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30篇
  免费   1865篇
  国内免费   1075篇
耳鼻咽喉   166篇
儿科学   255篇
妇产科学   120篇
基础医学   1233篇
口腔科学   322篇
临床医学   2180篇
内科学   1502篇
皮肤病学   196篇
神经病学   584篇
特种医学   930篇
外科学   1684篇
综合类   5558篇
现状与发展   5篇
预防医学   2083篇
眼科学   166篇
药学   2167篇
  37篇
中国医学   1740篇
肿瘤学   842篇
  2024年   83篇
  2023年   202篇
  2022年   592篇
  2021年   675篇
  2020年   686篇
  2019年   290篇
  2018年   338篇
  2017年   539篇
  2016年   397篇
  2015年   715篇
  2014年   977篇
  2013年   1152篇
  2012年   1702篇
  2011年   1811篇
  2010年   1646篇
  2009年   1430篇
  2008年   1541篇
  2007年   1554篇
  2006年   1353篇
  2005年   1066篇
  2004年   803篇
  2003年   654篇
  2002年   551篇
  2001年   441篇
  2000年   319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散发型Creutzfeldt-Jakob病(sCJD)的MR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临床诊断为sCJD的患者资料,MR采用SE T1 WI、快速自旋回波(FSE)T2 WI、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观察其MR表现特征。结果3例SE TI WI和FSE T2 WI序列对基底节区和皮质的病变显示不佳,DWI则可清晰地显示病变,额、顶、枕叶皮质最常受累,表现为高信号,病变可对称,也可不对称,皮层下区脑白质信号未见异常。双侧尾状核、丘脑也可受累,DWI上呈高信号。晚期脑实质广泛萎缩,以皮质为著。结论sCJD采用DWI序列结合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可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42.
中切口切开法重睑成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一种简便有效,恢复快的中切口重睑成形术.详细阐述该方法的手术要点,重睑成形术所遵循的原则等.方法术前灵活定位,局部麻醉下做长15 mm的小切口,去除切口内部分眼轮匝肌及睑板前脂肪,将上睑皮肤与睑板固定.结果采用中切口切开法重睑成形术180例,效果满意.结论中切口重睑成形术创伤小,恢复快,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术中应严格遵循无创操作,宁窄勿宽,对过度依赖额肌的患者,手术前后进行睁眼训练.  相似文献   
43.
不同深度糖尿病大鼠烫伤模型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恒温恒压电热烫伤仪制作糖尿病大鼠不同深度烫伤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链脲佐菌素诱导正常SD大鼠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诱导成功1、2、3、4周检测皮肤晚期糖基化终产物、胶原含量,以正常SD大鼠作为对照,判断典型糖尿病性皮肤改变所需的时间。以恒温恒压烫伤仪制作烫伤模型,制模条件为0.5kg压力下,80℃,分别作用时间4.6、12s,48h后取材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烫伤深度。结果糖尿病大鼠诱导成功后4周,皮肤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含量为(31.40±3.45)U/mg、胶原含量为(12.60±0.57)mg/g,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出现典型的糖尿病性皮肤改变。HE染色烫伤时间4、6、12s时深度依次为浅Ⅱ度、深Ⅱ度和Ⅲ度。结论恒温恒压电热烫伤仪制作糖尿病大鼠不同深度烫伤模型简单、方便,重复性高,为研究糖尿病创面愈合提供较为理想的模型。  相似文献   
44.
