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46篇
  免费   678篇
  国内免费   352篇
耳鼻咽喉   25篇
儿科学   56篇
妇产科学   20篇
基础医学   384篇
口腔科学   60篇
临床医学   652篇
内科学   542篇
皮肤病学   39篇
神经病学   96篇
特种医学   225篇
外科学   694篇
综合类   1457篇
现状与发展   3篇
预防医学   689篇
眼科学   77篇
药学   894篇
  11篇
中国医学   809篇
肿瘤学   243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181篇
  2021年   257篇
  2020年   228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173篇
  2016年   124篇
  2015年   207篇
  2014年   275篇
  2013年   360篇
  2012年   556篇
  2011年   577篇
  2010年   553篇
  2009年   464篇
  2008年   456篇
  2007年   467篇
  2006年   391篇
  2005年   362篇
  2004年   251篇
  2003年   233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153篇
  2000年   123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周唯  汪国栋  裴璇  黄亮亮  李喆君  刘曦明 《骨科》2023,14(3):222-227
目的 比较导航下经皮加长骶髂螺钉与经皮重建钢板治疗垂直不稳定型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21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52例垂直不稳定型骶骨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按置入内固定的不同分为加长螺钉组(25例)和钢板组(27例)。加长螺钉组采用导航辅助下经皮加长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钢板组采用后路经皮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骨折复位情况以及骨盆功能恢复情况,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52例病人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25个月,平均14.1个月。加长螺钉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均少于钢板组[(79.6±18.3) min vs.(131.3±18.9) min,(34.2±24.4) mL vs. (252.9±120.3) mL,P<0.001];钢板组术中透视时间少于加长螺钉组[(41.5±23.9) s vs. (176.4±61.5) s,P<0.001];加长螺钉组术后3天、术后2周VAS评分[4(4,5)分、3(2,3)分]均少于钢板组[5(4,6)分、4(4,4)分](P<0.05),两组病人术后1个月、6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骨折复位情况Matta标准评分与骨盆Majeed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长螺钉组有2例病人术后出现螺钉松动退钉,两组病人术后均未出现内固定断裂以及骨折复位丢失并发症。结论 导航下经皮加长骶髂螺钉内固定与经皮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垂直不稳定型骶骨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复位与功能效果,但前者较后者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创伤小、疼痛减轻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2.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labeling and tracing in vitro go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by bromodeoxyuridine (BrdU)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of its optimal concentration, incubating time and cytotoxicity. Methods A healthy goat, aged 10 months old, male, weighing 32 kg, was used in this study. Bone marrow was aspirated. BMSCs were isolated and cultured using the adherence method in vitro. The fourth passage of BMSCs (P4) were incubated with BrdU at 5, 10, 15, 20 μmol/L as 5, 10, 15, 20 μmol/L BMSC groups. Cells were not labeled by BrdU as negative control. The following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induc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goat BMSCs; the optimal mass concentration and incubation time of 5-BrdU labeling; cell positive rate at 12, 24, 48 and 72 hours in each group using immunofluoreseenee; the cell survival rate after various concentrations of BrdU ladling by trypan-blue exclusion. Results The morphology of the primary and passage goat BMSCs was fusiform in shape. Goat BMSCs could differentiate into osteoblasts and chondrocytes following induction. BMSC nucleus showed green fluorescence under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after being labeled by BrdU. The mean labeling rate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concentration and incubation time of BrdU, and reached to (93.32± 3.25)% after incubation in 15 μmol/L, BrdU for 48 hour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15 μmol/L BrdU for 72 hours, 20 μmol/L BrdU for 48 hours and 72 hours (P > 0.05), or between the other groups or time points (P < 0.05). The labeling rate of the blank control group was 0. The cell survival rate was all above 90% (P > 0.05). Conclusions BrdU can be used as a labeling marker for goat BMSCs. When the concentration is 15 μmol/L and the incubation time is 48 hours, the optimal labeling effect can be achieved. Goat BMSCs labeled with BrdU is of high efficiency and safety.  相似文献   
103.
