巴结(SLN)定位技术的可行性,并比较术中、术后不同方法定位SLN技术的利弊。方法使用亚甲蓝染料,对68例胃癌D2根治术标本分组进行术中、术后SLN定位。结果术中SLN的阳性判断值、阴性判断值、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8/8)、91.7%(22/24)、80.0(8/10)和100%(22/22);术后SLN的阳性判断值、阴性判断值、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10/10)、98.9%(22/23)、90.9(10/11)和100%(22/22)。结论胃癌SLN定位技术是可行的,对提高胃癌临床病理分期的精确性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3.
肠瘘患者的手术时机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肠瘘发生后,外科医生的第一直觉就是再次手术切除肠瘘,重新吻合肠管。早在上世纪60年代,对手术后发生的肠瘘,主要采用的就是这种手术方式。但由于肠瘘发生后合并的感染、出血与脏器功能障碍没有理想的控制手段,肠道炎性水肿,吻合往往难以满意。加之导致肠瘘的营养不良等全身与局部因素没有消除,肠瘘往往再次发生。反复多次手术及术后并发症所造成的打击,最终导致患者死于感染、出血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在当时,肠瘘患者的死亡率高达70%。这与当时针对肠外瘘行早期确定性手术策略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34.
脑片培养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1907年Harrison首次通过完善悬滴培养法进行神经系统培养,人们开始通过体外培养对神经领域进行探索。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从改进培养容器,培养条件及培养操作技术方法等多方面进行革新,发展了一系列神经系统体外培养的方法,使细胞或组织能够长期体外生存并保持功能,进一步进行观察、研究和操作。 相似文献
135.
二氮嗪抑制Aβ1~42对U251细胞存活率、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线粒体膜上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开放药物二氮嗪防治Aβ1~42细胞毒性作用及其分子学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Aβ1~42和二氮嗪同时处理神经胶质细胞瘤U251细胞24h,以四唑盐比色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四氯四乙基苯并咪唑基羰花青碘化物(JC-1)检测线粒体膜电位;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FH-D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膜联蛋白荧光素荧光染色检测U251细胞凋亡。结果(1)二氮嗪组神经胶质细胞瘤U251细胞在不同浓度Aβ1~42作用下,细胞存活率明显高于单纯Aβ1~42组(P<0.05)。(2)半定量分析显示,单纯Aβ1~42组(5μmol/L)U251细胞线粒体膜红/绿荧光强度比值(590/527nm)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二氮嗪组U251细胞红/绿荧光强度比值(590/527nm)明显高于单纯Aβ1~42组(P<0.01)。(3)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单纯Aβ1~42组(5μmol/L)U251细胞内的活性氧水平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二氮嗪(1mmol/L)预处理后U251细胞内的活性氧水平下降,与单纯Aβ1~4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流式细胞荧光强度分析显示,无论Aβ1~42或Aβ42~1均不能引起U251细胞发生早期或晚期凋亡或坏死。结论Aβ1~42的细胞毒性作用明显早于其致细胞凋亡作用。提示尽早应用二氮嗪保护细胞线粒体功能状态,可预防长时间暴露于Aβ1~42导致细胞凋亡所引起的神经细胞数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136.
为了探讨柱状吊扎加消痔灵注射外痔剥离治疗老年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将121例老年混合痔患者分为治疗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柱状吊扎加消痔灵注射,外痔切除;对照组采用外剥内扎术加消痔灵注射。术后对创面愈合时间、疼痛程度等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住院时间为(9.7±2.9)d,疼痛消失时问平均为(90.8±28.8)h;对照组住院时间为(10.9±3.3)d,疼痛消失时间平均为(104.2±37.5)h。结果表明,柱状吊扎加消痔灵注射外痔剥离是治疗老年混合痔较好的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37.
目的 调查平凉市中老年男性性欲低下、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射精障碍的患病情况.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不等比例随机抽样方法,选择城区6个居委会和郊区20个行政村1539名年龄≥50岁男性作为调查对象,分别记录国际勃起功能问卷(IIEF-5)评分及男性性功能问卷(O'Leafy ... 相似文献
138.
139.
140.
目的探讨采用二期膀胱黏膜半管状重建尿道术治疗后型尿道下裂的临床研究。方法81例后型尿道下裂病例采用二期手术:一期手术将阴茎海绵体完全伸直,阴茎包皮内板和背侧皮肤预置于阴茎腹侧;二期手术采用半管状阴茎阴囊皮肤+半管状膀胱黏膜成形尿道术。结果81例后型尿道下裂患者矫形后形态几乎接近正常。手术成功率为86.4%(70/81),尿瘘发生率为13.6%(11/81),8例(9.9%,8/81)发生尿道狭窄,经尿道扩张治疗后痊愈。结论二期膀胱黏膜半管状重建尿道术治疗后型尿道下裂的手术成功率较高,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