目的建立标准化视神经损伤大鼠动物模型,对致伤强度、损伤程度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方法在立体定位下,利用微电极毁损视神经颅内段,毁损电压为5V,频率为60kHz,通过改变电毁损的电流强度,造成不同程度视神经损伤。然后进行视网膜切片,计数视神经节细胞层细胞,定量视神经损伤。结果析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视神经节细胞计数存不同刺激时间之间,差异硅著(F=3472,14,P〈0.001);在不同电流强度组间,差异显著(F=335.83,P〈0.001);经LSD法多重比较,视神经节细胞计数在刺激电流之间及刺激时间之间差异在α=0.05水平均有显著性意义。刺激强度和刺激时间的单独效应:同一电流组随着刺激时间增加.视神经节细胞计数呈下降趋势;除对照组和90s组外(F=0.79,P=0.548;F=1.54,P=0.242),刺激时间相同时,随电流强度增加.细胞计数也呈下降趋势,刺激电流强度与刺激时间之间交互效廊显著(F=27.30,P〈0.001):结论立体定向电毁损大鼠颅内段视神经模型可以测定致伤强度和视神经损伤程度,是较理想的视神经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国产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PFN),在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疗效及并发症。方法:总结自2002年3月-2004年5月使用国产PFN治疗56例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男25例,女31例;年龄6284岁,平均70.2岁)。手术使用骨科牵引床,在C形臂X线机下行闭合复位、锁定技术。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颈干角变化,以关节功能、疼痛情况、是否畸形等制订随访标准。结果:56例中随访49例,平均随访时间6.5个月。全部病例骨折均愈合,1例术后感染,2例出现颈螺钉切割股骨头(其中1例出现明显的外旋短缩畸形)。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优37例,良9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3.8%。结论:国产PFN内固定具有损伤小、固定牢固、生物力学优点突出等特点,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一种以腓肠神经内侧头肌支切断来改善小腿外形的新方法。方法在腘窝处切开,暴露腓肠神经内侧头肌支,并切断,使局部肌肉失神经萎缩,而缩小小腿的容积。结果本组4例,术后小腿周径平均缩小3.6±0.8cm,小腿外形满意。结论本方法为一简单、安全而有效的技术,能达到缩小小腿部的目的。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国产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PFN),在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疗效及并发症。方法:总结自2002年3月-2004年5月使用国产PFN治疗56例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男25例,女31例;年龄62~84岁,平均70.2岁)。手术使用骨科牵引床,在C形臂X线机下行闭合复位、锁定技术。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颈干角变化,以关节功能、疼痛情况、是否畸形等制订随访标准。结果:56例中随访49例,平均随访时间6.5个月。全部病例骨折均愈合,1例术后感染,2例出现颈螺钉切割股骨头(其中1例出现明显的外旋短缩畸形)。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优37例,良9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3.8%。结论:国产PFN内固定具有损伤小、固定牢固、生物力学优点突出等特点,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ⅩⅢ(FⅩⅢ)Val34Leu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了103例DVT患者与106例正常对照的FⅩⅢVal34Leu基因多态,并加以对照分析.结果:103例DVT患者FⅩⅢVa134Leu基因型均为野生型V/V,未见突变类型;106例对照组中发现1例突变杂合子V/L.2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相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ⅩⅢVal34Leu对中国人群DVT有保护作用的可能性极小.  相似文献   
49.
目的 评价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4 2例临床怀疑有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先行ERCP检查 ,再经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结果 本组 14 2例 ,ERCP准确诊断胆总管结石 12 8例 ,怀疑结石 3例 ,其余 6例未发现异常 ,漏诊 5例 ,其诊断结石的准确率为 90 .1% ( 12 8/14 2 )。EST取石成功 12 9例 ,失败 4例 ,成功率为 96.9%。采用取石网篮、取石球囊和机械碎石网篮取石。结论 ERCP对胆总管结石有较高的诊断价值。EST是一种诊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0.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文  宋斌  齐敏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9):1170-1172
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CT特征性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CT表现。结果25例主要CT表现为病变均为单侧性,位于上颌窦或以上颌窦为主,累及其他鼻窦;病变窦腔密度不均匀增高,内有局灶性点状、絮状(9例),砂粒状、小斑片状(16例)高密度影;可有窦壁骨质破坏(13例)。结论霉菌性鼻窦炎在CT表现有特异性,CT对该病的诊断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