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8028篇 |
免费 | 8699篇 |
国内免费 | 542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759篇 |
儿科学 | 1072篇 |
妇产科学 | 548篇 |
基础医学 | 6877篇 |
口腔科学 | 2233篇 |
临床医学 | 10636篇 |
内科学 | 8869篇 |
皮肤病学 | 1178篇 |
神经病学 | 2738篇 |
特种医学 | 3995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0篇 |
外科学 | 9479篇 |
综合类 | 21510篇 |
现状与发展 | 21篇 |
一般理论 | 8篇 |
预防医学 | 8390篇 |
眼科学 | 1408篇 |
药学 | 9365篇 |
114篇 | |
中国医学 | 7820篇 |
肿瘤学 | 511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4篇 |
2024年 | 1144篇 |
2023年 | 1535篇 |
2022年 | 3016篇 |
2021年 | 3815篇 |
2020年 | 3401篇 |
2019年 | 2235篇 |
2018年 | 2297篇 |
2017年 | 2554篇 |
2016年 | 2040篇 |
2015年 | 3570篇 |
2014年 | 4841篇 |
2013年 | 5428篇 |
2012年 | 7924篇 |
2011年 | 8398篇 |
2010年 | 7125篇 |
2009年 | 6437篇 |
2008年 | 6530篇 |
2007年 | 6112篇 |
2006年 | 5689篇 |
2005年 | 4531篇 |
2004年 | 3240篇 |
2003年 | 2634篇 |
2002年 | 2133篇 |
2001年 | 1612篇 |
2000年 | 1330篇 |
1999年 | 762篇 |
1998年 | 358篇 |
1997年 | 327篇 |
1996年 | 222篇 |
1995年 | 178篇 |
1994年 | 193篇 |
1993年 | 96篇 |
1992年 | 81篇 |
1991年 | 75篇 |
1990年 | 52篇 |
1989年 | 45篇 |
1988年 | 38篇 |
1987年 | 35篇 |
1986年 | 24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4篇 |
1973年 | 4篇 |
1965年 | 3篇 |
1963年 | 5篇 |
1959年 | 5篇 |
1958年 | 3篇 |
195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皮下埋藏全植入式抗癌药泵是一种行区域性化疗的装置,术后定期经泵注药,其特点是提高已切除或晚期不能切除瘤灶区域的药物浓度,减少全身副反应,给药方便,自1993年8月至10月完成肝胆恶性肿瘤中埋泵205例,其中8例肿瘤复发再次手术,本文介绍再手术时动脉静脉泵和导管处理的经验教训以及泵体的合理安放,避免埋泵的失败。 相似文献
62.
就近年关于对视网膜与松果体在胚胎期的发生与形成、在成年时期的结构与功能等诸多方面的相似性进行了探讨,同时对两者的相互关系与相互影响进行了分析。随着对该领域不断深入的探讨,将有益于对视觉的重新认识和眼科临床的发展。 相似文献
63.
IL-2活化瘤苗对胃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用细胞因子活化的特异性瘤苗辅助常规化疗,治疗外科手术后临床Ⅲ~Ⅳ期胃癌患者,抑制肿瘤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于外科术后常规化疗结束后2周,用患者自体肿瘤细胞抗原致敏、IL-2活化的树突状细胞(DC)作为瘤苗给患者四肢皮下多点免疫注射1×106/(ml·次),每周1次,每疗程注射4次,0.5年后强化1次。定期胃镜、影象学和肿瘤标志物检查,随访至手术后第2年,观察生存期和生存率。结果经瘤苗治疗后,患者的免疫功能显著改善。术后24个月,瘤苗联合化疗组患者的生存率为50%,血清中CEA和CA724分别为(10±1.5)ng/ml和(5.5±1.5)U/ml,而单纯化疗组患者的生存率为10%,CEA和CA724的水平分别为(77.0±9.4)ng/ml和(55.0±7.6)U/ml;P<0.001。结论特异性瘤苗免疫治疗,能增强胃癌患者术后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功能,提高手术后化疗疗效,抑制肿瘤复发和转移,能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64.
65.
电位滴定法的计算原理及Excel软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电位滴定法的计算原理以及Excel软件在电位滴定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6.
