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22篇
  免费   3550篇
  国内免费   2056篇
耳鼻咽喉   347篇
儿科学   470篇
妇产科学   197篇
基础医学   2169篇
口腔科学   817篇
临床医学   4190篇
内科学   3032篇
皮肤病学   538篇
神经病学   733篇
特种医学   1487篇
外科学   2987篇
综合类   9458篇
现状与发展   8篇
预防医学   3717篇
眼科学   475篇
药学   3949篇
  45篇
中国医学   3856篇
肿瘤学   1653篇
  2024年   149篇
  2023年   489篇
  2022年   1222篇
  2021年   1358篇
  2020年   1247篇
  2019年   627篇
  2018年   733篇
  2017年   960篇
  2016年   702篇
  2015年   1265篇
  2014年   1769篇
  2013年   2128篇
  2012年   3253篇
  2011年   3369篇
  2010年   3047篇
  2009年   2808篇
  2008年   2829篇
  2007年   2760篇
  2006年   2414篇
  2005年   1795篇
  2004年   1339篇
  2003年   1072篇
  2002年   881篇
  2001年   765篇
  2000年   602篇
  1999年   225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3年   5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5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3篇
  1940年   2篇
  1936年   2篇
  193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樊再雯  李建  刘颖  王东  刘一  张波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7):1275-1278
目的分析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的临床特征。方法对52例IPA患者的基础疾病、宿主因素、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发性IPA共8例,均获治愈;44例继发性IPA患者,治愈35例,死亡9例。恶性肿瘤放化疗、器官移植、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者中,继发性IPA的发病率较高,其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咳嗽、咳痰、喘息、呼吸困难、咯血。IPA患者的肺CT改变呈多样性,并呈动态演变。结论原发性IPA一般预后良好,继发性IPA好发于免疫缺陷的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肺CT具备一定的特征,结合宿主因素,为早期治疗提供诊断依据,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92.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急诊及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血浆氨基末端脑钠尿肽原(NT-proBNP)水平变化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入选2009年7月~2010年12月,发病后12 h内接受急诊PCI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94例,住院期间未行第2次PCI治疗者为A组(n=46),住院期间第5~7天行第2次PCI治疗者为B组(n=48);发病后24 h内入院的AMI患者未行再灌注治疗者为C组(n=34);使用电化学发光测量不同时间NT-proBNP水平,同时测量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SD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A、B两组各时间点NT-proBNP水平较C组明显下降,LVEDD、LVSDV、LVEDV、LVEF在45 d及6个月时较C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B组NT-proBNP水平在45 d及6个月时与A组相比进一步下降,LVEDD、LVSDV、LVEDV、LVEF测量值则进一步改善,两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EMI患者行PCI后NT-proBNP水平有显著下降趋势,且NT-proBNP水平可以作为患者心功能预测因子,后续的择期PCI治疗能进一步降低NT-proBNP及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93.
Modified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in AF Ablation. Introduction: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PVI) is the primary abl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F). We hypothesized that high dominant frequency (DF) sites (AF nests during sinus rhythm [SR]) adjacent to the PV ostia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atrial substrate that maintains AF, and PVI incorporating the high‐frequency AF nests may have a higher efficacy. Methods and Results: In a prospective and randomized comparison, 126 symptomatic paroxysmal AF patients that underwent PVI were enrolled. We compared the efficacy of a modified PVI (ablation line: 1.0–1.5 cm from the PV ostium with encircling the AF nests [spectral analysis with DF >70 Hz during SR, Group II]) versus the anatomy‐guided conventional PVI (Group I). In Group II, the DF value along the PV ostium was lower than 70 Hz after the PVI. The primary endpoint was the freedom from symptomatic atrial arrhythmias after a single procedure. We also followed the autonomic function by a time‐domain analysis of the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both groups, AF nests were observed and electric isolation was successfully obtained in all patients. With a mean duration of 16 ± 6.1 months of follow‐up, Group II had a higher single procedure efficacy without drugs (78.7% vs 66.1%, log‐rank test: P = 0.02), and fewer repeat procedures (6.6% vs 23%; P = 0.04), as compared to Group I. Conclusion: PVI incorporating the high frequency AF nests adjacent to the PV ostia had a better single procedure efficacy. (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Vol. 23, pp. 1155–1162, November 2012)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研究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心血管危险因素、Framingham积分之间的关系.评估baPWV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将144例研究对象分为冠心病组(48例)与非冠心病组(96例),非冠心病组根据是否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分为正常对照组(46例)、危险因素组(50例).应用动脉硬化检测仪检测baPWV.结果 三组之间baPW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校正年龄后,三组baPWV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aPWV与多重传统危险因素正相关.其中,年龄、收缩压为baPWV的独立预测因子,二者影响相当.baPWV与Framingham积分正相关(P<0.01).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别评价baPWV对冠心病诊断、冠心病高危人群筛查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8和0.944.结论 baPWV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中等预测价值,对冠心病高危人群筛查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95.
