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033篇
  免费   17443篇
  国内免费   11581篇
耳鼻咽喉   1624篇
儿科学   1895篇
妇产科学   2426篇
基础医学   21729篇
口腔科学   3252篇
临床医学   23486篇
内科学   25666篇
皮肤病学   2202篇
神经病学   9376篇
特种医学   6422篇
外国民族医学   97篇
外科学   18235篇
综合类   29433篇
现状与发展   39篇
一般理论   22篇
预防医学   11779篇
眼科学   4714篇
药学   19498篇
  185篇
中国医学   10897篇
肿瘤学   15080篇
  2024年   500篇
  2023年   2650篇
  2022年   5530篇
  2021年   9655篇
  2020年   7263篇
  2019年   6257篇
  2018年   6598篇
  2017年   6060篇
  2016年   5647篇
  2015年   8699篇
  2014年   10562篇
  2013年   9757篇
  2012年   14244篇
  2011年   15401篇
  2010年   9815篇
  2009年   7555篇
  2008年   10044篇
  2007年   9509篇
  2006年   9125篇
  2005年   8866篇
  2004年   5678篇
  2003年   5145篇
  2002年   4251篇
  2001年   3594篇
  2000年   3791篇
  1999年   3846篇
  1998年   2280篇
  1997年   2332篇
  1996年   1781篇
  1995年   1731篇
  1994年   1511篇
  1993年   907篇
  1992年   1280篇
  1991年   1115篇
  1990年   895篇
  1989年   841篇
  1988年   761篇
  1987年   604篇
  1986年   454篇
  1985年   396篇
  1984年   190篇
  1983年   162篇
  1982年   93篇
  1981年   123篇
  1980年   79篇
  1979年   108篇
  1978年   52篇
  1977年   51篇
  1976年   42篇
  1974年   4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目的 探讨胶原凝胶包埋软骨细胞接种BCM支架的三维培养对软骨细胞生长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胶原凝胶包埋的关节软骨细胞接种BCM支架并在体外培养,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软骨细胞的粘附、生长和增殖情况,培养14d,行苏木精-伊红、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软骨组织形成情况.结果 软骨细胞在支架上粘附、生长和增殖良好,体外培养14d能形成较成熟的软骨组织.结论 胶原凝胶复合BCM支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作为负载生长因子的载体.  相似文献   
972.
目的 探讨在单一拉米夫定 (LMV)干预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肝移植后HBV再感染的发生 ,并分析其发生的易感因素。方法 随访 1999~ 2 0 0 3年接受肝移植并采用单一LMV防治HBV再感染的 6 3例乙肝相关性肝病患者 ,术后定期进行乙肝标志物、肝功能及HBVDNA定量检测 ,调查HBV再感染发生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就术前诊断、病毒学资料及抗病毒治疗等分析其可能的易感因素。结果 在不同时期共出现HBV再感染 17例 ;各时间段HBV再感染率分别是 :6个月内9.5 % (6 / 6 3,其中 5例术后HBV标志物一直未阴转 ) ,6个月~ 1年 13.2 % (7/ 5 3) ,1~ 2年 2 7.8% (10 /36 ) ,2~ 3年 4 1.2 % (7/ 17) ,3年以上 6 0 .0 % (3/ 5 ) ;患者术前HBVDNA阳性及长期服用LMV与术后再感染呈正相关 (P <0 .0 5 ) ,而术前诊断、性别、年龄及血清HBsAg和HBeAg状态与HBV再感染则未发现显著相关性。结论 单一LMV预防HBV再感染对大多数肝移植者仍有效 ,但随术后存活时间的延长HBV再感染率呈现上升 ;术前使HBVDNA阴转及建立针对LMV耐药性变异的监测对防治再感染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73.
目的 探讨薄层斜轴位扫描在判断子宫恶性肿瘤宫颈浸润范围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恶性肿瘤患者的MRI资料,比较普通轴位、旁矢状位及薄层斜轴位T2WI 3种扫描方法对判断子宫恶性肿瘤宫颈浸润范围的准确性. 结果 普通轴位、旁矢状位和薄层斜轴位T2WI判断宫颈病变浸润范围的准确性分别为77.36%、60.38%和92.45%.普通轴位与旁矢状位相比(χ2=3.56,P>0.05),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薄层斜轴位与旁矢状位比较(χ2=15.13,P<0.05),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薄层斜轴位与普通轴位比较(χ2=4.71,P<0.05),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于宫颈病变浸润程度和范围的准确评价,薄层斜轴位扫描是一种非常必要而且有用的方法,应在常规轴位扫描的基础上加扫薄层斜轴位,提高宫颈病变浸润程度和范围判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74.
