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842篇
  免费   7519篇
  国内免费   4922篇
耳鼻咽喉   893篇
儿科学   1445篇
妇产科学   358篇
基础医学   4444篇
口腔科学   1392篇
临床医学   9790篇
内科学   6514篇
皮肤病学   828篇
神经病学   1975篇
特种医学   3121篇
外科学   7444篇
综合类   22012篇
现状与发展   26篇
预防医学   9934篇
眼科学   877篇
药学   9219篇
  138篇
中国医学   7547篇
肿瘤学   3326篇
  2024年   388篇
  2023年   953篇
  2022年   2430篇
  2021年   2986篇
  2020年   2629篇
  2019年   1417篇
  2018年   1667篇
  2017年   2117篇
  2016年   1595篇
  2015年   2939篇
  2014年   3840篇
  2013年   5083篇
  2012年   7234篇
  2011年   7595篇
  2010年   7145篇
  2009年   6348篇
  2008年   6525篇
  2007年   6355篇
  2006年   5751篇
  2005年   4604篇
  2004年   3135篇
  2003年   2514篇
  2002年   1856篇
  2001年   1742篇
  2000年   1389篇
  1999年   455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1篇
  1980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lacing double J stent using a ureteroscope in early managing ureterovaginal fistula.Methods Twenty-eight patients cases with ureterovaginal fistula from 2002 to 2008 were treated early with placing double J stent using a ureteroscope and 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viewed.Results Twenty-two of 28 cases were treated and double J stent was placed in them by a uretero-scope and 75% (21/28)of cases were cured.Four of 21 cases were treated twice by a ureteroscope and were cured finally.7 cases with failure ureterovaginal treatment underwent ureterocystostomy and were cured.The follow-up from 6 months to 33 months (average 10.1±6.4 months)showed that all of the 28 cases had been cured and had no urinary fistula.Conclusion Placing double J stent using a ureteroscope is the first choice of operative procedure for the early treatment of ureterovaginal fistula.  相似文献   
12.
RNA干扰及其在胶质瘤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降解特异性靶基因转录出的mRNA。从而抑制靶蛋白表达的现象。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现RNAi这一现象以来,RNAi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基因功能、信号转导通路和基因治疗等方面。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发现了许多与肿瘤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的基因。经过大量临床前期试验表明,针对特异性靶基因的小干扰RNA(short/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治疗胶质瘤是行之有效的。为基因治疗胶质瘤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UB-I粘结剂粘结面的微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UB-Ⅰ粘结剂的粘结界面和粘结表面的微形态特点。方法: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UB-Ⅰ和牙本质的粘结界面和粘结表面。结果:UB-Ⅰ粘结剂在牙本质小管内可聚合形成树脂突,在牙本质小管内的树脂突表面有树脂侧枝呈树枝状横行排列,并且和相邻的树脂突相连接,在牙本质和复合树脂之间有杂合层形成。结论:UB-Ⅰ粘合剂具有良好的渗透性,与牙本质之间可以形成良好的机械嵌合。  相似文献   
14.
