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48篇
  免费   1262篇
  国内免费   680篇
耳鼻咽喉   50篇
儿科学   100篇
妇产科学   49篇
基础医学   420篇
口腔科学   260篇
临床医学   1175篇
内科学   897篇
皮肤病学   88篇
神经病学   227篇
特种医学   268篇
外科学   985篇
综合类   2534篇
预防医学   970篇
眼科学   60篇
药学   1100篇
  18篇
中国医学   1309篇
肿瘤学   380篇
  2024年   123篇
  2023年   260篇
  2022年   668篇
  2021年   761篇
  2020年   680篇
  2019年   329篇
  2018年   347篇
  2017年   488篇
  2016年   304篇
  2015年   523篇
  2014年   465篇
  2013年   491篇
  2012年   734篇
  2011年   878篇
  2010年   659篇
  2009年   558篇
  2008年   584篇
  2007年   559篇
  2006年   502篇
  2005年   382篇
  2004年   251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B(a)P诱导小鼠前胃癌过程中组织病理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B(a)P诱导小鼠前胃癌过程中胃组织形态学的动态改变。方法:小鼠用5mg/ml的B(a)P灌胃,每周两次,共4周。以后每隔4周处死一部分小鼠,对胃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从第17周开始小鼠前胃开始出现肉眼可见的肿瘤,前胃组织由局部腺体增生、排列紊乱逐步发展为腺体普遍异常增生,形成早期胃癌,进一步发展出现进展期胃癌。结论:B(a)P诱导的小鼠前胃癌的潜伏期大约3个月左右,前胃组织病理学动态变化过程是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胃癌。  相似文献   
82.
普胸手术预防性应用头孢呋辛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预防性使用单剂头孢呋辛对普通胸外科手术后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 通过随机对照试验 ,将 2 6 4例普胸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单剂组 (n=134)和多剂组 (n=130 ) ,比较两组的术后感染率、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住院费用。结果 单剂组的术后感染率 (8.96 %)与多剂组的术后感染率 (7.6 9%)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两组的住院时间也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但是单剂组的平均住院费用比多剂组少1345 .90元 (P<0 .0 5 )。结论 单剂头孢呋辛是预防普胸手术后感染有效的抗生素方案。  相似文献   
83.
博莱霉素与IL-2治疗癌性胸水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既能控制胸水而又可以减少治疗次数的药物的疗效.方法常用胸穿套管针建立闭式引流,在胸水基本流净、肺复张基础上予以博莱霉素(BLM)30~50 mg;IL-2 40万U做胸腔内一次性灌注.结果总有效率86.7%.毒副作用:发热、寒战者占28.3%(38℃以下者),轻度胸痛占33.3%,皮肤色素沉着者占40.0%,脱发占30.0%,食欲不振占28.9%.结论 BLM治疗癌性胸水疗效好,毒副作用轻,易为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下咽癌颈淋巴结转移时肿瘤区域引流淋巴结的活体显像方法,从肿瘤活体淋巴引流的角度观察下咽癌前哨淋巴结和颈淋巴结转移的方式,为颈淋巴结清扫术提供指导信息。方法:在表面麻醉和喉内镜引导下,用特制的注射针将^99mTc标记的人球蛋白注入20例下咽癌的肿瘤部位,在注射后不同时间采用SPECT扫描观察放射性核素通过淋巴扩散的过程及其在引流淋巴结内的浓集,以明确前哨淋巴结的位置和肿瘤颈淋巴结引流过程。同时对颈淋巴清扫标本进行病理检查。结果:20例肿瘤引流淋巴结均获得满意活体显像,显像的淋巴结最大3.5cm,最小1.0cm;12例梨状窝癌的颈部引流淋巴结位于肿瘤侧,其余8例中线结构的肿瘤颈部引流淋巴结均具有明显的优势偏向,即单侧颈部引流现象,没有出现双侧对称引流的病例。20例肿瘤引流淋巴结主要分布在Ⅱ、Ⅲ、Ⅳ区,未发现Ⅰ区和Ⅴ区显像的淋巴结。术后病理证实20例中有16例发现病理阳性淋巴结,且均位于引流优势侧,未出现对侧和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病例。结论:无论是中线结构或偏中线结构的下咽部癌肿,其向颈部的淋巴引流具有明显的优势偏向特点,术前进行引流淋巴结的活体显像对预测肿瘤转移部位和有目的地进行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5.
