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392篇
  免费   27529篇
  国内免费   15141篇
耳鼻咽喉   2743篇
儿科学   4815篇
妇产科学   1677篇
基础医学   16102篇
口腔科学   5098篇
临床医学   34020篇
内科学   24239篇
皮肤病学   3356篇
神经病学   5765篇
特种医学   9726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25084篇
综合类   76662篇
现状与发展   79篇
一般理论   6篇
预防医学   32419篇
眼科学   3360篇
药学   35003篇
  378篇
中国医学   26632篇
肿瘤学   11895篇
  2024年   1059篇
  2023年   3471篇
  2022年   8741篇
  2021年   11230篇
  2020年   9980篇
  2019年   5352篇
  2018年   5725篇
  2017年   7937篇
  2016年   5962篇
  2015年   10643篇
  2014年   14183篇
  2013年   17786篇
  2012年   25377篇
  2011年   26652篇
  2010年   24102篇
  2009年   21896篇
  2008年   22303篇
  2007年   21181篇
  2006年   18934篇
  2005年   15316篇
  2004年   10556篇
  2003年   8568篇
  2002年   6554篇
  2001年   6071篇
  2000年   4679篇
  1999年   1693篇
  1998年   394篇
  1997年   323篇
  1996年   329篇
  1995年   288篇
  1994年   270篇
  1993年   177篇
  1992年   188篇
  1991年   108篇
  1990年   129篇
  1989年   84篇
  1988年   74篇
  1987年   81篇
  1986年   82篇
  1985年   76篇
  1984年   62篇
  1983年   53篇
  1982年   53篇
  1977年   16篇
  1972年   17篇
  1963年   17篇
  1962年   18篇
  1958年   14篇
  1956年   16篇
  1955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81.
82.
目的分析细菌性阴道炎患者主要致病菌分布及耐药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送检本院检验科的450例细菌性阴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阴道分泌物标本分别进行细菌培养和PCR检测,比较两种方法检出的细菌性阴道炎患者主要致病菌分布,药敏试验观察主要致病菌的耐药状况。结果细菌培养法和PCR法检出的主要致病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敏试验结果显示,G~+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率较高,而对头孢唑啉、万古霉素的耐药率较低;G-杆菌对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较高,而对青霉素、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结论革兰氏阳性(G~+)球菌是细菌性阴道炎的主要致病菌;临床上应根据致病菌的耐药状况,慎重及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降低细菌性阴道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83.
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AIS)又称为睾丸女性化综合征(testicular feminization syndrome,TFS),是一种X连锁遗传病,是男性假两性畸形中较常见的类型,可分为完全型AIS和不完全型AIS,其原因主要是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基因的突变导致其对雄激素产生抵抗和不应答。本文回顾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2例C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疗过程,以期能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知及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84.
目的评估非那雄胺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确诊的慢性CSC患者31例40眼,采用单臂试验对患者进行非那雄胺治疗。使用非那雄胺治疗后6个月,对患者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retinal neuroepithelial layer,RNL)下积液状况,ETDRS视力以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进行检查。结果非那雄胺治疗后1个月,有10眼(25.0%)RNL下积液完全消退。持续治疗2个月、3个月、4个月、5个月、6个月,分别有7眼(17.5%)、6眼(15.0%)、7眼(17.5%)、3眼(7.5%)及3眼(7.5%)RNL下积液消退,仅有4眼(10.0%)在治疗后6个月RNL下积液仍存在。患眼EDTRS视力非那雄胺治疗后1个月为(50.00±16.11)个字母,与治疗前(46.16±16.67)个字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13);治疗后2个月(53.39±14.67)个字母,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003);治疗后3个月、4个月、5个月、6个月,分别为(57.39±12.76)个字母、(58.52±12.39)个字母、(59.13±10.76)个字母及(60.42±10.96)个字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1)。而患眼CFT自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5个月、6个月分别为(274.10±22.74)μm、(273.00±17.22)μm、(263.50±12.81)μm、(263.90±10.62)μm、(259.70±12.48)μm及(252.60±11.00)μm,与治疗前(296.60±35.41)μ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所有患者均无服药后身体不适或并发症发生。结论非那雄胺对于慢性CSC的治疗安全且有效,有望成为慢性CSC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85.
