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5980篇 |
免费 | 7696篇 |
国内免费 | 418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720篇 |
儿科学 | 1501篇 |
妇产科学 | 438篇 |
基础医学 | 4526篇 |
口腔科学 | 1209篇 |
临床医学 | 9639篇 |
内科学 | 6862篇 |
皮肤病学 | 943篇 |
神经病学 | 1545篇 |
特种医学 | 2965篇 |
外科学 | 6788篇 |
综合类 | 21586篇 |
现状与发展 | 31篇 |
预防医学 | 8781篇 |
眼科学 | 1022篇 |
药学 | 8883篇 |
110篇 | |
中国医学 | 7114篇 |
肿瘤学 | 319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1篇 |
2024年 | 953篇 |
2023年 | 1049篇 |
2022年 | 2215篇 |
2021年 | 2759篇 |
2020年 | 2494篇 |
2019年 | 1326篇 |
2018年 | 1422篇 |
2017年 | 1862篇 |
2016年 | 1401篇 |
2015年 | 2540篇 |
2014年 | 3456篇 |
2013年 | 4527篇 |
2012年 | 6789篇 |
2011年 | 7085篇 |
2010年 | 6497篇 |
2009年 | 6062篇 |
2008年 | 6255篇 |
2007年 | 6197篇 |
2006年 | 5455篇 |
2005年 | 4447篇 |
2004年 | 3210篇 |
2003年 | 2720篇 |
2002年 | 2122篇 |
2001年 | 2062篇 |
2000年 | 1496篇 |
1999年 | 554篇 |
1998年 | 126篇 |
1997年 | 133篇 |
1996年 | 133篇 |
1995年 | 77篇 |
1994年 | 85篇 |
1993年 | 54篇 |
1992年 | 44篇 |
1991年 | 32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13篇 |
1964年 | 6篇 |
1963年 | 4篇 |
1959年 | 9篇 |
1958年 | 11篇 |
1957年 | 11篇 |
1956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胸部开放伤后海水浸泡对实验犬前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海水浸泡胸部开放伤对实验犬血浆前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方法:实验动物致伤后随机分为对照组(n=10)、海水浸泡组(n=10)和生理盐水浸泡组(n=5)。对照组为单纯胸外伤,海水浸泡组和生理盐水浸泡组的动物于致伤后分别置入人工配制的海水或生理盐水中,于伤前及浸泡后15、30、45min及1、2、3和4h取务测定TNF-α和IL-1β变,货时监测血流动力学、呼吸系统和动脉血气变化。对照组除不浸泡海水外处理同海水浸泡组。结果:海水浸泡组的血TNF-α和IL-1β伤后明显升高并且高峰出现时间明显提前。急性肺损伤明显重于对照组和生理盐水浸泡组。结论:胸外伤后海水浸泡能启动了全身前炎症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的过度表达,并且这种变经可能在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4.
45.
人转化生长因子β3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获取人转化生长因子β3的编码基因,开发抗衰老的皮肤药物。
方法:采用重叠PCR的方法,设计4对引物,进行4次PCR合成人转化生长因子β3的编码基
因。
结果:4次PCR后,经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一357 bp的条带,将电泳产物回收,连接入pMD-18T载体,经测序分析证实,所获得DNA片段为人转化生长因子β3的编码基因。
结论:利用重叠PCR方法能够成功构建人转化生长因子β3的编码基因。 相似文献
46.
目的:通过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的临床分析,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的具体优势。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矫治拥挤的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固定矫治器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90例患者均实现了牙齿排列的整齐并有效关闭了拔牙的间隙。观察组在疗程评估的有效率方面略高于参照组,但是两组并没有显著的差异。而在美观满意度、舒适满意度和便捷满意度3个指标上,观察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参照组,存在着显著的差别。结论:固定矫治器和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于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矫治拥挤均能形成显著的疗效,但是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不但美观大方,还能够大大降低医生的劳动强度,所以在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矫治拥挤方面,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相对于固定矫治器具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脊柱微创椎弓根置钉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2月~2014年2月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行胸腰椎椎弓根置钉术患者资料52例,在经皮置钉过程中实时自发肌电(spontaneous electromyography,s EMG)和触发肌电(triggered electromyography,t EMG)监测、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检测。随访患者术后临床神经功能及置钉椎体薄层CT。结果术后9例患者SEP波幅较术前波幅升高,提示症状可能较术前改善,术后随访证实麻木感较术前改善。术中抓获暴发肌电3例,确认钉道破壁。222枚螺钉置入中,经CT提示有21枚螺钉穿破椎弓根,t EMG阳性23例,假阳性2例,并且螺钉破壁后位置与t EMG阈值无明显关联。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随访患者神经功能,术前A级2例、B级3例、C级8例、D级30例、E级9例;末次随访A级1例、B级1例、C级2例、D级17例、E级3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MG和SEP有各自的作用,联合监测具有互补作用,为指导脊柱椎弓根镙钉置入术的进程和提高手术安全性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8.
