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709篇
  免费   8873篇
  国内免费   6116篇
耳鼻咽喉   1112篇
儿科学   1555篇
妇产科学   2309篇
基础医学   12406篇
口腔科学   1952篇
临床医学   14035篇
内科学   16645篇
皮肤病学   896篇
神经病学   5666篇
特种医学   3580篇
外国民族医学   42篇
外科学   11244篇
综合类   14800篇
现状与发展   23篇
一般理论   20篇
预防医学   6123篇
眼科学   2866篇
药学   10734篇
  56篇
中国医学   4821篇
肿瘤学   8813篇
  2024年   277篇
  2023年   1499篇
  2022年   3795篇
  2021年   4937篇
  2020年   3513篇
  2019年   3227篇
  2018年   3546篇
  2017年   2925篇
  2016年   2849篇
  2015年   4412篇
  2014年   5618篇
  2013年   5017篇
  2012年   7522篇
  2011年   8264篇
  2010年   4981篇
  2009年   3824篇
  2008年   5272篇
  2007年   5537篇
  2006年   5408篇
  2005年   5705篇
  2004年   3837篇
  2003年   3400篇
  2002年   3012篇
  2001年   2442篇
  2000年   2653篇
  1999年   2712篇
  1998年   1595篇
  1997年   1495篇
  1996年   1327篇
  1995年   1179篇
  1994年   996篇
  1993年   657篇
  1992年   1002篇
  1991年   812篇
  1990年   692篇
  1989年   610篇
  1988年   601篇
  1987年   532篇
  1986年   423篇
  1985年   337篇
  1984年   212篇
  1983年   162篇
  1982年   89篇
  1981年   101篇
  1980年   85篇
  1979年   118篇
  1978年   56篇
  1977年   56篇
  1976年   46篇
  1974年   4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黄爱玲  刘晓英 《护理研究》2005,19(11):972-974
[目的]探讨吸烟对病人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对吸烟组(5 0例)与不吸烟组(3 0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记录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冠状动脉病变记分、每日不同吸烟量与冠状动脉病变记分、不同的吸烟年限与冠状动脉病变记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 1)。[结论]长期吸烟可使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应加强对长期吸烟及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病人的健康教育,有效预防和控制冠心病,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2.
术后镇痛10年后的质量控制探讨:1168例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术后镇痛的现状,探讨术后镇痛的质量控制问题。方法 回顾近3个月1168例术后镇痛所采用的镇痛方法和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方法,了解镇痛效果和副作用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影响镇痛效果和副作用发生率的有关因素,患者的满意度情况。结果 90%采用了连续硬膜外镇痛法,配方主要是小剂量吗啡复合低浓度布比卡因或罗比卡因,静脉镇痛主要采用吗啡复合氯诺昔康。预防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方法有5-HT3受体拮抗剂(昂丹司琼或阿扎司琼),氟哌啶,地塞米松等,单用或复合应用。连续硬膜外镇痛需要补救镇痛者约5%,静脉镇痛补救镇痛者约10%。PONV总体发生率低,妇科开腹手术低至20%,女性非妇科手术低至10%,剖宫产术低至1%,使用氟哌啶使妇科手术PONV降低约50%。1例高龄患者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至82%,经停药、吸氧等处理好转。硬膜外导管脱落0.5%。瘙痒、头晕等并发症小于5%。通过补救镇痛,及时处理并发症,患者满意度在90%以上。结论 硬膜外镇痛方法效果优于静脉镇痛方法,适度镇痛,减少镇痛药量,增加安全性,重视PONV的预防,及时处理镇痛不足和副作用,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术后镇痛质量控制的可行的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3.
目的 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延迟一期修复四肢外周神经损伤的治疗体会。方法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延迟一期修复各种原因所致的四肢外周神经损伤38例41条,手术方法包括神经瘢痕松解、神经直接缝合术等。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7年,平均33个月,优良率为81.6%。结论 对失去一期修复手术治疗机会的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应尽早行延迟一期手术,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4.
试论七情发生和脑主神明与抑郁症病机证治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抑郁症是一组以抑郁心境自我体验为中心的临床症状群或状态.中医多将其归在郁证之类,对其理论解释的重点多是在心主神明论指导下的以五脏为中心的肝,临床治疗亦多遵疏肝解郁这一基本大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45.