目的运用360度评价对我院住培学员的岗位胜任力进行评价,对学员岗位胜任力的现状进行探讨分析。方法使用问卷调查表分别从专业基地教学主任、学员指导教师、同专业学员及学员本人的角度,对2017级222名住培学员的岗位胜任力进行360度评价,利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连续两年的测评,住院学员8类岗位胜任力的自评和他评得分低于满分,学员在临床基本能力、医患沟通能力、掌握与运用医学知识、团队合作能力4项内容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学员在临床基本能力、医生职业精神与素质、医患沟通能力、掌握与运用医学知识、团队合作能力5项内容的评分较上一年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查结果提示360度评价可帮助住培学员提高岗位胜任力,后续培训应围绕调查结果和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来调整与设置,需增加人文属性内容的培训以及再量化培训测评内容、指标和进一步完善考评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86.
目的:建立鼠巨细胞病毒(MCMV)感染C57BL/6小鼠急性肝炎模型并对其感染特点进行分析及鉴定。方法:将24 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n =12)及病毒感染组(n =12),病毒感染组腹腔注射1.0×106 PFU(200 μL)MCMV悬液,阴性对照组注射等体积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悬液。于感染后第3天和第7天取外周血分离血清检测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同时进行肝组织病毒分离、组织病理学及MCMV IE和M55基因、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检测。结果:病毒感染组肝组织匀浆病毒分离均为阳性,肝炎发生率为100%。在感染后第3天即发生肝炎病理改变,病毒感染组血清ALT及AST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P <0.01);病毒感染组肝脏HE染色第3天可见局灶性炎性细胞浸润及肝脏点灶状坏死,持续至第7天,Ishak评分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P <0.01);在感染后第3天病毒感染组肝组织内可检测到MCMV IE及M55基因,且在感染后第7天仍可测得IE基因;感染后第3天及第7天病毒感染组炎性细胞因子IL-6、TNF-α及IL-1β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0.05)。 结论:成功建立MCMV感染C57BL/6小鼠急性动物肝炎模型,其感染表现主要集中在急性感染前期。  相似文献   
87.
表观遗传修饰异常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中非编码RNA是三种常见的表遗传修饰方式之一,而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作为一类具有闭合环状结构的非编码RNA分子,研究证实可作为miRNA的海绵起调控作用,参与肿瘤细胞增殖、分化、凋亡、侵袭、转移等多种病理生理调控。同时circRNA具有特异性表达、高度保守和高稳定性等特点,因此circRNA相关标志物可能成为肿瘤早期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评估的有效标志物,也为肿瘤诊疗提供了无创检测的新契机。本文主要阐述circRNA相关标志物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并探讨其在肿瘤表观遗传学中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88.
目的观察夫西地酸乳膏联合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的102例湿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用夫西地酸乳膏和丙酸氟替卡松乳膏交替外涂于皮疹处,间隔时间约为1h,早、晚各一次。对照组50例,单用丙酸氟替卡松乳膏外搽,疗程14d。结果治疗组治疗第7天和第14天时有效率分别为50.00%为80.76%;对照组分别为46.00%和62.00%。仅治疗第14天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未经特殊处理均于1~5d消失。结论夫西地酸乳膏联合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湿疹效果较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9.
90.
BACKGROUNDNasolacrimal duct obstruction leading to epiphora is a common ophthalmologic complaint, and it may derive from amyloidosis in rare cases. There are a few reports about localized amyloidosis, and amyloidosis with involvement and obstruction of the nasolacrimal duct is exceedingly rare. CASE SUMMARYA 54-year-old male presented with a 2-year history of a lump overlying the left lacrimal sac that had grown rapidly for nearly half a year. Physical examination touched a firm lump in the left lacrimal sac. Nasal endoscopy discovered lesions in appearance of sediments with easy bleeding at the entry of the nasolacrimal duct of the left inferior nasal meatus.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scan revealed speckle high density in the left lacrimal sac and the dilated nasolacrimal duct. During an endoscopic exploration and excision, a large number of dacryoliths were exposed. Pathology indicated amorphous pink material and multinucleated giant cell reaction in the fibrous tissue.CONCLUSIONThis case showed amyloidosis in localized form mimicking dacryolith with nasolacrimal duct obstruc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we should be aware of the possibility of localized amyloidosis in the nasolacrimal excretory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