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814篇 |
免费 | 981篇 |
国内免费 | 199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24篇 |
儿科学 | 206篇 |
妇产科学 | 253篇 |
基础医学 | 2388篇 |
口腔科学 | 1566篇 |
临床医学 | 2419篇 |
内科学 | 2646篇 |
皮肤病学 | 94篇 |
神经病学 | 485篇 |
特种医学 | 871篇 |
外科学 | 1424篇 |
综合类 | 6825篇 |
一般理论 | 1篇 |
预防医学 | 3011篇 |
眼科学 | 846篇 |
药学 | 1992篇 |
中国医学 | 2404篇 |
肿瘤学 | 1238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51篇 |
2021年 | 45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21篇 |
2015年 | 55篇 |
2014年 | 123篇 |
2013年 | 207篇 |
2012年 | 305篇 |
2011年 | 1866篇 |
2010年 | 1212篇 |
2009年 | 771篇 |
2008年 | 609篇 |
2007年 | 501篇 |
2006年 | 642篇 |
2005年 | 1175篇 |
2004年 | 3836篇 |
2003年 | 3405篇 |
2002年 | 2658篇 |
2001年 | 2157篇 |
2000年 | 1254篇 |
1999年 | 1628篇 |
1998年 | 1194篇 |
1997年 | 1044篇 |
1996年 | 526篇 |
1995年 | 407篇 |
1994年 | 416篇 |
1993年 | 623篇 |
1992年 | 471篇 |
1991年 | 402篇 |
1990年 | 392篇 |
1989年 | 263篇 |
1988年 | 188篇 |
1987年 | 124篇 |
1986年 | 92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2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3篇 |
1975年 | 2篇 |
1969年 | 2篇 |
1937年 | 1篇 |
1933年 | 3篇 |
1930年 | 2篇 |
190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ECSM2胞外区B细胞表位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预测内皮细胞特异分子-2(endothelial cell-specific molecule-2,ECSM2)胞外区B细胞表位。方法以ECSM2胞外区氨基酸序列为基础,应用公共的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ECSM2的序列特异性、二级结构,以及极性、亲水性、柔韧性、表面可及性等参数,然后借助专业的B细胞表位预测工具预测潜在的B细胞表位,最后对获得的数据综合分析,评判ECSM2胞外区最有可能的B细胞表位。结果综合分析多种生物信息学工具获得的数据表明,ECSM2胞外区69-93位氨基酸区段包含了4个相互重叠的潜在表位,具有极大的B细胞表位可能性。结论应用生物信息学预测出的ECSM2胞外区B细胞表位,为直接利用该表位从抗体库或杂交瘤细胞库中筛选出血管内皮细胞靶向的特异抗体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52.
953.
淋球菌LOS 2C7表位筛选及其与HBc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淋球菌脂寡糖的2C7表位插入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的MIR区,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进行融合蛋白的表达,以期获得高免疫原性的淋球菌亚单位疫苗的候选靶位。方法:通过间接ELISA法,以CMCC29403菌株的LOS为包被抗原,对7个表位进行筛选;并通过杀菌试验检测肽段免疫动物产生血清的保护力。对已筛选好的肽段基因进行人工合成,通过重叠PCR将肽段基因嵌入HBc基因中,以增强表位的免疫原性,并进行原核表达。结果:初步研究表明了表位PEP1,PEP2,PEP7具有较强的脂寡糖(LOS)的免疫原性,能够模拟脂寡糖的抗原性。这3个肽段可能成为候选疫苗亚单位。通过重叠PCR方法:成功地将PEP1,PEP2,PEP7三个表位基因序列插入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的刺突(MIR)部位,构建了HBc-PEP1,HBc-PEP2,HBc-PEP7融合基因,通过PET22b(+)载体进行原核表达,为下一步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结论:2C7表位PEP1,PEP2,PEP7具有较强的脂寡糖(LOS)的免疫原性,能够模拟脂寡糖的抗原性。表位与HBc的融合蛋白可以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进行可溶性表达,为下一步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54.
目的小鼠PD-1胞外段(ePD-1)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表达、纯化及其生物学效应初步研究。方法应用小鼠脾细胞总RNA,采用RT-PCR克隆PD-1胞外段基因,将其重组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中,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ePD-1,转化至E.coli DH5α,筛选阳性菌落,进行酶切及测序鉴定。将测序正确的重组表达质粒pGEX-4T-1-ePD-1转化至E.coli BL21(DE3)中,经IPTG诱导表达后,对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同时通过蛋白质纯化仪纯化GST-ePD-1融合蛋白。利用流式细胞术和Alamar Blue法,检测纯化的PD-1胞外段融合蛋白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评价其生物学活性。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GEX-4T-1-ePD-1,并在E.coli BL21(DE3)中获得了成功表达,利用蛋白质纯化仪得到纯化的GST-ePD-1融合蛋白。流式细胞术和Alamar Blue法结果均显示,不同浓度的融合蛋白作用于混合淋巴细胞,与阴性对照相比,可明显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结论成功地克隆、表达和纯化了小鼠ePD-1蛋白,纯化的重组蛋白可有效促进淋巴... 相似文献
955.
