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673篇 |
免费 | 918篇 |
国内免费 | 45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93篇 |
儿科学 | 193篇 |
妇产科学 | 39篇 |
基础医学 | 662篇 |
口腔科学 | 200篇 |
临床医学 | 1111篇 |
内科学 | 1048篇 |
皮肤病学 | 96篇 |
神经病学 | 205篇 |
特种医学 | 409篇 |
外科学 | 841篇 |
综合类 | 2424篇 |
现状与发展 | 1篇 |
预防医学 | 1074篇 |
眼科学 | 124篇 |
药学 | 1129篇 |
12篇 | |
中国医学 | 941篇 |
肿瘤学 | 44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1篇 |
2023年 | 137篇 |
2022年 | 292篇 |
2021年 | 406篇 |
2020年 | 362篇 |
2019年 | 176篇 |
2018年 | 212篇 |
2017年 | 268篇 |
2016年 | 220篇 |
2015年 | 379篇 |
2014年 | 444篇 |
2013年 | 551篇 |
2012年 | 898篇 |
2011年 | 853篇 |
2010年 | 767篇 |
2009年 | 733篇 |
2008年 | 681篇 |
2007年 | 682篇 |
2006年 | 533篇 |
2005年 | 452篇 |
2004年 | 352篇 |
2003年 | 284篇 |
2002年 | 238篇 |
2001年 | 214篇 |
2000年 | 173篇 |
1999年 | 93篇 |
1998年 | 36篇 |
1997年 | 26篇 |
1996年 | 39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29篇 |
1991年 | 27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31篇 |
1988年 | 20篇 |
1987年 | 27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20篇 |
1984年 | 23篇 |
1982年 | 17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18篇 |
1978年 | 14篇 |
1977年 | 13篇 |
1976年 | 21篇 |
1975年 | 10篇 |
1974年 | 12篇 |
1970年 | 1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腺病毒介导的双自杀基因对直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直肠癌的基因治疗方法。方法 用重组腺病毒介导外源胞嘧啶脱氨酶(CD)基因、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基因转移到人直肠癌细胞系HR-8348,通过细胞集落形成实验、细胞存活率测定(MTT法),检测、分析CD和HSV-tk双自杀基因系统对肿瘤细胞的作用。结果 重组腺病毒介导的CD和HSV-tk自杀基因可在HR-8348细胞高效表达。用腺病毒穿梭质粒pAdCMV-Linkl(CD tk)、Linkl(-)、pAdCMV-Linkl(CD)、pAdCMV-Kinkl(tk)重组腺病毒感染HR-8348细胞,不加5-氟胞嘧啶(5-FC)、环氧鸟苷(GCV),各组肿瘤细胞的集落形成和存活率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应用5-FC、GCV后,pAdCMV-Linkl(CD tk)转染组细胞集落形成和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AdCMV-Link(-)转染组(P<0.01),也低于pAdCMV-Linkl(CD)、pAdCMV-Linkl(tk)转染组(P<0.05)。CD和5-FC、HSV-tk和GCV系统联合使用较单一自杀基因系统对HR-8348直肠癌细胞的集落形成、细胞生长有更显著的抑制作用,对肿瘤细胞有更强的杀伤能力和“旁观者效应”。结论 CD和HSV-tk双自杀基因联合作为肿瘤基因治疗的一种手段和方法,较单一自杀基因具有更强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02.
基质金属蛋白酶-3和其组织抑制剂-1在椎间盘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检测突出和非突出椎间盘中是否有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及其组织抑制剂-1(TIMP)的表达,了解椎间盘退变和突出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ABC免疫组化方法,测定60例突出椎间盘标本(分为凸出型,脱出型,游离型)和16例非突出椎间盘标本内MMP3和TIMP1的表达情况,结果:突出椎间盘中的MMP3比非突出椎间盘的多,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脱出型及游型内的MMP3比突出型的多,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脱出突型及游离型内的MMP3无显著性差异,非突出椎间盘和凸出型椎间盘内TIMP1为阴性,脱出型和游离内TIMP1为阳性,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MMP3和TIMP1的不平衡表达也许是椎间盘退变的因素,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差异可能是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分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3.
肱骨干骨不连固定方法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不连是肱骨干骨折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因治疗方法不同而异.固定不稳和骨折端分离可能是引起肱骨干骨不连的主要原因.手术是目前治疗肱骨干骨不连的首选方法.常用的固定方法如钢板、髓内钉和外固定支架在治疗肱骨干骨不连上何者更具优越性,尚存在争议.钢板固定治疗骨不连愈合率高,肩痛发生率低.髓内钉固定可减少软组织剥离,降低桡神经损伤和感染危险.对初次髓内钉固定失败患者,钢板更有优越性,单纯更换髓内钉治疗几乎没有效果.Ilizarov外固定技术可用于节段性骨缺损、感染、畸形和多次治疗失败的骨不连病例.必须依据个体化原则选择手术方案,尽可能避免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04.