神经化组织工程骨构建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评估两种组织工程骨体内神经化重建方法的成骨效果,研究神经化与成骨的相互关系。方法26只新西兰大白兔,其中24只随机分成四组:组织工程骨组(A组),感觉神经束植入组(B组),运动神经束植入组(C组),血管束植入组(D组);另2只为空白对照组。每只动物均制备左侧股骨长1.5cm的段缺性骨与骨膜缺损,钢板固定后骨缺损处分别植入用四种方法制备的组织工程骨。植入的神经分别是隐神经和股神经肌支。术后4、8、12周摄股骨正位X线片,用放射影像学评分和X线阻射影分析比较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在组织工程骨中植入感觉神经束后,比单纯组织工程骨和运动神经束植入的修复效果均有明显提高,而在组织工程骨中植入运动神经束与单纯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相比较无明显差异,感觉神经束植入与血管束植入的成骨效果比较无明显差异,血管束植入组的成骨效果优于其它两组。结论利用感觉神经束植入的方法可以提高组织工程骨的成骨作用,而植入运动神经束却无此作用。  相似文献   
104.
踝关节X线片分析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测量正常成人踝关节X线片的有关数据,提高踝关节损伤诊断的准确率,以利于早期治疗、提高疗效。方法40例正常踝关节X线片,测量踝关节间隙内侧宽度、上方胫距关节间隙宽度、距骨外侧与外踝胫侧骨重叠影宽度、侧位片距骨与胫骨之间的宽度、下胫腓联合的宽度、胫骨外侧与腓骨胫侧构成重叠的宽度共六组数据。结果踝穴内侧宽度平均(3.8±0.5)mm,正位距胫关节宽度为(3.0±0.5)mm,距骨外侧与外踝的重叠影为(4.1±2.2)mm,侧位片中距骨与胫骨的间隙为(2.8±0.5)mm,下胫腓联合宽为(3.2±0.7)mm,胫骨外侧与腓骨胫侧重叠影宽平均为(7.7±1.9)mm。结论综合分析各组正常值,结合其它骨折改变,超过正常值范围是距骨脱位移位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依据。多组数据改变可提高早期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5.
目的通过对猕猴的解剖和实验,初步建立一种可行的利用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猕猴胫骨段性缺损的动物模型。方法对一只自然死亡的猕猴进行新鲜解剖,观察其胫骨的形态及周围知名血管束的解剖路径;将10只猕猴双侧胫骨(共20处)制成中段20mm骨-骨膜缺损模型,随机平均分成2组,实验组在缺损处填塞由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和具有特殊外型(侧槽和中空管)的β-磷酸三钙(β-TCP)支架体外构建的复合物,在中空管内移入隐动、静脉的一段,组织工程骨外被带蒂深筋膜;对照组只填塞组织工程骨。另取2只猕猴的无填充物胫骨缺损作对照。钢板螺钉固定。在4、8、12周时间点分别行放射线检测,墨汁灌注标本,组织学检测及标本大体观察。结果各时间点上,实验组在成骨、血管化程度及材料吸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未填充任何材料的缺损无愈合。各组猕猴术后一般表现无差异;术前、术后表现无明显变化。结论本组实验所建立的猕猴胫骨段性缺损修复模型及组织工程骨血管化方法是有效的、可行的,为组织工程骨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6.
Tofruetancloc nthisoitpnru sac.rttih oOrnorpig ltaiensctahylln y(i,qTuH emAa)jfoo irrs a Td HweteAelrli-o etrseatctaehbdnliiqs huheeidpsutilized bone cement for fixation,but loosening rate ofthe acetabular component was very high because ofbone cement tec…  相似文献   
107.