处女膜修补手术及麻醉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目的;增大处女膜粘膜瓣的接触面,减少因麻醉造成的处女膜粘膜水肿,提高修复手术的成功率。方法:手术全部采用1%的卡因行粘膜表面麻醉。53例采用瓦合粘膜瓣法,3例用瓦合粘膜瓣联合阴道粘膜瓣修复法。结果:56例术后一月随访,53例处女膜孔径为一指,成功率94.64%。结论:采用1%的卡因粘膜表面麻醉,瓦合粘膜瓣法及瓦合粘膜联合阴道粘膜瓣修复法对处女膜修复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提高嗜铬细胞瘤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性的措施。方法:对15例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前采用选择性α1受体阻滞剂多沙唑嗪控释片(可多华)控制高血压;11例患者采用3D DCEMRA进行肿瘤定位;术中均采用联合高容量血液稀释(AHH)和术中患者自体血回输纠正血容量。结果:除1例持续性高血压患者需联合钙离子拮抗剂和ACEI药物降压外.其余患者血压控制均为满意;根据3D DCEMRA定位选择手术径路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HH联合术中自体血回输使14例患者避免了异体输血。结论:本文围手术期处理改进.可多华可明显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采用3D DCEMRA进行肿瘤定位,可增加手术安全性;AHH联合术中自体血回输可减少医疗成本和异体输血,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加热及同时增加细胞内氧自由基水平对恶性胶质瘤细胞存活、增殖和细胞间隙连结通讯的影响做初步观察。用M.T.T法测定胶质瘤细胞存活率;用Ki-67抗增殖细胞核抗原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ABC染色分析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活性;用划痕染料示踪技术观察胶质瘤细胞的细胞间隙连结通讯。结果表明,H2O2和3AT能增强加热对胶质瘤细胞存活与增殖的抑制作用,促进胶质瘤细胞间隙连结通讯的改善,存在着明显的剂量和时间效应。实验结果提示,通过内外源性增加胶质瘤细胞内的氧自由基水平,将有助于强化加热治疗胶质瘤效果,并可以减少加热的剂且,降低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经蝶垂体腺瘤手术后残留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蝶切除垂体腺瘤手术后残留的原因,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2年10月至2003年1月,在我院及外院经蝶手术治疗后,MRI检查证实仍有残留的118例垂体腺瘤。结果:肿瘤主体残留在海绵窦占46.6%,鞍内37.3%,鞍上5.1%,混合9.3%,颅外1.7%;影响肿瘤根除的主要因素,肿瘤侵袭海绵窦46.6%,术者经验不足36.4%,肿瘤侵润生长9.3%,肿瘤体积巨大3.4%,出血多4.2%。针对残余瘤组织再手术者为10.1%,普通放射治疗39.0%,r刀治疗38.2%,药物治疗11.0%。结论:经蝶手术残瘤的主要原因是肿瘤侵袭海绵窦,这些病例不能或很难单纯手术根除;其次是术者经验不足和技术问题而造成。在有残瘤的病例中,有半数以上病例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水平达到肿瘤的全切或次全切除。  相似文献   
18.
亚低温在治疗急性颅脑创伤中的疗效和争议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二十世纪90年代初,国内外对亚低温脑保护的作用有了新认识。动物实验研究发现亚低温对实验性颅脑外伤具有显著的治疗保护作用。大多数前瞻性临床应用研究发现30~33℃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伤患者的死残率。但美国Clifton教授牵头的9个医学中心合作研究发现亚低温治疗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仅能显著提高GCS 6~8分、年龄<45岁、伤后6h内达到亚低温水平的病人的治疗效果。最近一项欧州5家医院多中心前瞻性随机临床研究结果令人兴奋,他们研究证明亚低温对心跳骤停脑缺血缺氧病人有显著治疗保护作用。目前国内外有关亚低温治疗的争议焦点是亚低温治疗的指征、时间窗和时程。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Between 1982 and 1991 we treated 48 patients with a glomus tumour in the hand or foot. There were 42 women and 6 men, aged between 14 and 61 years. Forty-five tumours were in the subungual region and 41 were on the anterolateral aspect of a distal phalanx. The lesions presented with a classic triad of pain, tenderness and sensitivity to temperature, particularly cold. Excision of the tumour was curative.
Resumé. Entre 1982 et 1991, 48 patients présentant une tumeur glomique de la main et du pied ont été traités dans notre département. Il y avait 42 femmes et 6 hommes, agés de 14 à 61 ans (moyenne 38 ans). 45 tumeurs étaient en situation sous-inguéale et 41 en situation latéro-palmaire de la phalange distale. 44 se situaient au niveau de la main et 4 au niveau du gros orteil. Ces lésions sont souvent non palpables fréquemment invisibles et habituellement indétectables à la radiographie. Cependant, le diagnostic est assez facile, lorsqu’existe la triade symptomatique: douleur, tumefaction molle et sensibilité au froid. L’excision complète après dissection soigneuse est le traitement adéquate. Le suivi des 48 malades a toujours montré une guérison complète.


Accepted: 21 May 1996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