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64篇
  免费   3298篇
  国内免费   1935篇
耳鼻咽喉   301篇
儿科学   504篇
妇产科学   187篇
基础医学   1848篇
口腔科学   600篇
临床医学   4229篇
内科学   2590篇
皮肤病学   328篇
神经病学   608篇
特种医学   1411篇
外科学   3214篇
综合类   9726篇
现状与发展   7篇
预防医学   3713篇
眼科学   432篇
药学   4038篇
  57篇
中国医学   3497篇
肿瘤学   1307篇
  2024年   150篇
  2023年   452篇
  2022年   1060篇
  2021年   1322篇
  2020年   1199篇
  2019年   606篇
  2018年   670篇
  2017年   939篇
  2016年   674篇
  2015年   1253篇
  2014年   1792篇
  2013年   2274篇
  2012年   3129篇
  2011年   3321篇
  2010年   2923篇
  2009年   2692篇
  2008年   2698篇
  2007年   2723篇
  2006年   2366篇
  2005年   1788篇
  2004年   1306篇
  2003年   1018篇
  2002年   758篇
  2001年   644篇
  2000年   482篇
  1999年   167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高血压的社区管理与医院内科门诊管理效果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评价健康教育在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中的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北京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高血压患者603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同期该院三里河内科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617例作为对照,进行血压测量和问卷调查。结果 社区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知识知晓率明显好于内科门诊高血压患者(P<0.01);其生活方式(遵医行为、体育锻炼、食盐量等)较好;血压控制情况也好于门诊患者(P<0.01)。结论 规范、定期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的知晓情况,改善高血压患者的不良行为习惯;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站固定的合作关系及新型医患模式有利于健康教育、健康知识普及和取得治疗成效。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儿童溶血尿毒综合征(HUS)的效果,以降低HUS的病死率。方法将本院收治的HUS 30例分为2组。普通组14例,予以综合治疗、甲泼尼龙静脉冲击及透析;冲击组16例,在普通治疗基础上早期联合应用IVIG,400 mg/(kg.d),3-5 d为1个疗程。结果冲击组病死率6.3%(1/16);普通组病死率42.8%(6/14)。两组病死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VIG能降低HUS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及区域淋巴结微转移作为食管癌TNM分期补充参数的可行性和意义。方法取术前未经放或化疗的食管癌手术标本22例,Ⅷ因子相关抗原抗体检测癌组织MVD,区域淋巴结作常规HE染色和抗细胞角蛋白(CK)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区域淋巴结的转移和微转移。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肿瘤MVD平均值为41.6±14.32。MVD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转移、术后早期复发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P>0.05)。CK免疫组化染色使淋巴结阳性率从30.11%提高至42.05%。N0期CK( )患者与N1期患者3年复发、转移率分别为40.0%和42.86%(P>0.05)。结论微血管密度和区域淋巴结微小转移是食管癌的重要预后因素,分别作为食管癌分期T、N因素的补充参数,对预示食管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合并胆管癌栓患者术中癌栓的处理方式和术后恢复过程。方法 对1995年1月-2002年12月手术治疗的27例HCC合并胆管癌栓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 只有59.3%(16/27)患者行肝切除、胆管取癌栓及胆管引流术。全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5.6%(15/27),术后30d病死率为22.2%(6/27)。结论 HCC合并胆管癌栓的预后差,早期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是改善此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35.
目的应用显微手术夹闭、血管内栓塞和栓塞后手术夹闭3种治疗方法,探讨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有效方案。方法显微手术瘤颈夹闭30个动脉瘤,栓塞34个动脉瘤,栓塞后夹闭15个动脉瘤。结果夹闭组30个完全夹闭,无复发,死亡率6%(2/30)。栓塞组完全闭塞率70.6%(24/34),复发率17.6%(6/34),死亡率11.8%(4/34)。栓塞后手术组15个完全夹闭,无复发,死亡率6.7%(1/15)。治疗结束用GOS评价,1个月后3组良好率分别为80.0%、79.4%和80.0%;半年后良好率分别为90.0%、88.2%和86.7%。结论显微手术瘤颈夹闭术仍然是治疗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具有1次治疗彻底和复发率低的优势,并可作为栓塞失败的补救手段。  相似文献   
36.