复发性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的挽救性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复发后的临床表现、与复发有关的因素、再手术的意义及缺损组织的修复。方法 排除原发性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仅收集治疗后复发并且有再手术意义的病例。应用乘积极限法估计生存率,Stata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运算。结果 1993~2002年共有25例患者符合要求。男19例,女6例,年龄13~66岁,平均46.1岁。所有患者均有至少1次手术或放射治疗史。末次治疗至复发的时间2周~46个月,中位时间18个月,80%的患者肿瘤复发出现于末次治疗后2年内。术后随访1~65个月。再手术中无死亡病例。5例健在无肿瘤复发;局部复发2例,颈部淋巴结转移1例,经过1刀或手术治疗后2例健在、1例带瘤生存;死于局部复发13例,死于肺转移1例,死于无关疾病1例,失访2例。1年生存率62.5%,2年生存率43.7%,3年生存率29.1%,中位生存时间18个月。术后发生脑脊液漏3例次,中枢性尿崩症1例次,皮瓣部分坏死1例次。手术修补脑脊液漏l例。结论 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局部复发多发生于末次治疗后2年之内,主要症状是头痛及局部隆起。肿瘤的类型和分化程度与复发密切相关。合理、及时的综合治疗有助于减少复发。运用有效修复手段的再手术可改善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并发症主要是脑脊液漏,多数可通过保守方法治愈。  相似文献   
146.
腹腔镜下良性卵巢囊肿手术50例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卵巢囊肿手术的适应证及手术技巧.方法腹腔镜下行卵巢囊肿剥除术、卵巢-卵巢囊肿切除术和输卵管-卵巢切除术50例.结果卵巢囊肿剥除术46例(92%),卵巢囊肿切除术2例(4%),输卵管一卵巢切除术3例(6%).手术时间30~120min,平均58min.术中出血<20ml,无中转开腹者,无气栓、出血、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诊断:卵巢巧克力囊肿23例(46%)、良性畸胎瘤10例(20%)、卵巢冠囊肿8例(16%)、黄素囊肿5例(10%)、浆液性囊肿3例(6%)、纤维瘤1例(2%).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良性卵巢囊肿具有微创手术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7.
目的 拟比较以两种不同方法测定低水平压力支持通气(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PSV)病人的气道阻断压(P0.1)与自主呼吸时常规方法测定值的相关性。方法 12例机械通气病人,断开呼吸机自主呼吸时以常规方法测定P0.1得到P0.1-SB:在PSV水平为5cmH20,以常规方法和按压呼气末暂停键测定P0.1分别得到P0.1-PSV5和P0.1-PSV5eeo.分析后二者与前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P0.1-SB与P0.1-PSV5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1-PSV5ee0分别小于P0.1-SB与P0.1-PSV5,差异有显著性;P0.1-PSV5eeo与P0.1-PSV5和P0.1-SB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为0.97。结论 按压呼气末暂停键测定PSV水平为5cmH2O的P0.1值与常规方法测定的PSV水平为5cmH2O以及自主呼吸时的测定值相比,其值偏小,但前者与后二者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8.
临床上通常将以咳嗽为惟一症状或主要症状、时间超过8周、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者称为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简称慢性咳嗽。该病迁延难愈,治疗若无经验则颇感棘手,常易误辨误治。下面笔者依传统中医药理论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临床点滴经验谈谈此疾病的中医治疗,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49.
对克氏螯虾和中国对虾的不同部位所含游离氨基酸和重要微量元素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克氏螯虾某些部位中游离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的含量高于中国对虾。提示克氏螯虾可能具有与中国对虾相似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0.
Peritoneal macrophages (PM) perform first-line defense activity against peritonitis, the most important complication in 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 (CAPD) therapy. Our longitudinal study has compared the PM function in 20 uremic patients during periods free of peritonitis since they started CAPD therapy in January 1987.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t the initiation of CAPD, there was a higher bactericidal activity, phagocytosis index, H2O2 production and interleukin-1 (IL-1), gamma-interferon (IFN-gamma)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production ability and MHC expression. As time went on, these progressively decreased, and by 9 months after CAPD therapy had started they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at the beginning. During the 1.5-year follow-up perio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eritonitis rate in the period 6 months after the beginning of CAPD than in the period before the 6th month (88.3 vs. 11.7% respectively; p less than 0.001).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M of new CAPD patients have a more active function than those of established patients. The established patients had a greater risk of peritonitis. A comparison of the immunological profiles of PM from patients who had a peritonitis history shows that phagocytosis index, bactericidal activity and IL-1 and TNF production of PM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during the period free of peritonitis. This result suggests that these parameters may serve as an indicator in developing peritonit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