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704篇
  免费   8193篇
  国内免费   5719篇
耳鼻咽喉   950篇
儿科学   739篇
妇产科学   656篇
基础医学   7862篇
口腔科学   1214篇
临床医学   10229篇
内科学   10286篇
皮肤病学   872篇
神经病学   3701篇
特种医学   3146篇
外国民族医学   27篇
外科学   8383篇
综合类   16611篇
现状与发展   17篇
一般理论   7篇
预防医学   6450篇
眼科学   2057篇
药学   8810篇
  103篇
中国医学   5664篇
肿瘤学   5832篇
  2024年   412篇
  2023年   1410篇
  2022年   3636篇
  2021年   4579篇
  2020年   3694篇
  2019年   2737篇
  2018年   3008篇
  2017年   2851篇
  2016年   2673篇
  2015年   4084篇
  2014年   5079篇
  2013年   5010篇
  2012年   7163篇
  2011年   7488篇
  2010年   5383篇
  2009年   4368篇
  2008年   4697篇
  2007年   4486篇
  2006年   4053篇
  2005年   3531篇
  2004年   2310篇
  2003年   2096篇
  2002年   1611篇
  2001年   1254篇
  2000年   1066篇
  1999年   990篇
  1998年   566篇
  1997年   556篇
  1996年   461篇
  1995年   388篇
  1994年   333篇
  1993年   192篇
  1992年   219篇
  1991年   192篇
  1990年   175篇
  1989年   152篇
  1988年   135篇
  1987年   123篇
  1986年   105篇
  1985年   87篇
  1984年   71篇
  1983年   36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18篇
  1978年   17篇
  1975年   9篇
  1974年   9篇
  1969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观察大黄虫丸治疗囊肿性痤疮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囊肿性痤疮患者 33 例做为治疗组,给予口服大黄虫丸治疗,观察并记录结果。 结果 治疗的总有效率为 90 9%,对照组(P<0 05)。 结论 大黄虫丸对囊肿性痤疮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2.
Agilent 2100 Bioanalyzer在人乳头瘤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Agilent2100Bioanalyzer芯片分析系统(简称Bioanalyzer)在人乳头瘤病毒(HPV)的PCR检测和分组中的应用。方法:先分别进行通用引物介导PCR(GP-PCR)和型特异性引物介导PCR,扩增HPV高保守区(L1区)的共同序列和各型(包括HPV6,11,16和18型)的特型性序列,然后分别用常规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和Bioanalyzer对PCR产物进行检测,并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准确度,重复性和灵敏度。结果:Bioanalyzer在确定片段长度时的准确度和重复性比琼脂糖凝胶电泳高,前者的准确度在95%以上,后者仅为85%,Bioanalyzer的检测灵敏度比琼脂糖凝胶电泳高100倍,结论:Bioanalyzer芯片分析系统结合PCR方法可对HPV进行特异,准确,稳定,灵敏的检测和型别鉴定,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3.
目的 研究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5(cyclin dependent kinases 5,CDK5)在耐药性癫(癎)患者颞叶中的表达,探索其在耐药性癫(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耐药性癫(癎)患者术后脑组织,用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 3种检测方法从基因和蛋白水平分别测定CDK5在耐药性癫(癎)患者颞叶中的表达,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荧光定量PCR发现CDK5 mRAN比对照组明显增加,免疫组化检测显示这种基因的蛋白表达产物主要分布在神经元轴突和胶质细胞中,Western blot检测在相对分子质量35 000处有一蛋白条带,并且可见实验组(颞叶和海马中分别为1.4293±0.1839和2.0733±0.4738)高于对照组(颞叶和海马中分别为0.9680±0.4147和1.403±0.6163,P<0.05).结论 CDK5在耐药性癫(癎)患者颞叶中表达增强,提示他们可能参与了耐药性癫(癎)的形成.  相似文献   
44.
45.
Two triazaspirodienes, having similar phenoxy propyloxy side chain, were identified as potent mammalian dihydrofolate reductase inhibitors; one having a 6,5‐spiro bicyclic ring system (IC50 = 2.3 nm ) and the other a 6,6‐spiro bicyclic system (IC50 = 6.9 nm ). They also showed more than 50% antiproliferative activity against the MCF‐7 breast cancer cells at 20 μm .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e potential lead of the diamino‐triazaspirodienes in anticancer chemotherapeutical agents’ discovery.  相似文献   
4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骨-肌腱结合部愈合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骨-肌腱结合部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骨髓穿刺、全骨髓培养法获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36只18周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Pluronic F-127载体材料结合后,植入兔髌骨部分切除模型,对照组只进行手术,不植入细胞.在术后6、12、18周进行X线片、大体和组织学观察评估.[结果]X线片显示术后6、12、18周实验组骨-肌腱结合部新生骨面积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大体观察可见实验组骨-腱结合部愈合较早.HE染色显示实验组术后6周有大量的纤维母细胞和类软骨细胞增生,并可见新骨形成;12周,髌腱与松质骨接触面软骨细胞移行带形成;18周,纤维软骨移行带排列更有序.Safranin 0染色显示实验组术后6周,基质染色较深,部分骨-腱结合处可见相对浓染区;12周,基质染色范围明显减少,沿类软骨细胞走行分布;18周,类软骨细胞集中的区域染色较12周有所减退.组织学检查显示实验组术后6、12、18周骨-腱结合部组织愈合明显,较对照组迅速.[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骨-肌腱结合部细胞增生,促进其早期愈合.  相似文献   
47.
48.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伴膝内侧副韧带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6年1月~2005年12月期间收治的52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重度内侧副韧带损伤病例,并对有随访的49例(保守治疗21例,手术治疗28例)进行分析。[结果]随访10个月~9年(平均1.7年),按照Schatzker分型:Ⅱ型39例,Ⅲ型6例,Ⅵ型4例。骨折均切开复位内固定,对韧带损伤的治疗分为2组,保守治疗组21例,膝关节功能:优11例,良9例,差1例。手术治疗组28例,Ⅰ期修复19例:优17例,良2例。Ⅱ期修复9例:优5例,良3例,差1例。[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Ⅰ期修复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49.
胫骨高位截骨手术并发症23例次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胫骨高位截骨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提出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2000年1月~2004年10月采用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骨关节炎合并内翻畸形患者126人,21人发生手术并发症,男4例,女17例;年龄48~64岁,平均61岁。术前拍摄站立膝关节正位X线片,测量股骨一胫骨角,计算截骨角度,采用外侧闭合胫骨高位截骨术矫正膝内翻畸形。[结果] 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7.5个月。共21名患者发生各类并发症23例次.发生率为16.7%。其中发生胫骨骨折4例,腓总神经麻痹3例,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5例,膝内翻复发病例6例,内固定失败4例(其中2例合并膝内翻复发),感染1例。[结论] 降低胫骨高位截骨手术并发症需要术者熟悉局部解剖和精确的术前设计,提高手术技巧及完善的围手术期护理。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儿童交替性偏瘫病因、临床特点、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儿童交替性偏瘫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疗效。结果本组3例患者起病年龄均小于18个月,反复发作的交替性偏瘫;进行性的智能障碍,其中1例伴有短暂眼球震颤及眼球活动障碍,1例伴有张力障碍性姿势异常;睡眠可缓解无力及锥体外系症状,应用氟桂嗪治疗后,2例患者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降低,1例无效。结论本病病因不明,多为散发,临床表现为18月内起病的发作性交替性偏瘫,辅助检查无特征性改变,氟桂利嗪治疗部分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