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12篇
  免费   2746篇
  国内免费   1815篇
耳鼻咽喉   299篇
儿科学   514篇
妇产科学   144篇
基础医学   1438篇
口腔科学   643篇
临床医学   3665篇
内科学   2456篇
皮肤病学   469篇
神经病学   463篇
特种医学   1321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2972篇
综合类   8047篇
现状与发展   9篇
预防医学   3262篇
眼科学   303篇
药学   3266篇
  29篇
中国医学   2612篇
肿瘤学   1257篇
  2024年   138篇
  2023年   287篇
  2022年   830篇
  2021年   1032篇
  2020年   950篇
  2019年   453篇
  2018年   534篇
  2017年   786篇
  2016年   554篇
  2015年   1025篇
  2014年   1410篇
  2013年   1867篇
  2012年   2515篇
  2011年   2773篇
  2010年   2505篇
  2009年   2303篇
  2008年   2361篇
  2007年   2219篇
  2006年   2015篇
  2005年   1558篇
  2004年   1177篇
  2003年   967篇
  2002年   871篇
  2001年   771篇
  2000年   664篇
  1999年   223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将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材料融合器应用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探讨其在恢复、维持腰椎曲度和椎间高度及融合率等方面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将2012年2月至7月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50例退行性腰椎疾病的患者(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腰椎滑脱18例),应用n-HA/PA66复合材料融合器进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22~64岁,平均52.16岁.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2、4、6、8个月,分别行腰椎X线检查、腰椎三维重建CT;根据腰椎X线,测量术前、术后不同时期的腰椎曲线指数、相对椎间隙高度、Taillard指数、节段前凸角和全腰椎前凸角,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13个月,平均11.32个月.术后1周腰椎曲线指数、相对椎间隙高度、Taillard指数、节段前凸角和全腰椎前凸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不同时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腰椎融合时间为4~8个月.结论:n-HA/PA66复合材料融合器能较好地恢复、维持腰椎正常序列、矢状面力线及稳定性,而且融合率更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吴茱萸次碱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疗效及其机制。 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和4个实验组,实验组大鼠以5%牛磺胆酸钠胰胆管逆行注射制作SAP模型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乌司他丁、吴茱萸次碱、乌司他丁+吴茱萸次碱处理。术后24 h,行病理学检查,并检测各组血清淀粉酶活性及血浆与胰腺组织和内皮素1(EF-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 结果:除假手术组外,各实验组大鼠均胰腺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胰腺炎病理改变;与假手术组比较,各实验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清淀粉酶活性升高,血浆与胰腺组织ET-1浓度增加,而血浆与胰腺组织CGRP含量在吴茱萸次碱处理组与联合用药组均明显升高(均P<0.05),其余实验组无明显改变(均P>0.05);实验组中,各药物处理组胰腺病变程度、血清淀粉酶活性、血浆与胰腺组织ET-1浓度均较生理盐水处理的模型组明显降低,且均以联合用药组最为明显(均P<0.05)。 结论:吴茱萸次碱对大鼠SAP具有治疗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增加CGRP水平从而改善胰腺组织微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993.
肝移植作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有效方法已得到广泛的认同。但目前肝源的匮乏,已远不能满足等待肝移植患者的需要。运用高龄(≥60岁)供肝移植能够部分缓解供肝短缺,但仍存在争议。笔者从高龄肝脏的变化特点、运用高龄供肝移植的研究现状和高龄供肝移植的可行性3个方面作相关综述。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新辅助化疗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3例I~III期TNB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1例术前行新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组),32例行直接手术后辅助化疗(术后辅助化疗组),新辅助化疗与术后的辅助化疗均采用蒽环类为主序贯紫杉类方案。分析新辅助化疗组患者术前获益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复发转移与生存率情况。 结果:新辅助化疗组31例患者术前总获益率为100%,其中完全缓解达61.29%(19/31);3年内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者新辅助化疗组13例(41.94%),术后辅助化疗组22例(68.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5,P<0.05)。新辅助化疗组和术后辅助化疗组的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8.38%、25.00%;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8.71%、9.78%,新辅助化疗组两者均明显优于术后辅助化疗组(χ2=4.870,P=0.027;χ2=7.469,P=0.006)。 结论:蒽环类为主序贯紫杉类方案的新辅助化疗能使TNBC患者明显获益,且远期疗效优于术后辅助化疗。

  相似文献   
995.
