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19篇
  免费   1137篇
  国内免费   683篇
耳鼻咽喉   136篇
儿科学   243篇
妇产科学   95篇
基础医学   835篇
口腔科学   140篇
临床医学   1429篇
内科学   1193篇
皮肤病学   117篇
神经病学   368篇
特种医学   383篇
外科学   1106篇
综合类   3143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1408篇
眼科学   153篇
药学   1454篇
  13篇
中国医学   990篇
肿瘤学   432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335篇
  2021年   395篇
  2020年   373篇
  2019年   211篇
  2018年   239篇
  2017年   280篇
  2016年   229篇
  2015年   432篇
  2014年   602篇
  2013年   808篇
  2012年   1072篇
  2011年   1087篇
  2010年   1115篇
  2009年   1025篇
  2008年   926篇
  2007年   909篇
  2006年   878篇
  2005年   640篇
  2004年   498篇
  2003年   405篇
  2002年   301篇
  2001年   270篇
  2000年   216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7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7年   5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探讨脑内移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载体细胞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存活、运动机能和行为的影响。方法:7d龄新生大鼠一侧颈总动脉结扎联合低氧吸入法制成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在损伤后即刻,于单侧皮层内植入构建的可稳定表达和分泌BDNF的大鼠成肌细胞,观察植入4周后大鼠存活、运动机能和行为的变化。结果:BDNF载体细胞可稳定表达BDNFmRNA,其分泌上清液可维持PC12细胞存活、促进突触生长,脑内移植后42d,移植组动物死亡率显著降低928.6%,对照值为57.7%);倾斜临界角度虽仍低于假伤组,但显著高于移植不含BDNF载体细胞的对照组;开场行为的水平、垂直运动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多数时间点上显著低于假伤组。结论:脑内移植可稳定表达和分泌活性BDNF的载体细胞可显著降低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的死亡率,对运动机能和行为的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人体感染猪附红细胞体实验室检测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 检测与病猪接触的6名饲养员的体温、X光胸片、血常规、血细胞形态分析、红细胞脆性试验、网织红细胞计数、肝肾功能、外斐试验、Coombs试验、血清免疫球蛋白浓度、尿含铁血黄素及附红细胞体。结果 6名饲养员的外周血均有不同程度的附红细胞体感染,红细胞感染率高的2名饲养员出现发热、贫血、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红细胞脆性增高、尿含铁血黄素阳性。所有饲养员肝肾功能、Coombs试验、外斐试验和血清免疫球蛋白未见异常。结论 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症状与红细胞感染率相关,加强附红细胞体的检测对诊断不明原因的贫血、发热等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病大鼠创伤弧菌脓毒症凝血因子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制作酒精性肝病大鼠创伤弧菌脓毒症模型,观察脓毒症组大鼠在染菌后2、6、12、24 h各时间点脓毒症表现,并检测各时间点大鼠血浆FIG、AT:A、tPA、PAI-1水平。结果脓毒症组大鼠染菌后6 h开始出现较明显的毒血症状,并随时间的延长而加剧,24 h达高峰,濒临死亡。脓毒症组大鼠血浆FIG在染菌后呈进行性升高,6 h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N组及酒精肝对照A5组(P<0.01),12 h达高峰,24 h FIG有下降趋势,但与12 h组相比,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AT:A在染菌后呈进行性下降,6 h即显著低于A5及N组(P均<0.01)。tPA在染菌后2 h第1次达高峰(P<0.05),下降至正常水平后于24 h再次显著升高(P<0.01),PAI-1于2 h显著升高(P<0.01),而tPA/PAI值2 h显著降低,24 h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酒精性肝病大鼠创伤弧菌脓毒症早期即可出现明显的凝血紊乱,动态检测FIG、AT:A、tPA、PAI-1水平可反映创伤弧菌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94.
目的研究国人正常成年男性前列腺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方法收集无自觉泌尿系症状、以其他疾患就诊断需要行胸、腹部CT增强检查的107例成年男性非重症患者,在志愿的前提下行前列腺平扫及动态螺旋CT增强扫描;造影剂为碘海醇注射液(IohexolInjection)85~90ml,注射速率3ml/s,连续注射,在开始注射后72±8s行动脉期扫描,144±20s行静脉期扫描,至268±25s行延时期扫描。根据CT图像观察前列腺强化情况,并测量平扫及动态增强前列腺的前纤维肌肉基质区、中央区左右两侧、外周区左右两侧和后部的CT值,分≤59岁和>59岁两年龄组并经统计学处理。结果正常前列腺动态增强CT扫描不同强化期前列腺各解剖分区有不同强化,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时前列腺中央区密度明显高于外周区,有显著差异;动脉期中央区、外周区边界显示清晰;不同年龄组前列腺强化特点不同,>59岁年龄组中的有生理性增生者中央区体积明显增大,中央区与外周区比值增大。结论前列腺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内部密度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其动态CT增强影像改变是基于前列腺的供血动脉解剖特点,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研究为前列腺病变的诊断提供了正常影像学基础。  相似文献   
995.