骶骨骨折手术导航模板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利用三维重建与逆向工程技术为骶骨骨折手术固定提供一种精确匹配的方法. 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6例骶骨骨折患者骨盆进行连续螺旋CT扫描,将原始.dicom格式数据导入Amira3.1(TGS)软件,三维重建骨折模型以.8tl格式保存,导入Image-ware10.0软件,模拟复位后设计拉力螺钉固定的最佳方向及长度,提取髂骨后部解剖学形态,建立与髂后上棘解剖学形态一致的模板,拟合模板和骶髂关节拉力螺钉孔道成定位模板,将定位模板通过激光快速成形技术生产出实物模板,手术时将建立的定位模板与髂骨后部结构相吻合,通过导航孔进行拉力螺钉的定位,置入拉力螺钉. 结果 6例患者拉力螺钉固定位置满意,重建的导航模板有较好的匹配性.本组6例患者手术时间为40~80min,术中出血量150~400mL术中X线暴露时间为2~6min.经6~24个月随访,根据Majeed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例,良3例,可1例. 结论通过三维重建与逆向工程分析构建的定位导航模板为骶骨骨折拉力螺钉的定位、定向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探讨三维重建技术在髂骨瓣临床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方法 2006年12月至2008年6月,采用旋髂深血管支髂骨瓣对1例股骨骨不连和5例胫骨骨缺损或骨不连的患者进行骨缺损修复.术前注射造影剂后采用CT扫描,应用Amira4.0软件对髂骨瓣结构进行三维重建,构建患者个性化骨瓣.根据患者骨缺损大小,进行个性化骨瓣三维构建,对患者进行髂骨瓣的点、线、面描记,用以指导手术切取. 结果三维重建患者个性化骨瓣6个,所重建个件化髂骨瓣能够清晰显示血管、骨骼及其毗邻结构的三维关系.6例患者所显示的骨瓣主要血供主干都与术中检查相符.术前测量旋髂深动脉起点距髂前上棘平均4.28 cm,旋髂深动脉主干血管外径平均为2.4 mm,穿支血管数平均为3条.术后6例患者获6个月~2年1个月(平均1年3个月)随访,髂骨瓣全部成活且Ⅰ期愈合,术后3~5个月均达到骨性愈合. 结论通过血管造影下肢CT扫描,采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提供髂骨瓣的三维动态解剖,重建的组织瓣能够准确地标示术中切取范围,避免了术中血管的副损伤,保证了髂骨瓣良好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9.
前交叉韧带解剖双束重建中股骨隧道建立路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前瞻性研究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解剖双束重建术中,采用经胫骨隧道与经前内人路定位建立股骨隧道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方法在连续30例ACL患者的解剖双束重建术中,首先分别以45°、55°角钻取胫骨隧道,关节内出口分别在ACL胫骨解剖附丽区印记的前内和后外,保留1~2mm间隔骨桥;关节外入口分别位于胫骨结节内侧和内侧副韧带前缘的前方,间隔以两枚Washer不重叠为准,分别用于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的移植重建。然后分别经两胫骨隧道,将两根球头空心钻的钻杆自胫骨隧道插入关节内,观察两钻头杆能否到达理想的股骨隧道,录像记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本组30例患者中,经胫骨前内侧束隧道插入的钻头杆,在股骨侧的指向全部偏高、偏前,无一例能完全或部分到达股骨侧前内侧或后外侧束隧道口;而经胫骨后外侧束隧道的钻头杆,经屈或伸膝调整角度后,5例(16.7%)可完全到达、8例(26.7%)可部分到达股骨的前内侧束隧道口;有2例(6.7%)可完全到达、6例(20.0%)部分到达股骨的后外侧束隧道口。而经前内入路屈膝120°后,28例(93.3%)定位可达到理想位置。结论在ACL解剖双束移植重建中,经胫骨隧道定位钻取股骨隧道的方法不可靠、准确性差、变异较大、可重复性差;而经前内入路方法可调节性强、准确性好、股骨隧道短、不受胫骨隧道方向、角度和直径的影响、简便易行、重复性好;但应注意要在较大的屈膝角度下定位钻取。  相似文献   
110.
背部弹力纤维瘤10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背部弹力纤维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10例背部弹力纤维瘤的临床资料,总结弹力纤维瘤的临床特点,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典型的病理改变,近远期手术疗效.其中男2例,女8例,年龄50~77岁,中位年龄65岁.发病部位均为肩胛下角,3例为双侧病变,7例为单侧病变.7例患者局部疼痛不适伴上肢活动时背部异物感,3例术前无症状.结果 本组10例,肿物直径4~12 cm,平均为(7.46±2.70)cm.除早期3例外,近期7例患者在手术前不依赖组织学检查而依据典型发病部位(肩胛下)及典型影像学(超声和/或CT、MRI)表现作出正确诊断.手术方式为全麻下肿物切除术.术后主要并发症为伤口积液(3例).穿刺抽液或置管引流后治愈.手术后以超声局部检查随访,随访时间4~125个月(中位时间11个月),无复发.结论 弹力纤维瘤是可以不依靠组织学检查,单纯依据典型体检结果及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在手术切除前即可作出正确诊断的独特类型.局部切除的近、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