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733篇
  免费   4387篇
  国内免费   2946篇
耳鼻咽喉   446篇
儿科学   349篇
妇产科学   309篇
基础医学   3764篇
口腔科学   638篇
临床医学   4891篇
内科学   4904篇
皮肤病学   471篇
神经病学   1738篇
特种医学   169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1篇
外科学   4838篇
综合类   8222篇
现状与发展   14篇
一般理论   2篇
预防医学   2957篇
眼科学   876篇
药学   4348篇
  37篇
中国医学   2713篇
肿瘤学   2845篇
  2024年   173篇
  2023年   784篇
  2022年   1806篇
  2021年   2461篇
  2020年   1931篇
  2019年   1438篇
  2018年   1484篇
  2017年   1454篇
  2016年   1284篇
  2015年   1983篇
  2014年   2364篇
  2013年   2456篇
  2012年   3267篇
  2011年   3541篇
  2010年   2570篇
  2009年   2070篇
  2008年   2285篇
  2007年   2247篇
  2006年   2006篇
  2005年   1829篇
  2004年   1198篇
  2003年   1006篇
  2002年   870篇
  2001年   653篇
  2000年   598篇
  1999年   563篇
  1998年   263篇
  1997年   274篇
  1996年   221篇
  1995年   192篇
  1994年   168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93篇
  1991年   89篇
  1990年   84篇
  1989年   59篇
  1988年   55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7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0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5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4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71.
目的:探讨中医活血化瘀结合西医疗法是否具有延缓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急性肾功能减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未行透析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32例,近期肾功能急性进行性减退,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进行性升高.常规治疗基础上,均予以中药保留灌肠30 min,同时加静脉滴注活血化瘀等中西药物治疗14 d.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以及内生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Ccr)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血常规、电解质无明显改变,大多数患者BUN和SCr较治疗前下降,而Ccr升高,总有效率达65.6%.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可有效逆转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伴发急性肾功能减退时肾功能的恶化.  相似文献   
72.
未触及隐睾的临床诊断和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未触及隐睾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行外科手术探查的82例98侧未触及睾丸患者的诊治资料。82例平均年龄17岁。其中左侧22例,右侧44例,双侧16例。术前B超探及睾丸17侧(17%)、ECT检查4例,探及3例。结果 98侧手术探查:睾丸位于腹股沟52侧(53%),腹腔33侧(34%);睾丸缺如13侧(13%)。92侧(94%)行腹股沟部手术或加局限腹腔探查。结论 腹股沟部探查或辅以局限腹腔探查是目前处理未触及睾丸的首选方法。如果探查无结果或仅发现输精管,建议行腹腔镜检查。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青年人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青年人直肠癌误诊病例(年龄≤35岁)的临床资料.结果 66例患者中行直肠癌根治术41例,占62.1%,姑息切除术25例,占37.9%,患者术后均给予常规化疗.术后随访57例,随访率为86.4%.根治术后3、5年生存率分别为42.4%、30.3%;术后局部复发率为37.8%,且多发生在2年内.姑息切除术后生存2~15个月.结论 青年人直肠癌误诊率高,临床表现以黏液血便和便频为主,进展快,恶性程度高,转移早,根治率低,预后差.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青年人直肠癌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Survivin和PCNA在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7例脑膜瘤组织和18例正常脑膜组织中Survivin和PCNA的表达。结果 Survivin在正常脑膜和脑膜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0%和65.9%(64/97),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Survivln表达阳性率在脑膜瘤Ⅱ级(85.7%)和Ⅰ级(51、7%)之间、Ⅲ级(93.8%)和Ⅰ级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PCNA蛋白在正常脑膜和脑膜瘤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0%和55.7%(54/97),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PC—NA表达阳性率在脑膜瘤Ⅱ级(71.4%)和Ⅰ级(41、7%)之间,Ⅲ级(87.5%)同Ⅰ级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Survivin与PCNA蛋白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s=0.640,P〈0.01)。结论 Survivin过度表达和脑膜瘤发生及PCNA的表达密切相关,两者参与了脑膜瘤发生、增殖和发展。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以自体脾静脉重建门静脉系统在联合PV/SMV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胰头癌病人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用脾静脉替代门静脉系移植的应用及其效果。结果:手术均顺利,门静脉阻断时间分别为52min、38min和30min。术后B超随访无脾肿大、腹水等情况,门静脉流量均正常(分别为1450ml/min、1200ml/min和1500ml/min),术后CTA复查显示重建的血管血流通畅,无血栓形成或狭窄,术后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黄疸消失,肝功能正常,均痊愈出院。结论:在联合PV/SMV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用自体脾静脉替代门静脉系的移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6.