旋毛虫肌幼虫寄生时间对其感染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旋毛虫肌幼虫寄生时间对其感染力的影响。方法人工消化收集旋毛虫幼虫,35只昆明小鼠每只口饲30条幼虫。感染鼠随机分为6组,分笼喂养,分别于感染后至1、2、4、6、8、10个月,用同样方法收集幼虫;另取10只健康小鼠,每只口饲30条幼虫。感染鼠于2个月后全部断颈处死,取胴体称重,取膈肌镜检,消化收集小鼠体内全部旋毛虫幼虫,计算生殖力指数(RCI)、每克组织肌幼虫数(LPG)。结果感染后2个月,5只小鼠RCI和LPG分别为108.17和181.59,134.17和189.86,114.17和181.12,121.80和198.05,146.13和186.32。感染后4、6、8个月,旋毛虫RCI和LPG逐渐降低。各组小鼠RCI和LP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毛虫感染力随寄生时间变化,感染后2个月达高峰,之后随寄生时间的延长,感染力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水平与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近期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发病24 h内入院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入院次日检测血清尿酸水平;发病30天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临床转归.将患者分为转归良好组(mRS评分≤2分)与转归不良组(mRS评分≥3分).结果 共纳入92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其中46例(50%)为男性,平均年龄(63±12)岁,基线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为11分(9~12分).在发病后30天时进行的随访中,22例患者(23.9%)转归良好,70例患者(76.1%)转归不良.单变量分析显示,转归良好组GCS评分显著高于转归不良组[(13.85±2.80)分对(11.21±2.51)分;t=4.186,P=0.000],而血肿体积[(25.65 ±5.33)cm3对(34.60±8.97)cm3;t =4.430,P=0.000]和血清尿酸水平[(324.90±86.02) μmol/L对(458.63±72.77) μmol/L;t=7.193,P=0.000]显著低于转归不良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GCS评分低[优势比(odds ratio,OR)1.810,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1.382 ~2.382;P =0.001]、血肿体积较大(OR 1.156,95% CI 1.045 ~ 1.280;P =0.005)和血清尿酸水平增高(OR2.127,95% CI 1.055 ~4.287;P=0.035)是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近期临床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血清尿酸水平增高能预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近期临床转归不良.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评估经阴道尿道中段网片耻骨降支悬吊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首次经阴道尿道中段悬吊术(MUSs)后症状持续或复发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05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女性SUI患者32例,年龄44~72岁,平均59岁.首次手术前诊断为单纯SUI 26例,以SUI为主的混合性尿失禁6例.尿失禁程度为中度16例,重度16例.首次手术方式为经阴道尿道中段无张力悬吊术(TVT)2例,经阴道无张力悬带成形术(IVS)4例,经闭孔(由内到外)尿道中段悬吊术(TVT-O) 17例,经闭孔(由外到内)尿道中段悬吊术(TOT)3例,赫美经阴道尿道中段吊带术(Tsling)1例,其他改良吊带MUSs术5例.9例术后即主观无效,随访6个月主观症状仍与术前无异;23例术后6个月症状复发并渐加重,随访12个月主观症状与术前无异.对本组32例采用经阴道尿道中段网片耻骨降支悬吊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于术后3、6、12个月随访,统计分析术后残余尿量、术后疗效、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 本组32例平均手术时间(41.1±13.1)min,平均出血量(70.6±23.8)ml,无手术相关的损伤及并发症发生.30例术后留置导尿6h、2例留置导尿48 h后均可自行排尿.B超检查测残余尿量0~80 ml,平均(23.8±21.4)ml,平均住院时间(4.8±1.1)d.