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880篇 |
免费 | 2130篇 |
国内免费 | 136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80篇 |
儿科学 | 406篇 |
妇产科学 | 119篇 |
基础医学 | 1468篇 |
口腔科学 | 367篇 |
临床医学 | 2796篇 |
内科学 | 2175篇 |
皮肤病学 | 198篇 |
神经病学 | 374篇 |
特种医学 | 1006篇 |
外科学 | 1832篇 |
综合类 | 6280篇 |
现状与发展 | 11篇 |
预防医学 | 2860篇 |
眼科学 | 193篇 |
药学 | 2663篇 |
18篇 | |
中国医学 | 2333篇 |
肿瘤学 | 99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0篇 |
2023年 | 252篇 |
2022年 | 633篇 |
2021年 | 789篇 |
2020年 | 722篇 |
2019年 | 434篇 |
2018年 | 457篇 |
2017年 | 645篇 |
2016年 | 498篇 |
2015年 | 824篇 |
2014年 | 1074篇 |
2013年 | 1400篇 |
2012年 | 2224篇 |
2011年 | 2368篇 |
2010年 | 2156篇 |
2009年 | 1915篇 |
2008年 | 1938篇 |
2007年 | 1766篇 |
2006年 | 1647篇 |
2005年 | 1325篇 |
2004年 | 902篇 |
2003年 | 733篇 |
2002年 | 499篇 |
2001年 | 460篇 |
2000年 | 349篇 |
1999年 | 120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29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探究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在小儿感染性肺炎的临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4月住院小儿肺炎90例患儿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住院的非肺炎小儿54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进行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的检验,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中CRP的(+)检出率为47.78%,WBC的(+)检出率为38.87%,PCT的(+)检出率为91.11%;两组患儿在CRP、WBC、PCT三项检测指标的比较上x2分别为36.5287、16.8201、109.3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的监测有助于临床上对小儿感染性肺炎的鉴别诊断,对其动态的检测可促进细菌性肺炎的确诊,具有高度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综合性腔内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04年10月—2012年10月,315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左侧277例,右侧38例。均行局麻下患侧股静脉穿刺,并在导丝引导下,采用12~14 F鞘管机械性血栓抽吸或配合Fogarty球囊取栓,对髂静脉狭窄或闭塞病变行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植入,术后根据血栓清除情况,行抗凝或置管溶栓治疗。
结果:患肢肿胀、疼痛均于术后1~2 d内开始消退或减轻。血栓清除III级(清除率>95%)80.32%、II级(清除率50%~95%)18.09%、I级(清除率<50%)1.59%。支架植入后,治愈86.03%、显效10.79%、好转2.54%、无效0.64%。出院时健、患肢膝上、下15 cm处周径差均小于入院时(均P<0.05)。随访通畅率分别为3~6个月95.87%,7~12个月95.53%,13~24个月94.25%,25~36个月92.33%。
结论:综合性腔内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恢复时间短,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3.
目的:研究普萘洛尔治疗新疆地区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颌面肿瘤外科接受口服普萘洛尔治疗的血管瘤患儿42例,年龄1~14个月,服药剂量:小于3个月的患儿口服剂量为0.5mg/kg/天;3~6个月的患儿口服剂量为1mg/kg/天;大于6个月的患儿口服剂量为2mg/kg/天。2次/日、饭后30min服药,两次给药间隔6~8h。连续服用1年,服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复诊,动态评估患儿瘤体大小、质地、颜色及不良反应,并对出现的不良反应积极处理。以Achauer疗效评定法及服药前后彩色多普勒B超检查结果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42例患儿服药观察12个月后,疗效I级(差)3例,II级(中)16例,III级(好)13例,IV级(优)10例;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不同性别、民族、瘤体部位与血管瘤分型治疗效果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2例患者治疗前PSV(46.47±26.87)与治疗后PSV(17.67±8.05)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42例患者治疗前RI指数(0.54±0.12)与治疗后RI指数(0.82±0.15)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作用显著且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TG)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PG)治疗进展期食管胃结合部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行TG(TG组)和PG(PG组)治疗的273例进展期食管胃结合部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3年及5年累积生存率。结果 TG组与PG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G组的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多于PG组(P=0.000)。TG组和PG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0.3%(12/117)和21.8%(34/156),PG组较高(χ2=6.353,P=0.012)。TG组的3年和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8.9%及34.2%,分别高于PG组的43.4%和2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894,P〈0.05;χ2=5.582,P〈0.05)。对pT4、pN2、TNMⅢ期、肿瘤直径大于3.0 cm及接受化疗的患者,TG组的3年和5年累积生存率均高于P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pT2、pT3、pN0、pN1、pN3、TNMⅠ期、TNMⅡ期、TNMⅣ期、肿瘤直径小于3.0 cm、未接受化疗及各病理学分型患者,2组的3年和5年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进展期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TG可以有效提高远期生存率,并能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探讨出血高危患者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 pancreatography,ERCP)术中即刻留置止血夹对预防术后迟发性出血的临床作用。方法 收集2016年8月至2019年9月来院行ERCP的1 854 例患者,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出血高危患者493 例,包括止血夹组215 例、常规对照组278 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包括出血、胰腺炎、穿孔,以及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 止血夹组术后出血发生率低于常规对照组[1.4%(3/215) vs 4.7%(13/278),P<0.05],两组在性别、年龄、疾病构成、术后胰腺炎和穿孔、操作时间、取石方式、住院费用等指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ERCP术中针对出血高危患者预防性实施止血夹,可以显著降低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且不额外增加患者费用,是一种安全便捷、值得推广的技术。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9月~2017年3月,对6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采用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术前均常规行颅骨牵引,椎弓根进钉点位于寰椎椎弓两侧距后结节20 mm、后弓下缘2 mm,内倾5°~10°、头倾10°~15°,置入直径3.5 mm、长22~26 mm螺钉。枢椎螺钉的进钉点位于侧块内上象限,内倾约25°,头倾约25°置入直径3.5 mm、长24~28 mm螺钉。[结果]术中无血管及神经损伤。术后随访6~36个月,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术后检查显示螺钉位置良好,无内置物松动、断裂。术后12个月JOA评分为11.00~17.00分。[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97.