CT灌注成像作为功能成像技术之一,将组织学功能与解剖学结构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血管性病变及肿瘤性病变中有着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在乳腺肿瘤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此技术可用于乳腺肿瘤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监测等几个方面,因而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CT灌注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乳腺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75.
实时超声造影技术诊断肝脏微小局灶性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肝脏微小局灶性病变(最大径≤2cm)的实时超声造影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05个≤2cm肝脏局灶性病变分别进行实时超声造影及常规超声检查,将诊断结果分为良性、恶性和不能确定,最终诊断经病理学、同期其他影像及实验室检查证实,并随访10~30个月。结果:恶性肿瘤65个病灶,良性病灶140个。与病理诊断比较,超声造影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5.0%、90.5%及88.5%,常规超声分别为40.0%、47.6%及42.6%。病灶动脉期高增强及门静脉期或延迟期低增强为诊断恶性的重要指标。结论: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对鉴别诊断肝脏微小(≤2cm)局灶性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76.
CT定位及多靶点组合治疗强迫症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多靶点组合对强迫症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方法,运用CT定位和多靶点组合,射频热凝治疗强迫症例.采用Yale-Brown强迫症量表、Hamilton抑郁、焦虑量表对照评估.结果 42例强迫症中显效 25 例,进步 12 例.结论 双侧扣带回 双侧内囊前肢多靶点组合治疗难治性精神病的强迫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77.
目的:探讨龙血竭散在肛瘘术后促进创面愈合的疗效和机理。方法:选用50例肛瘘手术病人,分为治疗组(用龙血竭散)和对照组(用雷夫奴尔纱条)各25例,分别观察术后创面换药疼痛和愈合时间。结果:治疗组在减轻创面疼痛,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面愈合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龙血竭散可明显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且无瘢痕过度生长,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78.
目的 探讨腹腔镜在诊断和治疗女性不明原因急性右下腹痛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4月~2004年4月52例女性不明原因急性右下腹痛的临床资料。结果 均在腹腔镜下明确诊断,急性阑尾炎28例,急性盆腔炎18例,卵巢囊肿蒂扭转3例,右输卵管妊娠2例,Crohn病致回肠穿孔1例。除3例中转开腹以外,余49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无并发症发生。腹腔镜术后2~6d出院。结论 腹腔镜是诊治女性不明原因急性右下腹痛及时、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979.
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临床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的优点.方法鼻内镜下行鼻中隔成形术50例,其中高位和后段偏曲6例.结果50例均一次完成手术,偏曲的鼻中隔均获得彻底矫正.手术时间30~72 min,平均48 min,偏进的鼻中隔获得彻底矫正,随访6~9个月,平均7.1月,治愈45例(90%),好转5例(10%).无鼻中隔血肿、脓肿、穿孔、鼻腔粘连、鼻梁塌陷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疼痛轻,术后并发症少,可同期行鼻窦手术,完全可以取代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  相似文献   
980.
The impacts of caffeic acid (3,4‐dihydroxycinnamic acid, CA) on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levodopa (L‐dopa) were studied in rabbits. A single dose of 5/1.25 mg·kg?1 l ‐dopa/carbidopa was administered alone or was co‐administered with three different doses of caffeic acid (2.5, 5, and 10 mg·kg?1), or a single dose of 5 mg·kg?1 caffeic acid was administered alone via an intramuscular route to six rabbits each in a crossover treatment protocol. Plasma levels of l ‐dopa, 3‐O‐methyldopa (3‐OMD), caffeic acid, and ferulic acid were determined and subsequently used to calculate their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affeic acid administered at a dose of 10 mg·kg?1 decreased about 22% of the peripheral formation of 3‐OMD and about 31% of the Cmax of 3‐OMD. In addition, the metabolic ratios (MR, AUC of 3‐OMD/AUC of L‐dopa) decreased by about 22%. Results also indicated that caffeic aci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proportion of 3‐OMD (p < 0.05). In contrast, the parameters of neither caffeic acid nor ferulic acid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l ‐dopa/carbidopa. In conclusion, caffeic acid at a dose of 10 mg·kg?1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COMT metabolic pathway of L‐dopa.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