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88篇
  免费   898篇
  国内免费   483篇
耳鼻咽喉   71篇
儿科学   187篇
妇产科学   73篇
基础医学   600篇
口腔科学   220篇
临床医学   1016篇
内科学   703篇
皮肤病学   113篇
神经病学   257篇
特种医学   477篇
外科学   758篇
综合类   2301篇
现状与发展   3篇
预防医学   888篇
眼科学   52篇
药学   992篇
  14篇
中国医学   837篇
肿瘤学   507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46篇
  2022年   353篇
  2021年   451篇
  2020年   341篇
  2019年   164篇
  2018年   237篇
  2017年   288篇
  2016年   217篇
  2015年   386篇
  2014年   475篇
  2013年   512篇
  2012年   763篇
  2011年   875篇
  2010年   741篇
  2009年   683篇
  2008年   618篇
  2007年   554篇
  2006年   535篇
  2005年   410篇
  2004年   308篇
  2003年   258篇
  2002年   167篇
  2001年   179篇
  2000年   136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3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提高尿道下裂一期成形术的成功率。方法:采用带蒂包皮皮管一期手术修复尿道下裂20例。结果:20例全部一次成功,无尿瘘。轻度尿道口狭窄1例,尿道口扩张后治愈;阴茎扭转1例,未予特殊处理。其余外观和功能正常。结论:包皮内板菲薄柔软,伸展性强,是理想的尿道成形材料。该术式适用于阴茎型和阴茎阴囊型尿道下裂。  相似文献   
82.
ACEI对血压正常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治疗作用的Meta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能否延缓血压正常的早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的病情进展进行系统评价。方法:检索MEDLINE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收录的1990年1月至1999年4月间,有关ACEI对伴微量白蛋白尿的早期DN治疗作用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面的文献。按照入选标准,最终有10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纳入本研究。用RevMan3.1软件对1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正常SD大鼠心脏及血管(动脉、静脉)内皮素转换酶(Endothelin-converting Enzyme ECE)mRNA的分布。方法:半定量RT-PCR法检测组织中的ECE mRNA,同时以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lyde-3-phosphate-dehydrogenase,GAPDH)作内参照。结果:正常SD大鼠心脏各部位及血管(动脉、静脉)ECE mRNA的  相似文献   
84.
目的 建立并评价PCR-SSCP检测结核分支杆菌耐药性基因突变的方法。方法 根据katG基因易变区设计一对引物,PCR扩增,产物经沸点断裂成单链,经SDS-PAGE,比较电泳的位置。结果 PCR检测结核菌DNA的灵敏度达到100个细菌/ml,与其它细菌和其他分支杆菌无交叉反应。30株敏感株和H37Rv的PCR产物经SSCP检测正常,20株耐异烟肼结核菌中,19株的PCR产物SSCP检测游异常电泳带  相似文献   
85.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神经细胞游离Ca^2+与FOS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神经细胞内Ca^2+与FOS的时空变化。方法 利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结果 随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细胞内Ca^2+增加明显,FOS表达较快,再灌注6h即达到高峰。FOS蛋白在海马区表达最多,纹状体最少。结论 认为神经细胞内钙超载引起细胞死亡,是通过促进FOS的表达完成的。  相似文献   
86.
The poly(l -lactic acid) (PLLA)/carbon nanomaterials composite foams with hierarchical surface microstructural and internal conductive pathways are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a simple crystallization-assisted rapid phase separation (CARPS). The dimension and morphology of carbon nanomaterials can induce different crystallization forms to construct the hierarchical surface microstructure, and they are distributed on the phase interface of solvent and non-solvent to form conductive pathways. It is found that the heterogeneous nucleation of nanomaterials promote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crystallinity, and a stacked granular structure formed on the surface promotes the increase of the water contact angle to 148.7°. Foams with interconnecting pore structures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of 85.3% porosity and 12.33 g g−1 oil absorption. Carbon nanomaterials are distributed on the pore walls of the porous foam, which converts the foam from an insulating material to a conducting polymer. Furthermore, the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nanomaterials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the PLLA. In belief, the multifunctional biodegradable foam, prepared by a CARPS method, makes it promising for industrial production and has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il-water separation, and many other fields.  相似文献   
87.
本文从5个方面论述了公关意识及其临床作用。即①塑造形象的意识;②服务公众的意识;③沟通交流的意识;④创新审美的意识;⑤真诚互惠的意识。通过对其作用的论述,旨在引起广大护理工作者对公共关系的重视,从而促进护理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88.
短小芽胞杆菌E601抗电离辐射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短小芽胞杆菌E601 已在中国确定为辐射灭菌指示菌。为使指示菌在灭菌过程中的应用标准化、规范化,保证灭菌质量,需要对其固有抗辐射性和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制备抗辐射稳定的生物指示剂作详尽研究。方法 应用钴60γ射线和高能电子束对短小芽胞杆菌E601 进行辐照,测定不同条件下的D10 值。结果 ①因载体、介质不同,D10 值变化在1 .60 ~2.53kGy 之间。②不同温度下保存一年,指示菌片芽胞抗辐射性无明显变化。但随着保存时间延长,菌片上存活菌数逐渐减少。③载体、介质影响存活率,电子束与钴60 结果一致。结论 短小芽胞杆菌D10 值在1 .60~2.53kGy 之间,且抗性稳定。本试验条件下制备的可溶性菌片抗力高,D10 值为2 .53kGy,可长期保存,适宜作指示剂应用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超声波在急性牙源性浅筋膜间隙感染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5例病人分别拍摄X线片、超声波检查及针刺穿吸.结果 45例病人中20例穿吸出脓液,5例急性蜂窝织炎3天后作超声波检查,4例发现脓肿形成.结论对于颌面部浅筋膜间隙感染,超声波是确定有无脓肿形成的有效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90.
中国健康志愿者连续口服D-聚甘酯片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中国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连续口服D-聚甘酯片的药动学。方法选择经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均正常的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12名受试者连续口服D-聚甘酯片10 d,每日一次,每次400 mg。应用免疫荧光比浊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血浆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据随行测定的aPTT-血浆浓度标准曲线,计算相应的血药浓度。采用3P97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别求出首次给药和末次给药后药动学参数,以及达稳态时间、稳态浓度、累积比和波动系数。结果依据aPTT结果计算D-聚甘酯血浆浓度,在0.05~10mg·L-1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5 7);最低检测浓度为0.05 mg·L-1,回收率在91.48%~105.67%之间,日内、日间RSD小于13%。受试者连续口服D-聚甘酯片,于给药后第7天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平均稳态血药浓度cav为(0.442±0.067) mg·L-1,达稳态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ss为(10.602±1.605) mg·h·L-1,累积比R为1.261±0.031,波动系数FI为1.554±0.061。首次与末次给药后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1.041±0.107)和(1.401±0.125) mg·L-1;t1/2β-分别为(18.934±1.760)和(19.977±1.098) h;tmax分别为(1.039±0.096)和(0.969±0.109)h;V/F分别为(202.167±19.187)和(160.220±22.274) L;CL分别为(33.553±5.038)和(24.807±3.875) L·h-1。首次给药后AUC0~∞为(12.195±1.912) mg·h·L-1,末次给药后AUC0~τ为(10.602±1.605) mg·h·L-1。结论健康受试者连续口服D-聚甘酯片后第7天血药浓度达到稳态,连续口服D-聚甘酯片10 d,体内无蓄积。受试者服药期间除发生aPTT延长正常的药理效应外,未发现其它与药物有关的不良事件。每日1次给药方案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