近十年颈型颈椎病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型颈椎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目前现代医学研究颈型颈椎病以影像学为主,治疗方法以理疗和消炎止痛药物为主。推拿、针灸、中药治疗是目前较为特色的治疗方法。通过治疗,能够解除肌肉痉挛,起到消炎镇痛,达到治疗目的。中医药治疗,毒副作用较少,临床疗效显著且复发率低,应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XA)髋几何力学参数在预测髋部脆性骨折风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髋部骨折女性患者41例(年龄52.3~89.4岁)及正常对照组259例(年龄28.2~88.3岁)行DXA扫描获取股骨颈骨密度(femur neck BMD,FN_BMD)及髋几何力学分析参数,包括股骨颈横截面惯性矩(CSMI)、股骨颈横截面面积(CSA)、截面模数(SM)、曲率比率(BR)、颈宽度(FNW)、髋轴长(HAL)、股骨颈干角(NSA),并计算股骨近端强度指数(FSI)。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相关变量判定髋部骨折的效能。结果校正年龄、身高、体重、BMI混杂因素,髋部骨折组与非骨折组间FN_BMD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髋部骨折组FSI、SM、CSMI、CSA较非骨折组低(P均0.05),而BR、FNW、NSA、HAL较非骨折组高(P均0.05);当校正FN_BMD时,只有FSI、NSA及HAL在两组间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控制混杂因素,FN_BMD与FSI(r=0.339)、BR(r=-0.291)、SM(r=0.644)、CSMI(r=0.425)、NSA(r=-0.291)呈轻-中度相关性,FN_BMD与CSA相关密切性最好(r=0.908,P0.001)。FN_BMD、FSI、HAL、NSA判定髋部骨折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4±0.031、0.790±0.032、0.652±0.049、0.684±0.049。FN_BMD及FSI判定髋部骨折的效能相仿(P=0.9128)。FN_BMD联合FSI判定髋部骨折的AUC为0.844±0.039,较FN_BMD大(P0.05)。结论 FSI独立于FN_BMD起作用,可作为判断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有用因子。FN_BMD联合FSI可以提高预测髋部骨折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997.
近年来,对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关注增多。中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对比,可以帮助找到差异性,并全面客观地改革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文章对国内研究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在食品立法、食品控制管理、食品日常监管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数据库以及信息、教育、交流和培训这五个方面分别进行总结回顾,以期系统分析中美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做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相似文献   
998.
目的对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采取综合预防方案进行健康干预,探讨该方案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及其干预效果。方法对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采取普及性宣教、个体化指导和中医药干预等综合干预措施。结果通过对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采取综合预防方案进行健康干预后,脑卒中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率提高,脑卒中的发病风险降低。结论对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采取综合预防方案进行健康干预,有利于降低社区居民脑卒中发病风险,此方案适宜在社区推广。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分析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具体情况,了解近3年闵行区儿童死亡的特征和规律,探讨进一步降低儿童死亡率的关键措施.方法 对2010-2012年闵行区5岁以下死亡儿童进行监测,以ICD-10进行死因分类,使用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2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1.52‰(680/59 026),其中婴儿死亡率为8.97‰(529/59 026),14岁儿童死亡率为2.56‰(151/59 026).5岁以下死亡儿童中以婴儿为主,占79.29%.儿童死因前5位为:先天性心脏病、早产和低体重儿、感染、意外伤害和新生儿窒息.非户籍儿童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显著高于户籍儿童(P<0.0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男童显著高于女童(P<0.05).结论 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在于降低婴儿死亡率.提高卫生保健服务,积极实施出生缺陷干预措施,完善危重新生儿转运机制,重视安全教育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000.
余永强  谷欣  刘毅君 《中国医药科学》2014,(13):199-202,207
目的:探讨GCS评分和止血药物使用时间(HUT)对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需手术的颅脑外伤患者,按GCS分值分为A组(n=34)、B组(n=38)、C组(n=30)和D组(n=18),按HUT分为E组、F组和G组,每组患者40例。分析GCS评分、HUT与DVT发生率的关系并进行DVT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C组和D组患者DVT发病率高于A组和B组且F组和G组DVT发病率高于E组(P<0.05),GCS分值与DVT发病率呈负相关(r=-0.832,P<0.01),HUT与DVT发病率呈正相关(r=0.758,P<0.01)。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GCS评分、术后HUT和卧床时间是DVT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低GCS评分和长时间卧床及使用止血药物等因素是颅脑外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