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03篇
  免费   1081篇
  国内免费   653篇
耳鼻咽喉   116篇
儿科学   134篇
妇产科学   106篇
基础医学   734篇
口腔科学   190篇
临床医学   1472篇
内科学   975篇
皮肤病学   119篇
神经病学   262篇
特种医学   510篇
外科学   895篇
综合类   3518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一般理论   2篇
预防医学   1523篇
眼科学   130篇
药学   1498篇
  15篇
中国医学   1035篇
肿瘤学   401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337篇
  2021年   362篇
  2020年   385篇
  2019年   195篇
  2018年   188篇
  2017年   286篇
  2016年   217篇
  2015年   452篇
  2014年   549篇
  2013年   754篇
  2012年   1084篇
  2011年   1256篇
  2010年   1151篇
  2009年   970篇
  2008年   983篇
  2007年   921篇
  2006年   892篇
  2005年   716篇
  2004年   486篇
  2003年   337篇
  2002年   187篇
  2001年   185篇
  2000年   187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2年   5篇
  1976年   5篇
  1971年   3篇
  1959年   26篇
  1958年   31篇
  1957年   26篇
  1956年   24篇
  1955年   19篇
  1954年   28篇
  1951年   3篇
  1949年   16篇
  1948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 探讨肾结核的临床特征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肾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近年来肾结核病例仍较多见,早期诊断困难,单纯药物治疗可治愈者约16%,手术切除仍是主要治疗方法。结论 不典型肾结核的发病率仍较高。尿常规、B超、静脉肾盂造影为主要诊断方法,诊断性治疗仍是确诊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2.
目的 研究皮下埋藏灌注器治疗肝癌导管所致的并发症。方法 收集我院1990~2004年用该方法治疗肝癌患者共313例,其中肝动脉栓塞化疗234例,门静脉化疗33例,肝动脉栓塞化疗加门静脉化疗40例,腹腔置管化疗6例。结果 发生导管并发症共43例,发生率为13.7%,其中导管堵塞16例,导管移动、松脱7例,肝动脉胆管漏8例,灌注器皮下感染,皮瓣坏死12例,肝动脉插管与门静脉插管导管并发症的比率为2.6:1。结论 采用皮下埋藏灌注器治疗由肝癌导管所致的并发症,为数不少,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1994~2003年收治的57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的治疗及预后。结果手术治疗20例,13例痊愈,3例形成假性胰腺囊肿,4例死亡,病死率20%。非手术治疗37例,24例痊愈,5例形成假性胰腺囊肿,8例死亡,病死率22%。病死率在手术组与非手术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组内不同分级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方法不完全相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主要死因,控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CT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例胃血管球瘤病例的临床资料及CT影像学表现。结果病灶位于胃窦部5例,位于胃大弯侧2例,大小约1~5cm。病灶密度均匀,未见出血、坏死及囊变。增强动脉期明显均匀或不均匀性强化,门脉期进一步均匀性强化。结论胃血管球瘤相对少见但具有较典型的CT特征,CT平扫及多期增强对胃血管球瘤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95.