目的检测以质粒pIRES为载体构建的带有全序列癌胚抗原(CEA)基因的核苷酸疫苗对机体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激活效果。方法将CEA基因片段连接于真核表达质粒pIRES中,用肌肉注射方法接种核酸疫苗;检测CEA在小鼠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小鼠脾细胞CEA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的激活效果。结果小鼠经肌肉注射质粒后,免疫组化证实该核酸疫苗可在体内有效表达CEA;分子免疫检测显示注射后小鼠特异性淋巴细胞增值反应明显并且伴有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显著增高。结论实验所构建的核酸疫苗pIRESCEA可在体外及小鼠体内高效表达并表现出良好的细胞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胃癌外科治疗的现状。方法 对我院 2002 年 5 月~2004 年 7 月收治并手术治疗的胃癌 110 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0 例胃癌中,手术切除 101 例(91 .82%),其中根治性切除91例,姑息性切除10 例;远侧胃切除 78 例(77 .23%),近侧胃切除 7 例(6 .93%),全胃切除16例(15 .84%);行消化道重建的 104 例中,手法吻合 13 例(12 5%),单吻合器67例(66. 42%),双吻合器 24 例(23. 08%)。术后病理早期癌 9 例(8. 18%),进展期胃癌共 101 例(91 .82%)。术前肠外营养支持5~7天14例(12. 73%),术后行肠道营养86 例(85 15%),肠外营养90例(89 .11%)。手术死亡1例(0 .9%),12例发生术后近期并发症(9. 09%)。结论 胃癌患者早期诊断仍困难,但手术切除率及根治性切除率较以前明显升高,吻合器使用明显增加,有助于降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需长时间营养支持时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更容易维持内环境稳定。  相似文献   
78.
目的:观察后路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小切口-T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24例65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患者,女13例,男11例;年龄65~78岁,平均73.4岁。均为外伤后股骨颈头下型骨折,位线差,其中Garden分型为Ⅲ型10例,Ⅳ型14例,全部应用后路小切口技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术后所有病例随访10~24个月,平均13个月。平均手术时间80min,手术切口平均长8.0cm,平均输血300ml,无局部及全身并发症出现。按UCLA(UniversityofCaliforniaLosAngele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本组UCLA评分由术前平均(11.0±3.8)分升至术后平均(24.3±4.5)分(P<0.01)。本组优17例,良4例,一般3例,优良率为87.5%。结论:后路小切口技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特点,可获得与常规后路相同的治疗效果,尤其适合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79.
80.
带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蒂的桡骨茎突骨(膜)复合瓣转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一种修复掌、指骨缺损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新型手术方法。方法自2002年以来应用桡神经浅内侧支营养血管的骨(膜)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掌指骨缺损12例,该复合瓣以桡骨茎突和第2掌骨头的连线为轴心线,以桡神经浅内侧支营养血管构成筋膜蒂。皮瓣最大6cm×3cm,最小3cm×2cm;骨(膜)瓣最大3cm×1.5cm,最小2cm×1.5cm。结果术后12例复合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修复,X线显示骨缺损和骨不连在术后2~3个月达到骨愈合,但6例有不同程度的掌指关节活动受限,经康复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8~12个月,手部外形及功能均较满意。结论桡神经浅内侧支营养血管骨(膜)皮瓣的设计合理,血供可靠,操作简便,适用于修复手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第1、2、3掌骨和拇、食指指骨近节部分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