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38篇
  免费   3056篇
  国内免费   2227篇
耳鼻咽喉   265篇
儿科学   605篇
妇产科学   183篇
基础医学   1853篇
口腔科学   678篇
临床医学   3982篇
内科学   2522篇
皮肤病学   246篇
神经病学   710篇
特种医学   1284篇
外科学   3099篇
综合类   8641篇
现状与发展   8篇
预防医学   3783篇
眼科学   315篇
药学   4085篇
  53篇
中国医学   3225篇
肿瘤学   1284篇
  2024年   184篇
  2023年   453篇
  2022年   1048篇
  2021年   1255篇
  2020年   1162篇
  2019年   549篇
  2018年   620篇
  2017年   891篇
  2016年   762篇
  2015年   1264篇
  2014年   1601篇
  2013年   2073篇
  2012年   2995篇
  2011年   3119篇
  2010年   2777篇
  2009年   2522篇
  2008年   2583篇
  2007年   2442篇
  2006年   2263篇
  2005年   1604篇
  2004年   1216篇
  2003年   1014篇
  2002年   746篇
  2001年   746篇
  2000年   537篇
  1999年   152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目的 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胃食管反流病与喉癌之间的关系。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Knowledge、CBM和CNKI数据库,文献检索起至时间从建库到2015年5月止,收集公开发表的所有关于胃食管反流病与喉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应用RevMan 5.3和Stata13.1软件进行Meta分析,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模型并合并效应量OR值,并评价发表偏倚和敏感性分析。 结果 共纳入13个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喉癌组胃食管反流病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OR=2.68, 95%CI(1.94,3.70),P<0.000 01]。 结论 胃食管反流病可能是喉癌发生的一种危险因素。但是,考虑到研究间的异质性,还需设计更好的研究来进一步证明本Meta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唇腭裂婴幼儿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的特点,并将其与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阂值检查的结果加以对照,以探讨DPOAE在这类患儿听力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DPOAE检查63例(126耳),年龄2个月-42个月,平均11.83个月。其中单纯腭裂组(以下简称腭裂组)23例(46耳),腭裂并发唇裂及牙槽裂组(以下简称唇腭裂组)30例(60耳),单纯唇裂组(以下简称唇裂组)10例(20耳),每耳均检查8个频率,若2-5kHz4个频点有≥3个频点通过即为该耳通过。在上述患儿中,ABR阈值检查腭裂组17例(34耳),唇腭裂组10例(20耳),唇裂组6例(12耳),以能重复引出V波的最小刺激强度为ABR阈值。结果DPOAE检查:腭裂组通过7耳,未通过39耳,通过率为15.22%;唇腭裂组通过6耳,未通过54耳,通过率为10.00%;唇裂组通过18耳,未通过2耳,通过率为90%。统计分析腭裂组与唇腭裂组无显著差异,而腭裂组与唇裂组,唇腭裂组与唇裂组均有显著差异。ABR阈值检查统计分析结果与DPOAE一致。将各组DPOAE通过率与ABR正常率进行比较,腭裂组及唇腭裂组中二者无差异(P〉0.05),虽然唇裂组中二者有差异(P〈0.05),但唇裂组ABR阈值反应的听力下降较轻(均≤50dB nHL)。从总体趋势上说,DPOAE与ABR阈值检查在检测的结果上是一致的。结论唇腭裂患儿DPOAE和ABR检测结果一致,与ABR相比,DPOAE具有快速、简便、易实施等特点,因此DPOAE可以作为唇腭裂婴幼儿听力检查的手段,但仍需进一步结合ABR及其他相关的听力检查,以明确听力损害的程度和类型。  相似文献   
93.
健康成年家兔18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静注吡喹酮溶液、吡喹酮纳米粒和吡喹酮长循环纳米粒(10 mg/kg).以地西泮为内标,采用HPLC法测定家兔血浆中的吡喹酮.吡喹酮注射液和吡喹酮纳米粒的体内过程符合二房室模型,吡喹酮长循环纳米粒的体内过程符合三房室模型,3种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1/2(1.27±1.56)、(1.13±0.66)和(23.82±8.94)h,CL(5.29±0.78)、(2.38±1.00)和(1.16±0.16)L·h-1·kg-1,AUC0→t(1.48±0.2 7)、(3.52±1.79)和(4.93±1.27) mg·h·ml-1,MRT(0.44±0.30)、(0.41±0.10)和(16.12±1.38) h.  相似文献   
94.