目的研究pH值、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作用对鲩鱼过敏原免疫学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Coca's液提取制备鲩鱼总蛋白,以鲩鱼过敏患者阳性血清为一抗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析pH值、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以及多因素多重作用对鲩鱼过敏原免疫学特性的影响。结果HCl溶液、胃蛋白酶溶液、胰蛋白酶溶液以及多种因素的多重作用对鲩鱼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解作用,且均可以显著降低鲩鱼过敏原的免疫学活性,但一些蛋白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如M_r为35 000和23 000的蛋白。受制备过程的影响,鲩鱼蛋白中出现新的阳性过敏原条带,如M_r为27 000和20 000的阳性过敏原条带(pH 1.0 HCl溶液)。结论鲩鱼含有稳定性较高的潜在过敏原,该类潜在过敏原对热、酸、酶解等作用均有很强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956.
GnRH-A主动免疫公兔对垂体GnRHR、FSH-β和LH-β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GnRH-A激动剂(阿拉瑞林)主动免疫对公兔的去势效果和垂体GnRHR、FSH-β和LH-β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30只日本大耳白兔(Oryctolagus cuniculus)随机分为三组(n=10),在实验1组(EG-Ⅰ)和实验2组(EG-Ⅱ)颈部皮下注射1.0mL(100μg/mL)阿拉瑞林抗原乳剂EG-Ⅱ于20d以相同剂量重复注射1次,用荧光定量PCR分析垂体中GnRHR、FSH-β和LH-β mRNA的表达,并测定GnRHR的核苷酸序列。结果 EG-Ⅰ和EG-ⅡGnRH抗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EG-Ⅱ在49d达到峰值,显著高于EG-Ⅰ(P0.05)和对照组(P0.01),而后开始逐渐下降。28d以后,EG-Ⅱ和EG-Ⅰ血清睾酮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且EG-Ⅱ低于EG-Ⅰ(P0.01);公兔GnRHR的核苷酸为1179bp,同源性达96%。结论阿拉瑞林免疫可以明显提高血清GnRH抗体水平,降低垂体GnRHR、FSH-β和LH-β基因表达,减少睾酮的合成与分泌,从而导致性器官发育受阻,具有明显的作用,加强免疫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57.
958.
总结<2周岁早期腭裂手术105例,无瘘孔、裂开及死亡。具有出血少、术后反应轻、愈合能力强等优点,介绍了手术操作及术后管理的要点,指出早期手术是安全可行的,除语言效果好外,且有利于患儿的心理发育,并认为唇腭裂患者的上颌骨发育障碍,尚与唇裂的手术方法有关。 相似文献
959.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组织中JAK-STAT-SOCS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变化,以期阐明阿托伐他汀对DN炎症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措施。方法:6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对照组)、DN模型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组),每组20只,利用单侧肾切除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50mg/kg)建立DN大鼠模型,治疗组每日每只灌胃阿托伐他汀(8mg·kg-1·d-1),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每日每只给予等量蒸馏水,连续给药12周。记录大鼠体重;观察尿微量白蛋白(MALB-U)、24h尿蛋白定量(24hUpr)、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变化;取肾组织行PAS、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肾组织中p-STAT3,p-JAK2,SOCS-1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2周末,模型组大鼠MALB-U、24hUpr、Scr、BUN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各指标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P〈0.05)。12周时模型组大鼠肾组织中p-STAT3、p-JAK2、SOCS-1表达水平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阿托伐他汀治疗12周后,大鼠肾组织SOCS-1表达水平较同期模型组明显上调(P〈0.05),而p-STAT3、p-JAK2的表达受到抑制,低于同期模型组(P〈0.05)。结论:JAK-STAT-SOCS负反馈调节机制可能参与DN的发病过程;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调节肾组织p-STAT3、p-JAK2、SOCS-1的表达,减轻DN大鼠的炎症反应,对肾脏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60.
目的:通过研究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粪便隐血阳性的发生率,探讨粪便隐血试验在慢性肾脏病患者发生结直肠病变的预测意义。方法:使用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IFOBT)检测2007年03月~2007年06月于我院肾脏科就诊的176例CKD患者和同期我院体检中心180例健康体检者,比较粪便隐血阳性发生率,同时对CKD患者的临床、生化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6例CKD患者IFOBT阳性率17%,180例正常对照组IFOBT阳性率5%,CKD组高于正常对照组(χ2=13.236,P〈0.01)。CKD组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对照组[(105.59±27.03)g/dlvs(121.00±25.62)g/dl,P〈0.05],血沉[(59.77±32.91)mm/hvs(9.54±3.21)mm/h,P〈0.05]、血肌酐[203.75(74.50~567.25)μmol/Lvs68.00(45.00~95.00)μmol/L,P〈0.05]高于正常对照组。CKD组中,IFOBT阳性的患者与IFOBT阴性的患者相比,年龄大(P〈0.01)、血沉升高(P〈0.05)、C反应蛋白升高(P〈0.05),而血红蛋白(P〈0.05)及肾小球滤过率(P〈0.01)降低。IFOBT阳性患者血红蛋白随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降低,血沉、血磷、iPTH随GFR下降而升高。相关法分析显示CKD患者IFOBT检测值与GFR(r=-0.191,P〈0.05)呈负相关;与年龄呈正相关(r=0.175,P〈0.05)。对CKD患者IFOBT阳性的30例患者行肠镜检查,结果发现结肠癌2例(6.7%),结直肠腺瘤性息肉11例(36.7%),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4例(13.3%),出血性肠炎9例(30%),4例患者未见明显异常(13.3%)。结论:CKD患者易发生结直肠出血性疾病,随着患者GFR的下降,发生病变的几率升高。而IFOBT是可行有效地检测方法,对于CKD患者结直肠病变的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