出院时26例主观治愈,4例明显改善,2例症状仍持续.总有效率为93.8%(30/32).随访3、6、12个月时总有效率分别为93.8%(30/32)、93.3%(28/30)、86.2%(25/29).随访12个月时出现2例复发,1例网片侵蚀,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结论经阴道尿道中段网片耻骨降支悬吊术作为MUSs术后症状持续或复发的补救治疗方法具有总有效率高、手术过程简单、易于掌握、经济性好、可重复操作的优点,其手术操作悬吊点位于耻骨降支,避免了其他补救方法需经闭孔或耻骨后操作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同时在解剖上支持其疗效的长期性.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硫酸软骨素酶ABC(chondroitinase ABC,ChABC)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髓鞘化和胶质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ChABC治疗组(A组)、生理盐水治疗组(B组)和假手术组(C组),每组24只。A、B组采用改良Allen撞击法制作大鼠T9中度脊髓损伤模型,分别在伤后1 h和之后连续7 d每天1次经蛛网膜下腔注射6μL浓度为1 U/mL ChABC和生理盐水;C组仅打开椎管,不损伤脊髓。术后1、7、14、28 d,采用BBB评分评定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取出损伤段脊髓组织,行HE染色和Nissl染色,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 43,GAP-43)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各时间点C组BBB评分均明显高于A、B组(P<0.05);术后随时间延长A、B组BBB评分逐渐增加,14、28 d时A组BBB评分明显优于B组(P<0.05)。HE和Nissl染色显示术后各时间点A组脊髓组织形态和神经元数量均优于B组。术后各时间点A、B组MBP和GAP-43的积分吸光度(IA)值及GFAP染色阳性面积均高于C组(P<0.05),术后7、14、28 d时A组MBP和GAP-43的IA值明显高于B组(P<0.05),GFAP染色阳性面积明显小于B组(P<0.05)。结论 ChABC能有效改善大鼠脊髓损伤区域微环境,提高MBP和GAP-43表达并抑制GFAP表达,促进轴突再生与髓鞘化,抑制胶质瘢痕形成,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99.
Eph-Ephrin双向信号传导机制是近年来细胞间的通讯机制的研究热点,在神经系统、血管内皮系统及肿瘤形成和转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该信号传导系统在骨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破骨细胞上存在EphrinB2配体,成骨细胞前体上存在EphB4受体,以细胞直接接触的方式,通过胞内酪氨酸激酶信号系统,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内分别产生正向和反向信号,促进成骨细胞前体分化成熟,同时抑制破骨细胞功能,并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应用Excel软件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桡尺侧移位值和Baumann角进行数值拟合分析,得出相关数据曲线,以期用于指导临床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收集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间就诊的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病例56例(年龄3~14岁;男34例,女22例;桡偏型15例,尺偏型41例)。采用数据测量工具MB-Ruler,测量各病例X线片骨折的移位值及Baumann角,将数值录入于Excel,分别对56组骨折的移位值和Baumann角,以及15组桡偏型、41组尺偏型数值行拟合分析,并对所得数据曲线进行分析。结果:用2种方式进行拟合所得出结果相近,即尺偏切线斜率>桡偏切线斜率;当桡偏系数<-0.18,尺偏系数>0.50时,Baumann角有反向改变的趋势,即Baumann角变化范围在65.70°~96.77°;当尺偏系数≥0.15时,Baumann角≥82°。结论: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尺偏移位对Baumann角的影响大于桡偏移位,当尺偏系数≥0.15时应注重纠正,预防肘内翻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