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418篇 |
免费 | 2034篇 |
国内免费 | 99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66篇 |
儿科学 | 243篇 |
妇产科学 | 109篇 |
基础医学 | 1179篇 |
口腔科学 | 453篇 |
临床医学 | 2262篇 |
内科学 | 1429篇 |
皮肤病学 | 146篇 |
神经病学 | 359篇 |
特种医学 | 803篇 |
外科学 | 1444篇 |
综合类 | 5209篇 |
现状与发展 | 5篇 |
预防医学 | 2207篇 |
眼科学 | 174篇 |
药学 | 2262篇 |
25篇 | |
中国医学 | 2180篇 |
肿瘤学 | 79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304篇 |
2023年 | 363篇 |
2022年 | 748篇 |
2021年 | 785篇 |
2020年 | 737篇 |
2019年 | 418篇 |
2018年 | 393篇 |
2017年 | 539篇 |
2016年 | 406篇 |
2015年 | 739篇 |
2014年 | 940篇 |
2013年 | 1265篇 |
2012年 | 1791篇 |
2011年 | 1859篇 |
2010年 | 1771篇 |
2009年 | 1421篇 |
2008年 | 1463篇 |
2007年 | 1316篇 |
2006年 | 1159篇 |
2005年 | 848篇 |
2004年 | 583篇 |
2003年 | 496篇 |
2002年 | 363篇 |
2001年 | 301篇 |
2000年 | 217篇 |
1999年 | 72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59年 | 3篇 |
1958年 | 11篇 |
1957年 | 5篇 |
1956年 | 2篇 |
1955年 | 3篇 |
1954年 | 2篇 |
1948年 | 1篇 |
194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呼吸机相关性肺部念珠菌感染危险因素及耐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患者肺部念珠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其耐药的初步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14例机械通气超过48 h的患者,分成肺部念珠菌感染病例组和非念珠菌感染对照组,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X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耐药分析.结果 在研究病人中,有50例(占43.9%)发生肺部念珠菌感染,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2种以上基础病(OR=4.758,P=0.009)、频繁更换抗生素(OR=6.128,P=0.001)、血白蛋白低于25 g(OR=15.829,P=0.011)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预防性抗真菌治疗(OR=0.062,P=0.012)则是感染的保护因素.耐药分析显示白色念珠菌对大多数抗真菌药物敏感(100.0%),而非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50.0%)、伊曲康唑耐药率(38.5%)较高.结论 患者的基础情况差及频繁更换抗生素是呼吸机相关性肺部念珠菌感染主要危险因素,对其耐药性的分析有助于肺部念珠菌感染的诊治. 相似文献
62.
63.
上颌快速扩展最佳时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患者年龄、牙龄、骨龄,对上颌快速扩展扩弓效应的相关性分析,期望发现应用上颌快速扩展的最佳时机。方法:选择需上颌横向扩展的患者30例,年龄11~14岁,平均12.30岁,进行上颌快速扩展。摄左手腕掌指骨片,扩展矫治前后的上颌前部咬合片、头颅正位定位片。利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年龄相近,扩展效应不一;骨龄与扩展效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偏回归系数为-6.440,P值为0.045;牙龄与扩展效应具有高度相关性,偏回归系数为-1.289,P值为0.000。随着上颌第二恒磨牙的萌出、生长和建牙合,扩展效应明显下降。结论:在上颌第二恒磨牙萌出前进行上颌快速扩展,可在较短的治疗时间内获得所需的骨骼效应。 相似文献
64.
目的 研究丹参酮ⅡA对IL-1β诱导炎性软骨细胞的保护作用及PI3K/AKT/NF-κB通路的影响。方法 取SD大鼠10只,分离培养软骨细胞,分为正常组、丹参酮ⅡA(6.25,12.5,25,50 μmol·L-1)剂量组,培养24 h后CCK8法检测软骨细胞增殖情况。另取软骨细胞分为正常组、IL-1β(10 ng·mL-1)组和IL-1β+丹参酮ⅡA(6.25,12.5,25,50 μmol·L-1)组共6组,IL-1β与丹参酮ⅡA共培养24 h。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ELISA法检测软骨细胞TNF-α、IL-6、PGE2、NO的含量水平。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软骨细胞iNOS、COX-2、collagen-Ⅱ、aggrecan、MMP-13、ADAMTS-5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及PI3K/AKT/NF-κB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对于正常软骨细胞,给予(12.5,25,50 μmol·L-1)丹参酮ⅡA干预24 h可增加细胞增殖;对于IL-1β诱导的炎性软骨细胞,与IL-1β组相比,丹参酮ⅡA(25,50 μmol·L-1)可增加细胞增殖(P<0.01)。IL-1β+丹参酮ⅡA(12.5 μmol·L-1)组IL-6、PGE2、NO含量,COX-2、ADAMTS-5的mRNA表达及ADAMTS-5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或P<0.01),aggrecan蛋白表达水平上升(P<0.05);IL-1β+丹参酮ⅡA(25,50 μmol·L-1)组TNF-α、IL-6、PGE2、NO含量,iNOS、COX-2、MMP-13、ADAMTS-5的mRNA及蛋白表达,p-PI3K、p-AKT及p-P65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或P<0.01),collagen-II、aggreca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5或P<0.01)。结论 丹参酮ⅡA可有效保护IL-1β诱导的炎性软骨细胞,可通过促进软骨细胞增殖,抑制炎症反应,抑制PI3K/AKT/NF-κB通路,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肿瘤99Tcm-DTPA-DG分子显像的相关机制中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GlcNAcT)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建立负肺癌雌性裸鼠模型,剥除肿瘤组织行HE染色并进行免疫荧光检测99Tcm-DTPA-DG在不同活度下GlcNAcT变化趋势.剥离的肿瘤组织匀浆后提取胞浆蛋白及细胞核蛋白,比较细胞核是否摄取TcO4-、99TcmDTPA、18F-FDG和99Tcm-DTPA-DG.结果 肿瘤组织摄取不同活度99Tcm-DTPA-DG后,可见GlcNAcT蛋白表达有变化,GlcNAcT表达水平与99Tcm-DTPA-DG摄取率一致,有密切相关关系;99Tcm-DTPA-DG可被摄取进入细胞核且入核比率较其他药物高.结论结果 99Tcm-DTPA-DG进入细胞后,可以入细胞核进一步参与细胞代谢,实现肿瘤分子显像,这与99Tcm-DTPA-DG在胞质内磷酸化后被GlcNAcT糖基化修饰有关. 相似文献
66.