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半切空洞损伤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对大鼠损伤脊髓形态和功能的修复作用。[方法] 30只Wistar大鼠,分为半切洞损伤组、D-Hanks液对照组和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组。4、8周后取损伤部位脊髓组织进行HE、Nissl、Holmes银染观察神经纤维和神经细胞的再生情况。同时在伤后1、4、8周进行伤侧下肢MEP和SEP检测,了解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1)治疗组4周后,分化的细胞基本闭合空洞,形成一空腔。8周时,在损伤处可见大量星形胶质细胞,及少数长出突起、存活的神经元,而且移植物与宿主之间在形态上形成纤维联系;(2)术后1周各组运动诱发电位和感觉诱发电位峰潜时明显延长,无显著差异性,手术后4、8周,C组的峰潜时较A、B组明显缩短,有显著的差异性(P〈0.01)。[结论] 神经干细胞移植到损伤脊髓组织后,能够存活、分化并从结构和功能上较好地修复组织缺损区域。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检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胎儿左、右心室心肌节段功能的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采集81例PIH胎儿,包括妊娠高血压组(GH组)24例、轻度子痫前期组(MPE组)25例、重度子痫前期组(SPE组)32例,以及136例正常胎儿(对照组)的心脏四腔观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右心室各节段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Vs)、舒张期峰值运动速度(Vd)、峰值应变(S)、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和舒张期峰值应变率(SRd)。结果 217例胎儿中成功采集图像192例。PIH各组左、右心室壁Vs和Vd均由基底段至心尖段逐渐减低(P<0.01),S、SRs和SRd在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H组左、右心室壁Vs、Vd、S、SRs和SRd与对照组相应节段心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E组右心室壁S、SRs和SRd较对照组降低(P<0.05);SPE组左、右心室壁S、SRs和SRd较对照组、GH组和MPE组均降低(P<0.05),右心室壁Vd较对照组及GH组降低(P<0.05)。结论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可以检测PIH胎儿左、右心室心肌节段功能的变化,PIH对子痫前期胎儿左、右心室功能均有影响,以右心功能损害首先发生。  相似文献   
97.
目的:调查185名从平原急进高原地区人员高原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海拔约4600 m地区试验性紧急献血人员健康状况,为高原高海拔地区紧急采血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照GJB1098-1991《急性高原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测定不同海拔高度高原反应变化,填写调查表,分析海拔约3600 m和4600 m环境下高原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海拔4600 m地区献血者紧急献血前后身体健康状况。结果不同海拔高度高原反应发生率变化不明显,但高海拔地区中重度高原反应发生率明显增加;航空机动模式(2~5 h)和铁路机动模式(6~9 d)入藏人员高原反应发生率基本一致,分别为70.00%和74.40%;健康者紧急献血后未发生献血反应和高原反应。结论高原海拔4600 m地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开展紧急献血,但仍需加大样本量继续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8.
目的:研究分析颅脑损伤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08年1月~2013年10月期间收集我院治疗的1121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其中男性642例,女性479例;年龄19~72岁,平均(43.2±15.4)岁。根据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分析年龄、肺基础疾病、格拉斯哥昏迷( GCS)评分、急性肺损伤、昏迷时间、卧床时间等因素。结果观察组年龄、肺基础疾病、GCS评分、急性肺损伤、昏迷时间、卧床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是两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抗生素、抑酸剂、脱水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应用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比例高于对照组,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术后肺部感染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医护人员应提高认识,从而减少其危险因素,提高患者治疗质量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9.
目的:评估自创长骨骨肿瘤良恶性X线评分系统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26例长骨骨肿瘤或者瘤样病变患者的术前X线平片,利用自创骨肿瘤良恶性X线评分系统进行病变良恶性判断,并与术后病理诊断对比,统计评分系统诊断恶性、侵袭性及良性骨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骨肿瘤良恶性X线评分系统诊断恶性、侵袭性及良性骨肿瘤的敏感度分别为96.88%、56.76%和96.49%;特异度分别为100%、96.62%、76.81%;准确度分别为99.20%、84.92%、85.71%。结论:长骨骨肿瘤良恶性X线评分系统能定量评价骨肿瘤的良恶性,方法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100.
目的评价颈椎一期后前路手术中应用自体颈椎椎板行椎间植骨融合加前路钢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6月采用颈椎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前后方均受压迫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7例,其中A组采用后路所切除的颈椎椎板行椎间植骨加前路钢板固定,B组采用自体三面皮质髂骨植骨加前路钢板固定(n=22)。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植骨融合率、VAS评分、JOA评分及椎间隙高度变化。结果 A组手术时间(102.7±13.9min)及术中出血量(170.3±25.7ml)均明显低于B组(分别为128.9±12.3min、191.1±32.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术后3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17.4个月。术后6个月A、B两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94.4%(14/15)和100%(2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0)。两组术后VAS评分、JOA评分、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需行前后路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椎板作为颈椎前路椎体间植骨材料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