石丹岳  彭飞祁 《中国内镜杂志》2005,11(8):894-894,896
我院于2005年4月5日成功应用内窥镜技术经口咽入路治疗Klipple-Feil综合征合并颅底凹陷、脊髓受压患者1例,效果良好。现将手术配合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7.
本文针对不同层次护理人员制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和计划,采取岗前培训,岗位培训(专科培训、在职分层培训、护理人才培训),自学等形式,开展护士在职教育,不断扩充更新知识,以适应现代护理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内源性热休克蛋白90(HSP90)在缺氧心肌细胞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相关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方法建立新生Wistar大鼠心肌细胞缺氧模型,将细胞分为正常组、缺氧组、加入HSP90特异性阻断剂格尔德霉素后再缺氧组(格尔德霉素+缺氧组)。于缺氧后1、3、6、12、24、48h用噻唑蓝法检测心肌细胞的活力;缺氧24h,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缺氧1、3、6、12、24h,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心肌细胞中内源性HSP90及AKT表达水平。结果(1)缺氧24、48h,缺氧组、格尔德霉素+缺氧组细胞活力均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5);格尔德霉素+缺氧组细胞活力缺氧12h即开始明显下降,缺氧48h时明显低于缺氧组(P〈0.05)。(2)缺氧24h,缺氧组细胞AI为(10.7±1.2)%,明显高于正常组[(1.9±0.3)%.P〈0.05];格尔德霉素+缺氧组细胞AI为(26、3±5.3)%,明显高于缺氧组(P〈0.01)。(3)缺氧12h,缺氧组心肌细胞内源性HSP90及AKT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与格尔德霉素+缺氧组;缺氧24h,缺氧组有所下降.格尔德霉素+缺氧组则下降更明显。结论内源性HSP90对维持心肌细胞的活力有重要作用.缺氧心肌细胞AKT表达水平可受内源性HSP90表达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39.
36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8年6月至2006年9月瑞金医院收治的36例病理诊断为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胰腺浆液性囊腺瘤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多见于胰腺头颈部,无特征性临床表现。B超和CT诊断囊性肿瘤的正确率分别为69%(25/36)和94%(34/36)。CT对于囊腺瘤的诊断正确率为80%(29/36),对浆液性囊腺瘤的诊断正确率为61%(22/36)。在不能排除或考虑实性假乳头状瘤的病人中MRI对于囊腺瘤的诊断正确率80%(4/5)。本组35例行手术治疗,其中7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1例行胰腺节段切除;12例行胰体尾切除;5例行局部切除,1例行剖腹探查活组织检查。10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包括胰瘘、内出血、幽门梗阻、胰腺假性囊肿合并肠瘘病人及不同程度的胸腔积液。1例因内出血死亡。本组3例失访,32例获随访,除2例因其它疾病死亡,其余均健在,术后无复发。结论:CT和MRI,结合肿瘤学指标和临床病理特征可大大提高浆液性囊腺瘤的术前诊断率。浆液性囊腺瘤是一种良性的肿瘤,但手术治疗并发症较多。大多数浆液性囊腺瘤可考虑随访;有症状的胰腺浆液性囊腺瘤,或与黏液性囊性肿瘤不能鉴别者,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0.
彭晋  吴贵华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8):826-826,833
患者男性,29岁。因体检发现纵隔肿物17天入院。无胸、背痛及胸闷、气促、呼吸困难,无咳嗽、咳痰及咯血。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及胸膜摩擦音。胸透及胸部CT:右后下纵隔类圆形占位,密度较均匀,CT值20~22HU,肿物不随呼吸运动活动。CT诊断:右后下纵隔神经源性良性肿瘤(图1,2)。于全麻下行右后下纵隔肿瘤切除术,病理诊断:(右后下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讨论:纵隔支气管囊肿属先天性异常,为前肠囊肿的一种,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人。大部分位于气管、支气管周围,多在隆突下和右气管旁。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胸痛,无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