农村地区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数据质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评价农村地区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数据质量。方法采用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法,于2004年11~12月对伊通、建德、宿松、扶风4个县10月份常规免疫接种报告数据质量,按报告、统计、调查接种率3个层面进行研究。结果总的趋势是上报接种率高于统计接种率,统计接种率高于调查接种率。应种人数以调查为高,实种人数以报告为高。调查应种人数比报告应种人数多15.97%,调查实种人数比报告实种人数低15.54%。报告与统计应种人数符合率为55.83%,实种人数符合率为63.18%。报告与调查应种人数符合率为51.21%,实种人数符合率为61.89%。报表统计人员测试结果与上报报表统计正确性无关(χ2=1.54,P>0.05),村级人员制作报表的准确性明显比乡级低(χ2=7.79,P<0.01);报表数据质量乡级高于村级(χ2=8.64,P<0.01)。结论农村地区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数据质量有待提高,其措施是提高报表统计人员责任心,统一由乡级统计报表,改善培训及督导方法。  相似文献   
86.
ISSR-PCR在石斛种间鉴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沈颖  徐程  万小凤  张铭 《中草药》2005,36(3):423-427
目的 采用ISSR-PCR方法对石斛属9种植物进行鉴别,探讨不同种石斛在DNA分子水平上的差异。方法 选取10条由SSR组成的引物,对9种石斛进行PCR扩增及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 10条引物中有7条扩增出多态性条带。每条引物可检测的多态性位点最少7个,最多14个,扩增片段大小为220-1260 bp。其中,引物UBC-807和UBC-864具有较高的多态性条带比率,均可以独立将所有被测种区分开来。结论ISSR-PCR作为一种简便、可靠的分子标记鉴定技术,可以作为石斛属种间鉴别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7.
不同碳源对掌叶大黄毛状根生物量和蒽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世海  刘晓峰  果德安  郑俊华 《中草药》2005,36(7):1075-1077
目的研究不同碳源对掌叶大黄毛状根生物量和蒽醌产量的影响。方法选取3个克隆的掌叶大黄毛状根和非转化根,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7种糖作为培养基碳源时对大黄根生物量的积累和5种蒽醌类化合物的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同糖作为碳源对大黄根生物量积累和蒽醌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大黄根类型与糖种类互作分析显示,DH 7a与麦芽糖对于蒽醌产量来说是优势组合,而DH 5a和DH 5c在蔗糖和果糖差异不显著,非转化根在蔗糖作碳源的培养基中蒽醌产量极显著地高于其他6种糖。结论果糖作为碳源最利于大黄根培养的生物量的积累,蔗糖作为碳源时大黄根蒽醌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88.
白藜芦醇及其糖苷在虎杖中的存在形式及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志杰  李晓峰  万谦宏 《中草药》2005,36(7):1087-1088/1114
白藜芦醇是虎杖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调节血脂的作用,是一种极有前途的抗癌新药[1,2]。白藜芦醇在自然条件下,以自由态和糖苷两种形式存在。从化学结构上看,白藜芦醇及其糖苷还存在顺式和反式两种异构体。有关白藜芦醇的药理作用和中药中白藜芦醇的色谱分析方法的报道很多[3,4],但对白藜芦醇及其糖苷的顺、反式两种结构的药理作用和效价差别尚没有进行系统的比较与研究。有关白藜芦醇顺、反异构体的互变以及确认原药材中白藜芦醇及其糖苷的存在形式,未见研究报道。因此建立一种可同时分离和检测白藜芦醇4种单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89.
眼内异物误诊原因分析及防止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如何避免眼内金属异物误诊和漏诊。方法对12例(12眼)眼内金属异物误诊、漏诊原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2跟被误诊为葡萄膜炎8眼、白内障1眼、玻璃体浑浊3眼。由于延误了治疗,导致视力下降。结论必须提高医生对本病的警惕性,全面分析病情,借助X线等辅助手段,可大大降低误诊和漏诊率。  相似文献   
90.
银黄口服液中黄芩苷和绿原酸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银黄口服液中黄芩苷、绿原酸的含量。方法 Nova -pakC18(2 5 0mm× 4 6mm ,10 μm)色谱柱 ,黄芩苷流动相为甲醇 - 0 4 %磷酸 (5 0∶5 0 ) ,流速为 1 0ml·min-1,检测波长为 2 78nm ;绿原酸流动相为乙腈 -0 4 %磷酸 (13∶87) ,流速为 1 0ml·min-1,检测波长为 318nm。结果 黄芩苷在 0 2 4 5 3~ 1 4 718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平均回收率为 99 6 8% ,RSD为 0 87% ,重现性RSD为 0 5 6 % ;绿原酸在 0 2 30 1~ 1 6 10 7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平均回收率为 99 5 8% ,RSD为 1 10 % ,重现性RSD为 0 4 6 %。结论 本法简便、快速、灵敏、准确、重现性好 ,可作为银黄口服液的质量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