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94篇
  免费   2837篇
  国内免费   1634篇
耳鼻咽喉   215篇
儿科学   442篇
妇产科学   133篇
基础医学   1702篇
口腔科学   532篇
临床医学   3383篇
内科学   2670篇
皮肤病学   458篇
神经病学   586篇
特种医学   965篇
外科学   2698篇
综合类   8236篇
现状与发展   4篇
预防医学   3401篇
眼科学   278篇
药学   3734篇
  29篇
中国医学   2865篇
肿瘤学   1034篇
  2024年   103篇
  2023年   334篇
  2022年   790篇
  2021年   957篇
  2020年   911篇
  2019年   470篇
  2018年   534篇
  2017年   774篇
  2016年   565篇
  2015年   1058篇
  2014年   1443篇
  2013年   1887篇
  2012年   2585篇
  2011年   2884篇
  2010年   2834篇
  2009年   2445篇
  2008年   2510篇
  2007年   2358篇
  2006年   2130篇
  2005年   1623篇
  2004年   1120篇
  2003年   870篇
  2002年   630篇
  2001年   641篇
  2000年   439篇
  1999年   150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6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10篇
  1963年   4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9篇
  195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应用烧伤湿性医疗技术(MEBT/MEBO)处理烧伤创面的病原菌特点及其耐药性情况,评价及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总结、分析本院2003年~2005年期间应用MEBT/MEBO治疗118例烧伤创面的病原菌特点、耐药性及发生侵袭性感染的情况。结果:烧伤创面的菌群特点以格兰氏阴性杆菌为主,而且耐药情况较严重,创面发生侵袭性感染7例(5.93%),全身脓毒血症2例(1.69%)。结论:烧伤创面病原菌对多数抗生素普遍耐药,采用MEBT/MEBO规范处理创面和选择高效、低毒、短程使用抗生素是对付耐药菌群的良好对策。  相似文献   
42.
OptEase滤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手术治疗中使用OptEase可回收腔静脉滤器 的经验.方法:通过8例使用OptEase可回收腔静脉滤器临床资料,分析回收方式与并发症.结果:术中、术后无肺栓塞发生,回收时腔静脉造影示:滤器处不完全血栓和健侧髂静脉血栓各1例,成功回收5例,转为永久性置入3例.随访328个月,无肢体静脉血栓复发.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手术中使用可回收腔静脉滤器能有效防止肺栓塞,术后可回收的特点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两种单静脉入路法和动静脉双入路法治疗PDA各自的优缺点及最佳适应症,为PDA患者选择合理介入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103例PDA患者经三种不同介入方法治疗,其中单静脉入路超声法37例,单静脉入路造影法14例,动静脉双入路法52例。PDA的位置、形态、大小经不同方法观察,单静脉超声法经超声观察,单静脉造影法在PDA内或降主动脉近PDA口外造影观察,动静脉双入路在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观察。选择合适型号的Amplatzer伞经股静脉建立的轨道进行封堵。术后15 min经胸超声及心脏听诊判断有无分流。术前、术后均行血流动力学测定,术后3 d、1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大动脉水平有无分流及动脉导管未闭再通。结果103例患者全部一次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操作平均透视时间(10.45±4.35)min,心导管检查测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轻度增高[(33.2±3.11)mmHg]降为正常[(22.03±5.3)mmHg]。术后即刻所有患者心前区双期连续性杂音消失,术后无残余分流,无任何并发症发生,随访1个月未发生动脉水平分流及动脉导管再通。结论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简化了手术程序,不用或减少造影剂用量,缩短了操作透视时间,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Le Fort型骨折的CT表现及其分型。方法对62例Le Fort型骨折患者进行薄层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组分析。结果在62例中,Le FortⅠ型10例,Ⅱ型9例,Ⅲ型8例,复合型35例(其中Ⅰ+Ⅱ型18例,I+Ⅱ+Ⅲ型7例,Ⅱ+Ⅲ型10例);55例同时伴发颌面部其他骨折。Le Fort型骨折在二维CT上表现为颌面部多发且杂乱的骨折,虽然在发现细小和深部结构的骨折方面优于三维CT成像,但难以作出Le Fort型骨折的诊断;三维CT成像能清晰立体地显示Le Fort型骨折的整体形状及走向,并可明确作出分型。结论三维CT成像是Le Fort型骨折最有效的诊断方法,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但是对细小骨折诊断不如二维CT。  相似文献   
45.