目的 确定利用昆虫细胞一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重组人乳头瘤病毒11型L1蛋白(HPV11 L1)的最适表达条件.方法 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鉴定目的蛋白表达情况;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确定在不同感染复数(MOI)、不同表达时间条件下目的蛋白的最适表达条件.结果 当sf9细胞密度为2.0×106/ml时,以MOI值为2.0的重组杆状病毒接种,悬浮表达96 h收获为最适表达条件.结论 确定了目的蛋白的最适表达条件,为进一步大量表达及纯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
皮肤损害往往是HIV感染者最早和最常见症状,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总结HIV感染者皮肤疾病的发生特点和研究进展。发现近年来的研究偏重于HIV感染者皮肤疾病方面的流行病学,而且都得出较高的发病率。但在皮肤疾病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研究还不透彻。  相似文献   
96.
97.
目的:在诊断方法、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确定恶性肿瘤临床与尸检 诊断的不一致率。方法:对本院肿瘤科5年来(1994-1999年)所有尸检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共尸检35例,男性24例,女性11例,中位年龄64岁(29-84岁)。35例被尸解的尸体中共发现41个恶性肿瘤,其中10例、16个恶性肿瘤被误诊或漏诊。该10例中6例死亡原因为恶性肿瘤。在本研究中,临床与尸检诊断的不一致率为39%。结论:恶性肿瘤临床与尸检诊断的不一致率依然很高,本结果证实了尸检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8.
不同剂量甘露醇单用或合用速尿治疗颅高压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甘露醇单用或合用速尿治疗颅高压的疗效。方法对60例各种原因行脑外科手术后出现颅内压增高的患者、依据使用不同剂量甘露醇单用或加用速尿而分为半量甘露醇(0.5 g/kg)组(A组)、全量甘露醇(1.0 g/kg)组(B组)、半量甘露醇 速尿(20 mg)组(C组)及全量甘露醇 速尿(20 mg)组(D组),通过颅内压监测,观察各组降低颅内压的效率、血浆渗透压及肾功能改变。结果(1)在降低颅内压的有效率、颅内压反跳率、药效持续时间上,C、D组明显优于A、B组(均P<0.05);降压幅度4组间差异无显著性。(2)连续降颅压治疗第5 d及第7 d时,各组均出现血浆渗透压的升高,与C组相比,B、D组升高更明显(P<0.05~0.01)。(3)连续使用甘露醇第5 d、7 d,与C组相比,B、D组血尿素氮、肌酐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半量甘露醇 速尿治疗颅内压增高疗效佳、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自身血浆灭活对缓解期乙型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清除作用。方法选择69例缓解期乙型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为治疗对象,每2周单采1次血浆,第1次采集血浆400ml,用亚甲蓝和光照灭活病毒,并于6h内冻存。第2次先采集400ml血浆,再回输第1次采集的400ml灭活血浆,同时采集400ml血浆。将第2次采集的800ml血浆病毒灭活后冻存,待第3次采集时回输用。这样第3次可冻存血浆1200ml,第4次可冻存血浆1600ml。共单采7次。最后1次可置换自体灭活血浆2800ml。1个疗程3个月。第1次灭活置换前和最后1次置换后分别留取血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Taqman荧光探针技术对血清中HBV进行定量测定。结果灭活置换术前、后病毒平均浓度分别为(5.23×105±2.25×102)copy/ml和(2.95×104±1.03×102)copy/ml,灭活置换术前、后HBV含量下降显著(P<0.05)。结论自体血浆病毒灭活置换术对外周血HBV有较强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100.
[目的]通过对不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肝组织中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表达的分析,初步探讨BMP-7在肝脏炎症和肝细胞再生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对56例慢性HBV感染者及5例正常对照肝组织进行常规组织学观察,按病理诊断分组。其中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轻度12例,中度12例,重度6例,重型8例,乙肝肝硬化10例,肝癌8例。进行BMP-7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光镜下分布特点,取部分标本进行图像分析。取8例肝癌患者癌结节及3例癌旁组织进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BMP-7mRNA的表达。[结果]BMP-7阳性单位在正常人肝脏(7.27±2.88)、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轻度(8.50±3.22)、中度(10.96±2.88)、重度(13.11±1.26)有逐渐增加趋势,重型肝炎(7.50±1.21)、肝硬化(8.24±1.79)较中度、重度低;进一步比较BMP-7阳性区灰度有相似结果(P值均小于0.01)。BMP-7在肝脏既有胞浆型表达,也有胞膜型表达。在慢性中度、重度患者及肝硬化结节内为弥漫性表达;但在重型肝炎患者,仅呈灶状表达;在癌周组织有弥漫或灶状表达,在癌结节表达极少。[结论]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BMP-7表达增多,但是在重型肝炎肝组织及肝癌结节中表达减少,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