目的研究胸腰椎骨折经椎弓根植骨术后伤椎愈合的方式及影响因素。方法本次研究纳入自2011-01-2013-01诊治的74例具有完整随访结果的患者,采用经椎弓根植骨36例,同期未经椎弓根植骨38例。依据脊柱骨折负荷分享分级、笔者设计的椎体轴位9分区法明确骨折损伤程度、骨折复位及伤椎植骨情况、骨折愈合及伤椎植骨愈合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6~24个月,平均20个月。未植骨组:术后1年随访时椎体内各区形成空洞总计21.1%。植骨组:术后1年随访时椎体内各区形成空洞总计24.1%。结论胸腰椎骨折后伤椎经椎弓根植骨术中可撬拨复位塌陷及碎裂的上终板,减少髓核组织的突入发生,形成椎体内有效的可填充空腔,便于椎体内充分植骨,形成利于骨细胞爬行替代的框架结构,减少晚期上终板的塌陷及椎体内空洞的形成。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修补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及其对机体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孔组(n=47)和多孔组(n=43),单孔组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多孔组行传统多孔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7 d及术后14 d 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及总免疫球蛋白E(T-IgE)水平。结果:与多孔组比较,单孔组患者术后镇痛剂使用率(18.60% vs 4.26%)、住院时间[(8.54±1.68)vs(7.22±1.43)]明显降低(P<0.05),术后肠鸣音出现时间[(31.15±4.13)h vs(27.70±3.36)h]、胃肠功能恢复时间[(40.74±6.08)min vs(33.58±5.63)min]、首次排气时间[(51.73±6.68)vs(41.13±5.67)]及首次排便时间[(59.52±8.38)vs(46.48±7.12)]均显著缩短(P<0.05)。单孔组术后7 d、14 d,血清PCT、IL-6及T-IgE水平显著低于多孔组[术后7 d,PCT:(0.32±0.15)ng/mL vs (0.43±0.17)ng/mL,IL-6:(1.05±0.26)pg/mL vs (1.15±0.39 )pg/mL,T-IgE:(119.59±28.51)IU/mLvs(125.46±25.63)IU/mL;术后14 d,PCT:(0.27±0.11)ng/mL vs (0.37±0.19)ng/mL,IL-6:(0.94±0.41)pg/mL vs(1.06±0.32)pg/mL,T-IgE:(96.51±32.15)IU/mLvs(102.83±21.36)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2%,显著低于多孔组(13.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修补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疗效显著,能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究复方倍他米松联合甘草锌颗粒治疗中重度斑秃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80例斑秃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0)与对照组(n=40),按照斑秃严重程度将观察组分为中度组(n=22)及重度组(n=18),观察组给予复方倍他米松局部注射与甘草锌颗粒口服联合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复方倍他米松局部注射治疗。以3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治疗1、2、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4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00%(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42.50%明显高于本组治疗1个疗程后15.00%(P<0.05),其中中度组总有效率59.09%,高于本组治疗1个疗程(22.72%)及2个疗程后的有效率(27.27%)(P<0.05);中度组总有效率59.09%,高于重度组22.22%(P<0.05);中度组转阴率68.18%明显高于重度组44.44%(P<0.05)。治疗1、2、3个疗程后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7.50%、17.50%、25.00%,与对照组12.50%、15.00%、22.50%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17.50%与对照组32.50%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中、重度斑秃患者采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法联合甘草锌颗粒口服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尤其对中度斑秃患者治疗有效率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