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94篇
  免费   2837篇
  国内免费   1634篇
耳鼻咽喉   215篇
儿科学   442篇
妇产科学   133篇
基础医学   1702篇
口腔科学   532篇
临床医学   3383篇
内科学   2670篇
皮肤病学   458篇
神经病学   586篇
特种医学   965篇
外科学   2698篇
综合类   8236篇
现状与发展   4篇
预防医学   3401篇
眼科学   278篇
药学   3734篇
  29篇
中国医学   2865篇
肿瘤学   1034篇
  2024年   103篇
  2023年   334篇
  2022年   790篇
  2021年   957篇
  2020年   911篇
  2019年   470篇
  2018年   534篇
  2017年   774篇
  2016年   565篇
  2015年   1058篇
  2014年   1443篇
  2013年   1887篇
  2012年   2585篇
  2011年   2884篇
  2010年   2834篇
  2009年   2445篇
  2008年   2510篇
  2007年   2358篇
  2006年   2130篇
  2005年   1623篇
  2004年   1120篇
  2003年   870篇
  2002年   630篇
  2001年   641篇
  2000年   439篇
  1999年   150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6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10篇
  1963年   4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9篇
  195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两种阴道缩窄术矫正阴道松弛症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改良阴道后壁修补术和阴道后壁环肌紧缩术的手术要点和效果,评价两种手术的优点及适应证。方法将42例不同程度阴道松弛的患者分为两组,其中24例行改良阴道后壁修补术,18例行阴道后壁环肌紧缩术,分析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愈合情况,1年后评价两组患者的性生活满意度及阴道的松紧度。结果两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伤口愈合情况无明显差异,但1年后的远期效果包括性生活满意度和阴道的松紧度有明显差异。结论矫正阴道松弛症的目的不仅要达到解剖的恢复,更重要的是恢复功能。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法(A组优于B组)。  相似文献   
52.
HBV两种感染模式患者血清CG、β2—MG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ALT、CG、β2-MG浓度变化对HBsAg、HBeAg、HBcAb阳性(A组)及HBsAg、HBeAb、HB鄄cAb阳性(B组)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监测价值。方法将180例HBV感染者按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模式分为A组(94例)和B组(86例)二组,同时选取健康人43例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ALT、CG、β2-MG浓度,采用ELISA法检测HBV标记物;酶法测定ALT;放射免疫法测定CG、β2-MG。结果①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组和B组ALT、CG、β2-MG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A组ALT、CG、β2-MG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测定血清CG、β2-MG可较早期、较全面的反映乙肝患者肝脏损伤程度,在临床应用中是具有较强实用性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急性高容量性血液稀释(AHH)对妇科肿瘤患者围手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40例ASAⅠ~Ⅱ级的妇科肿瘤手术病人随机分成两组:高容量性血液稀释组(A组)在切皮前30分钟内输入6%羟乙基淀粉液1000ml;对照组(C组)常规输液,不实施血液稀释.分别与麻醉诱导前、手术结束后、术后24小时抽取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 、CD8 及CD4 /CD8 细胞百分率.结果两组病人手术结束后(T1)、手术后第1天(T2)与麻醉诱导前(T0)比较: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 及CD4 CD8 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CD8 无显著性变化;但A组手术结束后和手术后第1天CD3 、CD4 及CD4 /CD8 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术前采用急性高容量性血液稀释(AHH),可显著改善妇科肿瘤患者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54.
阿片肽及其受体系统在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尚存争议,本文综述了阿片肽及其受体系统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有助于探索阿片肽在围术期的合理应用,为缺血性脑损伤防治研究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55.
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治疗脑瘫性肢体痉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效果。方法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68例痉挛型脑瘫病例,根据患者肢体痉挛的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包括胫神经、坐骨神经和正中神经,其中选择性胫神经切断术36侧,选择性正中神经切断术28侧,选择性坐骨神经切断术28侧,共计92侧。结果全部患者经3-15个月的随访,术后即刻肢体痉挛状态缓解率为97.8%(90/92),随访期间为94.6%(87/92),随访期间运动功能改善率为76.5%(52/68),术后肢体痉挛状态不同程度复发5侧(5.4%)。结论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对降低痉挛性脑瘫患者肌张力、纠正痉挛性畸形近期疗效满意,手术创伤小,治疗效果能够被医患双方同时认可。  相似文献   
56.
5 106例剖宫产手术剖宫产率、指征及母儿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及指征的变化以及指征与母儿预后的关系。方法对5106例剖宫产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均剖宫产率33.9%,剖宫产率逐年在增加,1995年为25.78%,2003年为43.8%,2004年为40.91%,前后5年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其中以社会因素及胎儿窘迫为指征的剖宫产率增加显著,两组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剖宫产的上升,围产儿窒息及死亡率并没有明显下降,且在择期剖宫产手术中,子宫切除率及产后出血率较阴道试产后手术组为高。结论剖宫产并不是绝对安全的分娩方式,剖宫产率的升高并没有明显降低围产儿窒息及死亡率。并且,择期剖宫产术的母儿预后较临产后手术母儿预后为差。剖宫产率的上升因素中以社会因素及胎儿窘迫变化最大,因此,剖宫产率的增加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医疗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应引起广大社会和专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57.
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反相HPLC法测定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中替硝唑的含量,用加温加速实验研究该制剂的热稳定动力学。结果表明,替硝唑的热降解反应为一级动力学过程,在50、65、80、95℃时的降解速度常数分别为5.58×10-4、2.66×10-3、8.10×10-3、2.82×10-2d-1,为8.3年,半衰期为39.5年。  相似文献   
58.
烟叶硒蛋白对人红细胞的辐射溶血及自由基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观察了烟叶硒蛋白对人红细胞60Coγ照射溶血的影响,发现硒蛋白对红细胞γ照射溶血有极好的预防效果,同时采用电子自旋共振法(ESR)发现硒蛋白对羟自由基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并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在相同浓度下具有优于亚硒酸钠及不含硒的同类蛋白的作用,提示硒蛋白有更好的生物效应。  相似文献   
59.
氟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105例抑郁障碍病人的双盲对照试验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评价国产氟西汀的抗抑郁作用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研究,分为国产氟西汀组57例(男性22例,女性35例;年龄40±s13a),口服氟西汀20mg,qd,阿米替林57例(男性27例,女性30例;年龄40±14a),口服阿米替林75mg,bid,疗程6wk。结果:氟西汀治疗抑郁障碍的疗效与阿米替林相当,总有效率分别为85%及92%(P>0.05);氟西汀组的主要副作用有口干、便秘、恶心、心动过速等,但较之阿米替林程度轻且发生率低。结论:氟西汀的抗抑郁作用与阿米替林相当,副作用少,服用方便。  相似文献   
60.
胃癌D17S261和D17S799位点二核苷酸重复序列不稳定性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二核苷酸重复序列不稳定性〔DRSI〕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了D17S261和D17S799位点二核苷酸重复序列不稳定性.结果胃癌总DRSI发生率为34%(17/50),其中高中分化腺癌DRSI阳性率(667%,10/15)显著高于低分化癌(194%,6/31,P<001);肠型胃癌DRSI阳性率(556%,10/18)显著高于胃型胃癌(20%,6/30,P<005),DRSI与胃癌部位、大小、浸润、分期、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结论DRSI在胃癌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