目的:研究8-羟基鸟嘌呤糖苷酶(OGG1)Ser326Cys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精液质量及男性不育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共收集620例原发性不育患者和385例正常生育男性对照,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鉴定基因型,精液质量分析采用CASA。结果:携带OGG1 326Cys/Cys(纯和突变型)的个体其精子活动率[(52.1±26.7)%]、精子浓度(3.75±0.91)×106/ml,对数转换值)与携带Ser/Ser野生型的个体[精子活动率(59.0±21.8)%;精子浓度(4.12±0.88)×106/ml,对数转换值]相比显著降低(P0.05);携带OGG1 326 Cys等位基因型的个体与携带Ser/Ser型的个体比较,其患男性不育的风险增加了69%(校正后OR=1.69,95%CI=1.24~2.31)。结论:OGG1 Ser326Cys基因多态性可能是中国南方汉族男性特发性不育的遗传易感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98.
黄芪(Astragali Radix)为豆科黄芪属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始载于东汉末年的《神农本草经》,具有2000多年的药用史,在《本草纲目》中被列为上品,认为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利水消肿、固表止汗、托疮生肌等功效。黄芪化学成分包括:葡聚糖、杂多糖等多糖成分;黄芪苷I、II、III和大豆皂苷等多种皂苷;天冬氨酸、丝氨酸等多种氨基酸;多种微量元素及叶酸、亚油酸、甾醇类等。目前对黄芪的化学成分研究多集中在黄芪多糖、黄芪皂苷或其有效单体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具抗肿瘤、免疫调节、心血管保护、保肝、改善神经系统功能、抗骨质疏松等生物活性,其中,黄芪对骨细胞代谢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通过对近年来黄芪对骨代谢的影响及相关基础研究的文献汇总,发现黄芪甲苷等黄芪提取物及黄芪制剂大多通过对成骨细胞的促进及破骨细胞的抑制进行骨代谢的调节,亦有通过促进类骨素的分泌、激素水平的调节进行调控,本文综述了黄芪甲苷等黄芪提取物及黄芪制剂对骨代谢的基础、动物模型及临床3个方面近十年的研究内容进行综述,为研究中药黄芪对骨细胞代谢影响提供些许帮助并为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999.
目的通过胃部超声检查方法观察剖宫产前后胃窦部变化的情况并比较皮肤到胃窦部中心距离及腹主动脉前壁到胃窦部中心距离的变化。方法选择拟行择期剖宫产手术的产妇47例,年龄18~35岁,麻醉方法均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胃部超声检查记录产妇剖宫产前后仰卧位和右侧卧位下胃窦部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 CSA)和Perlas评分,同时测量皮肤到胃窦部中心和腹主动脉前壁到胃窦部中心的距离变化情况。结果与剖宫产前比较,剖宫产后仰卧位下胃窦部CSA明显减小(P=0.001),但右侧卧位下胃窦部C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剖宫产前后仰卧位和右侧卧位下Perl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剖宫产前比较,剖宫产后皮肤到胃窦部中心距离和腹主动脉前壁到胃窦部中心的距离明显缩短(P0.05)。结论剖宫产后仰卧位下胃窦部CSA减小,妊娠晚期胃窦部CSA不能用于胃内容物的定量评估,但胃内容物的定性评估不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经颅彩色编码超声(TCCS)及经颅超声造影(CE-TCCS)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及大脑大静脉、基底静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价值。方法选取经DSA和/或MR静脉血管成像(MRV)确诊为颅内横窦和/或直窦血栓的22例患者为CVST组,行TCCS及CE-TCCS;以同期因其他疾病就诊的68例患者为对照组,行TCCS;对比观察2组大脑大静脉、基底静脉及静脉窦的显示率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CVST组中,TCCS诊断直窦血栓13例,左侧横窦血栓20例,右侧横窦血栓17例,与DSA和/或MRV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CE-TCCS判定直窦血栓5例,左侧横窦血栓14例,右侧横窦血栓9例,与DSA和/或MRV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VST组较对照组大脑大静脉、双侧基底静脉显示率及峰值血流速度均增高(P均0.05)。结论 CE-TCCS诊断CVST与DSA和/或MRV相似。TCCS可显示静脉窦血栓形成后的大脑大静脉、基底静脉;静脉流速升高可提示CVST形成可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