口服或阴道用米索前列醇用于人工流产术前宫口扩张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在人工流产术前阴道或口服用米索前列醇后宫口扩张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 16 1例行人工流产术的早孕妇女分成 3组。第 1组 5 3例和第 2组 5 7例于术前 1h分别经阴道用米索前列醇和口服米索前列醇各 4 0 0 μg ,第 3组为对照组5 1例 ,术前不用任何药物。结果 :第 1组和第 2组宫口扩张有效率分别是 92 % (49/ 5 3)和 89% (5 1/5 7) ,明显高于对照组 0 (0 / 5 1,P <0 .0 1) ;前 2组术中无需使用局部麻醉 (0 / 5 3和 0 / 5 7) ,而对照组则有 74 % (38/ 5 1)的病人需加用局部麻醉 (P <0 .0 1) ;前 2组术中出血量为 (7±s 4 )mL和 (7± 3)mL ,也少于对照组 (12± 4 )mL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阴道用米索前列醇组与口服米索前列醇组相比 ,术中扩宫口作用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但口服用药组不良反应多于阴道用药组。结论 :阴道用米索前列醇组、口服米索前列醇组术中扩宫口作用肯定 ,出血量小、不良反应轻 ,两者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67.
天眩清治疗眩晕、耳鸣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天眩清注射液对周围性眩晕、神经性耳鸣的治疗效果。方法 眩晕患者120例,耳鸣患者80例,各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按观察项目、评定标准进行系列临床观察。结果 两实验组病例中,眩晕者总有效率93.3%,耳鸣者总有效率77.5%。结论 天眩清注射液对周围性眩晕、神经性耳鸣有显著疗效,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制剂。 相似文献
68.
胎儿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及预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胎儿心律失常原因,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及对胎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6例胎儿心律失常孕妇的情况、胎儿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长期随诊结果进行总结。结果 胎儿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0.2%。26例胎儿心律失常中,3例为胎儿心动过速(11.5%),4例为胎儿心动过缓(15.4%),19例为不规则胎儿心律(73.1%);胎儿心律失常平均诊断孕周为35托周(15~41^ 1周)。26例中22例为产前胎心听诊时发现胎儿心律失常;1例为妊娠15周超声检查时发现胎儿心律失常;3例胎心监测发现胎儿心律失常。17例产前进行了胎儿超声心动检查,心脏结构未见异常,其中6例胎儿超声心动检查提示胎儿房性早搏,占35.3%,余未见异常。产后新生儿均存活,随诊24例(92.3%),16例新生儿进行了超声心动检查,其中2例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均为房间膈缺损。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在心律失常胎儿中发生率为7.7%。结论 大多数心律失常的胎儿预后是好的,心脏畸形的发生率很低。对于持续性心率慢的胎儿,需注意心脏结构异常的存在;对于心律失常胎儿的处理采用期待疗法,根据产科指征决定终止妊娠的方式。 相似文献
69.
三种输卵管疏通术治疗后发生输卵管妊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了解输卵管疏通术后发生输卵管妊娠的危险因素及其相应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 6 9例输卵管性不孕者分别经三种输卵管疏通术后发生输卵管妊娠 (TP)的患者 ,分成 3组 ,比较 3组疏通术前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HSG)结果和疏通术后通畅与非通畅输卵管的TP发生率。结果 :疏通术前 ,示输卵管柔软 5 7条 (34例 ) ,发生TP 2 1例(6 1.8% ) ,而欠柔软 /僵硬 79条 (5 6例 ) ,发生TP 4 8例 (85 7% ) ,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输卵管周围有无粘连者TP发生率差异也存在显著意义 (P <0 0 5 )。无论畅与不畅 ,3组术后TP发生率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疏通术前HSG提示输卵管欠柔软、僵硬以及存在周围粘连者可能是疏通治疗后输卵管妊娠发生的危险因素。对于此类病变严重的输卵管不宜选择疏通术治疗。 相似文献
70.
David W Cadotte Bin Xu Ronald J Racine Glenda M MacQueen Jun Feng Wang Bruce McEwen L Trevor Young 《Neuropsychopharmacology》2003,28(8):1448-1453
Lithium remains the gold standard in the treat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Long-term treatment with lithium may lead to specific adaptational changes in gene expression that contribute to a neuroprotective effect. In this study, the pilocarpine model of spontaneous limbic epilepsy was used to induce mossy fiber sprouting (axonal growth of the dentate granule cells that synapse on the pyramidal cells of the CA3 region) to examine the prophylactic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lithium in vivo. There were four groups of animals: pilocarpine treated (Pil+/Li-); pilocarpine treated followed by lithium (Pil+/Li+); lithium alone (Pil-/Li+); control (Pil-/Li-). Timm staining was used to obtain density measurements in the stratum oriens and the inner molecular layer of the hippocampus. Mossy fiber density was higher in the pilocarpine-treated animals compared to controls. Chronic lithium following pilocarpine treatment attenuated the density of mossy fibers but lithium alone had no effect. No changes in hilar volume or neuronal number were detected using stereological procedures. The ability of lithium to attenuate activation-induced reorganization in the hippocampus provides evidence for its role as a neuroprotective agent in an in vivo model that may be relevant to its clinical effects in bipolar disorder.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