细胞迁移是指细胞朝着特定的化学浓度梯度发生定向迁移运动,其在胚胎发育、伤口愈合、肿瘤转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研究手段大多通量低,难以综合考虑不同浓度梯度条件对细胞迁移行为的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设计了一款四通道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如下:借助层流和扩散机制在细胞迁移主通道中建立和维持浓度梯度;可在单一显微镜视野下同时观测四组细胞迁移现象;集成了宽度为20μm的细胞隔离带,可校准细胞初始位置,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随后,借助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分析软件完成了微流控芯片的仿真分析,证明了芯片上设计S型微通道和水平压力平衡通道有助于在细胞迁移主通道中形成稳定的浓度梯度。最后,采用不同浓度(0、0.2、0.5、1.0μmol·L-1)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密切相关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孵育中性粒细胞,研究了其在100 nmol·L-1趋化因子fMLP浓度梯度环境中的迁移行为。结果表明,AGEs抑制了中性粒细胞的迁移能力,证明了四通道微流控芯片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蓝光照射后维甲酸致大鼠骨质疏松模型的骨代谢指标及骨微结构的改变情况。方法:将24只9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蓝光1组和蓝光2组,每组6只。蓝光组和模型组每天用100 mg/kg的维甲酸连续灌胃14 d,正常组用同体积的蒸馏水灌胃14 d,14 d后各组均恢复正常饮食、饮水。正常组和模型组全程采用日光灯光照模式照射,蓝光1组和2组在维甲酸造模完成后分别采用蓝色光照模式(460 nm)照射14 d和21 d。非蓝光照射时日光灯照射补齐至总照射天数(35 d)。所有大鼠均于35 d后取眼眶血,测定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β-胶联降解物(β-bonded degradation products,β-CTX)和Ⅰ型前胶原氨基端肽(amino terminal peptide of procollagen type 1,P1NP)水平。采用CO2麻醉处死大鼠后取股骨,用microCT测定骨密度、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和骨小梁分离度。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钙、磷、ALP、β-CTX和P1NP水平以及骨密度、骨微结构显著改变(P<0.01),说明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蓝光1组的体质量、血钙水平、血磷水平、ALP、β-CTX,P1NP、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骨小梁分离度发生显著变化(P<0.05),但两组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蓝光2组大鼠的体质量、骨密度、骨微结构及骨代谢等各项指标均改变(P<0.05)。蓝光1组和蓝光2组间β-CTX、骨小梁数量和骨小梁分离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蓝光可在大鼠骨质疏松早期抑制成骨和影响钙磷代谢,促进维甲酸诱导骨质疏松的进程,提示骨质疏松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减少蓝光暴露。  相似文献   
997.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机器人能否逐渐替代人类来诊治疾病是当下全球研究的热点。计算机的海量存储、快速计算、不知疲倦学习、永无止境升级使得AI可能首先在诊断上替代并超越人类。计算机图像分析、工业自动化、智能控制的应用推动了AI机器人治疗系统的研发,并促使其逐步被应用到精准度和稳定性要求极高的显微手术和具有放射损害的介入治疗领域。2019年11月,首例AI机器人实施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在加拿大多伦多西区医院完成,具有划时代意义。本文介绍了AI在脑血管疾病诊断,尤其介入手术机器人在神经介入诊疗方面的应用现状,并就AI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98.
脑利钠肽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脑利钠肽是一种主要由心室肌细胞分泌的肽类激素 ,在体液平衡的调节中发挥关键作用。大量研究证实 ,血浆脑利钠肽水平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升高 ,而且心力衰竭越严重 ,脑利钠肽水平越高。因此 ,脑利钠肽可以用于心力衰竭的诊断和预后的评估。最近发现脑利钠肽水平在多种心血管疾病中均异常升高 ,表明其参与了这些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本文对脑利钠肽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相关性研究的新进展作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999.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治疗棘手,是患者致死或重残的重要原因.SAH后CVS的发生具有时相性.一种为早发性CVS,多发生于SAH后0.5 h至3 d内,常于数小时内缓解.  相似文献   
1000.
脂联素受体在胰岛细胞表达,脂联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目的 检测脂联素受体(AR)在大鼠胰岛细胞的表达和脂联素对体外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影响。方法 RT 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AR1、AR2的mRNA和蛋白表达;并在体外用脂联素(100μg/L)和不同浓度葡萄糖(3. 3, 5. 6, 16. 7mmol/L)处理胰岛细胞,放免法测定上清液的胰岛素浓度。结果 RT PCR扩增出胰岛AR1和AR2基因,并经直接和亚克隆测序证实;胰岛免疫细胞化学荧光染色AR1和AR2呈阳性;经脂联素处理后的胰岛细胞,在高糖(16. 7mmol/)培养 6~24h,其胰岛素分泌持续增加(均P<0. 05)。结论 胰岛细胞上存在AR1和AR2,以前者为主。在高糖情况下,一定浓度的脂联素可在体外促进胰岛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和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