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肝外胆管结石610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疗效和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9月至2007年1月采用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61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单纯胆管结石行ERCP、EST;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采用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三镜联合治疗.结果 610例中成功施行589例,成功率为96.6%.住院时间7~28 d,平均13 d.无胆漏、十二指肠漏、十二指肠乳头出血、急性胆管炎等与内镜操作有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411例随访1~3年,平均13个月,无胆管结石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单纯胆管结石行ERCP、EST,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采用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效果较好,无内镜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评价恩替卡韦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原位肝移植(OLT)术后HBV再感染的效果,探讨HBV复发高危患者的预防策略。方法对具有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采用双向型的队列研究。试验组:前瞻性研究从2006年3月至2007年6月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患者,术后长期使用恩替卡韦+肌注型HBIG预防HBV再感染;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06年3月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的患者,术后长期使用拉米夫定+肌注型HBIG。两组患者观察截止~1]2008年3月,对HBVDNA定量水平、乙肝两对半、HBV再感染时间、累积再感染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38例患者,随访时间(18.5±53)个月,未发现HBV再感染;对照组共116例患者,随访时间(20.2±9.8)个月,其中15例出现了HBV再感染,再感染率为12.9%,再感染时间为(18.9±8.7)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者累积再感染率行Kaplan—Meier法分析提示两组患者累积再感染率曲线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累积再感染率低于对照组(0VS12.93%,P〈0.05)。结论对具有HBV再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恩替卡韦联合HBIG与拉米夫定联合HBIG相比,有效地降低了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6.
107.
目的开发建立用于评价我国护理工作环境中护理管理者授权状况的中文版工作有效条件问卷-Ⅱ(CWEQ-Ⅱ)。方法在翻译原始CWEQ-Ⅱ的基础上,通过5名专家评定和对598名护士的调查,对问卷中存在的文化差异,问卷的效度、信度进行分析评价。结果中文版CWEQ-Ⅱ具有较好的表面效度和结构效度,内容效度为0.94;工作有效条件和各构成因子之间呈显著相关(r=0.566~0.857,均P〈0.01),6个构成要素之间也有很好的相关性(r=0.261~0.707,均P〈0.01);问卷Cronbach'S α为0.634~0.921,因子和内容之间的相关系数均〉0.40(均P〈0.01)。结论中文版CWEQ-Ⅱ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尽管存在文化上的差异,仍适用于中国护理工作环境中护理管理者授权状况的评估。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探讨Anchor Attachment蛋白(AAP)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和转移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3例结直肠癌患者的正常肠黏膜、癌原发灶、转移淋巴结及肝转移灶中AAP的表达,并分析AAP表达水平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结直肠正常肠黏膜、癌原发灶、淋巴结和肝转移灶中AAP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0.5%、53.0%、69.8%和80.0%;癌原发灶、转移淋巴结和肝转移灶中AAP表达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肠黏膜组织(x2=42.349,P<0.01),转移淋巴结和肝转移灶中AAP阳性率又高于癌原发灶(x2=6.666,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和肝转移患者的原发灶AAP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转移者(x2=10.056,7.705,P<0.01);Dukes分期A、B、c、D期患者AAP阳性率逐渐增高,各分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313,P<0.01).83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AAP水平为(6.3±2.8)ng/ml,30例志愿者AAP水平为(2.2±0.9)ng/m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7,P<0.01);Dukes分期A、B期患者血清AAP水平为(5 2±2.6)ng/ml,C、D期患者AAP水平为(7.1±2.9)ng/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8,P<0.05).结论 AAP增强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检测外周静脉血AAP水平对预测和判断结直肠癌局部复发和肝转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比较老年人在局部神经阻滞麻醉及硬膜外麻醉下行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的疗效手术时间、平均费用等,探讨进一步提高腹股沟疝治疗疗效和减轻术后疼痛的方法.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4年4月至2007年2月间进行的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手术共220例患者,分为局麻组(110例)和硬膜外阻滞麻醉组(110例).结果 局麻组在患者费用(3628元),平均住院时间(2.6 d),术后恢复活动时间(2.2 h),并发症及术后复发率等方面具有优势,在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方面与对照组硬膜外麻醉下行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没有明显区别.结论 老年人在局部神经阻滞麻醉下行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可明显降低手术费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安全、简便、经济的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0.
人工流产术中不同镇痛药物复合靶控输注异丙酚麻醉的效果多中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人工流产术患者瑞芬太尼、芬太尼及舒芬太尼复合靶控输注异丙酚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开放、随机分组、对照研究的方法。4个研究中心共选择390例行人工流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芬太尼单次静脉注射组(F组,n=134)、瑞芬太尼血浆靶控输注组(R组,n=120)和舒芬太尼单次静脉注射组(S组,n=136),分别复合异丙酚血浆靶控输注行全身麻醉,记录起效时间、恢复时间、准确定向时间、术中体动(程度和次数)、镇痛效果、呼吸抑制评分和HR、MAP、SpO2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3组间麻醉起效时间和准确定向力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麻醉恢复时间长于F组和S组(P<0.01),R组异丙酚总用量、术中最低SpO2、术中体动次数及术后恶心呕吐、嗜睡的例数均低于F组和S组(P<0.05或0.01),R组呼吸抑制评分高于F组和S组(P<0.01)。结论与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相比,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麻醉用于人工流产手术镇痛效果更好,但其呼吸抑制作用较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