预防医学考试试卷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分析并评价郧阳医学院 2 0 0 0级本科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期末考试试卷。方法随机选择 2 0 0 0级本科临床医学专业 3 5 1名学生的期末考试试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考试成绩呈负偏态分布 ,平均成绩为 72 3分 ,标准差为9 77分 ,试卷信度为 0 99。结论本试卷能较全面地考核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但是也反映出学生综合应用试题得分较低、某些试题难易不当等问题 ,为改进教学质量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6.
扩髓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胫骨干骨折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胫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不同类型的股骨干骨折18例,胫骨干骨折15例.结果33例患者随访8~24个月,平均15.2个月,33例均骨性愈合.未出观畸性愈合、再骨折、断钉及膝、踝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结论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胫骨干骨折治愈率高,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7.
目的了解Sysmex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的准确性。方法分别用仪器法和目测法计数60份抗凝静脉血的嗜酸性粒细胞数,再将两者的结果进行比较;并对5份嗜酸性粒细胞数值不同的抗凝静脉血分别用仪器法和目测法计数,每份标本重复计数10次,然后计算出CV值进行比较。结果60份抗凝静脉血仪器法和目测法计数结果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系数(r)为0.9996,P<0.01。仪器法和目测法对5份嗜酸性粒细胞数值不同的标本重复计数的平均CV值分别是1.98%和6.63%,显示仪器法的精密度明显高于目测法。结论用SysmexS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9.02×109/L)是一种快速和较准确的方法,可满足临床诊断、治疗和疗效观察的需要。  相似文献   
48.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 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经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资料确诊的病例,其中单做CT检查84例,单做MRI检查14例,既做MRI检查对照24例进行分析。另又对某一时期内60岁以上(不管什么原因)做头颅CT检查患者,只有2例有痴呆,CT分型Ⅰ型47例,Ⅱ型13例,Ⅲ型为24例;同一时期头颅CT检查患者中,有SAE表现42例,无SAE表现42例;24例CT与MRI检查对照。MRI优于CT。结论 CT与MRI检查可以对SAE作出早期诊断,有助于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49.
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合并法洛四联症心内矫正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心内矫正术治疗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合并法洛四联症(CAVSD-TOF)的经验. 方法从1985年1月至2002年5月,共行CAVSD-TOF心内矫正术12例,年龄6~16岁(11.1±2.8岁),采用右心房、右心室纵切口,前7例采用三片法补片,后5例用二片法补片修补房室间隔缺损,左侧房室瓣裂隙采用间断缝合,右心室流出道用跨瓣补片加宽. 结果术后早期死亡4例,前7例死亡3例,后5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严重低心排血量3例,灌注肺1例.长期随访6例,随访时间3个月至13.5年,无任何症状,NYHA心功能Ⅰ级或Ⅱ级. 结论 CAVSD-TOF采用右心房、右心室纵切口,二片法补片修补房室间隔缺损,常规间断缝合左侧房室瓣裂隙,跨瓣补片加宽右心室流出道能取得较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合并同侧下肢骨折的创伤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髋臼骨折并同侧下肢骨折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18~65岁,平均35岁。髋臼骨折按Letournel分型,后壁伴后柱骨折11例,单纯后柱骨折3例,均行钢板内固定。伴同侧股骨转子间骨折3例,1例行起重机架外固定,2例行DHS固定;伴同侧股骨颈骨折3例,均行空心钉加压固定;伴同侧股骨干骨折6例,1例行钢板固定,余5例行带锁髓内钉固定;伴同侧胫骨平台骨折2例,行钢板内固定。结果:1例半年后死亡,余1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个月~5年,平均30个月。按照美国矫形外科研究院髋关节疗效评定标准,优9例,良3例,差1例。结论:髋臼骨折合并同侧下肢骨折受伤暴力大、机制复杂、合并创伤多、易漏诊,应早期明确诊断,合理内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