目的 观察乙酸灌注兔肝门静脉分支后肝脏的声像图、病理及生化改变,探讨乙酸栓塞门静脉分支引起兔肝脏坏死的机制.方法 28只兔剖腹后经门静脉分支注入不同剂量的50%乙酸.按灌注乙酸的量0.250,0.188,0.125,0.050,0.025 ml/kg分为5组.结果 乙酸灌注兔肝门静脉分支后,可造成门静脉分支管腔内膜炎症,管腔狭窄,甚至血栓形成,伴行的肝动脉分支也因乙酸作用形成内膜炎及血栓,导致相应区域肝组织变性坏死,肝肾功能指标随之变化.结论 经门静脉分支灌注乙酸后,在门静脉、肝动脉内造成程度不等的栓塞,降低或阻断了相应肝组织的血供,其效果等同于门静脉、肝动脉双栓塞,为临床治疗肝癌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7.
目的:研究龙胆苦苷对人胰腺癌细胞PANC-1凋亡的影响,并从白细胞介素6(IL-6)/Janus激酶2(JAK2)/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角度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以PANC-1细胞为研究模型,采用MTT法测定0(阴性对照)、2、4、8、16、32、64、128 mg/L龙胆苦苷作用于细胞72 h后的增殖抑制率,并计算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将细胞分为阴性对照组、吉西他滨组(阳性对照,4 mg/L)和龙胆苦苷低、中、高浓度组(15、30、60 mg/L)。分别于培养1、3、5、7 d后,采用台盼蓝拒染法进行活细胞计数,考察各组细胞的生长情况;培养72 h后,采用克隆形成试验考察细胞的克隆形成率,采用Hoechst 33258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测定细胞中IL-6、JAK2、STAT3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结果:4~28 mg/L龙胆苦苷均可显著抑制细胞的增殖(P<0.05或P<0.01),并具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趋势,IC50为9.54 mg/L。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吉西... 相似文献
68.
螺旋CT测量上颌磨牙根尖至上颌窦底距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本研究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机,对内蒙古地区正常成年人的上颌骨进行容积扫描,通过三维重建及精确测量技术,获得了上颌磨牙各个牙根尖与上颌窦底的距离等一些数据,再通过统计分析获得了一系列有用的数据和分析结果,为临床上颌磨牙区的疾病诊断和手术治疗设计及制定牙种植方案提供了有利参考依据。方法:首先选择内蒙古地区符合正常标准的成年人各30名(其中蒙古族男15名,女15名;汉族男15名,女15名),采用16排螺旋CT进行上颌骨1 mm层厚的扫描,将扫描数据输入重建工作站,利用应用软件MPR(CT多层面图像重建)和专门的牙科应用软件Dentalscan进行三维重建,再逐一测量上颌磨牙各个牙根尖与上颌窦底的距离。结果:①上颌磨牙各个牙根距上颌窦的距离在左右两侧以及蒙汉族之间相比较都无差异。②测量得到120例上颌磨牙各个牙根到上颌窦底的距离的均值。结论:①表明无论蒙汉族上颌磨牙各个牙根距上颌窦的距离在左右两侧是对称的、协调的。②表明第二磨牙近中根离上颌窦底最近。 相似文献
69.
目的:采用热交替实验研究分析空气喷磨与牙本质涂料相结合是否能减少树脂充填微渗漏的发生。方法:将60颗完好的离体磨牙随机分成5组,每组12颗,其中对照组(Ⅰ组)为使用牙本质涂料组;Ⅱ、Ⅲ组为使用50μm氧化铝空气喷磨组,且Ⅲ组结合使用牙本质涂料;Ⅳ、Ⅴ组为使用27μm氧化铝空气喷磨组,且V组结合使用牙本质涂料。每组一半牙齿进行热交替处理(5~55℃,2 500转)后,用染料渗入法着色,最后观察微渗漏情况。结果:空气喷磨结合使用牙本质涂料能显著地减少微渗漏(P<0.05),50μm较27μm微粒显著减少微渗漏(P<0.05)。结论:空气喷磨结合使用牙本质涂料能显著地减少微渗漏现象的的发生。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